張延陶
原油價格多日以來的暴跌已經讓俄羅斯坐立不安了。
連俄羅斯的財政部長都開始公開表示對國內財政和金融形勢的擔憂。“如果2015年原油均價為50美元,我們將損失3萬億盧布。” 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在1月中旬的一次發布會上這樣說。
俄羅斯的經濟前景被蒙上了一層陰影。在中國,瘋狂的“果粉”們發現,原來俄羅斯才是購買手機的好地方。黃牛們也紛紛放棄香港、歐洲等貨源地,在俄羅斯坐地起價,靠賣iPhone賺錢。這背后反映出的是盧布的貶值之瘋狂。
而歷來被看作俄羅斯“黑金”的原油,也成為了世界政治、經濟博弈中的籌碼。
在大宗商品集體失勢的2014年,油價下挫的慘烈程度僅次于鐵礦石。全年45%的跌幅讓油價幾乎腰斬。
去年12月,油價跌勢持續。美原油(WTI)和布倫特(Brent)原油價格雙雙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通過對比數據不難看出,8月開始,油價雙雙開始大幅走低。而與此同時,美元兌盧布的匯率也開始高企。
從時間節點的一致性以及變動幅度高度的負相關性判斷,此輪油價下跌的最大動因似乎緣起俄羅斯。克里米亞危局致使美俄劍拔弩張。而以史為鏡,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美國把勁兒都使在了原油上。

回溯至2014年7月16日, 美國政府宣布制裁俄羅斯大型銀行、能源和國防企業。就在被列入制裁名單之前,俄羅斯石油公司剛剛發布雄心勃勃的發展藍圖,稱要在20年內把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翻一倍。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30年前,沙特擔心阿富汗局勢對自身不利,因而聯手美國,將原油日出口量從200萬桶增加到1000萬桶,此舉使國際油價從每桶32美元下跌至不到10美元。而美國1990年通過拋售戰儲油進一步對前蘇聯造成打擊,要知道,前蘇聯2/3的外匯收入依賴石油出口,油價暴跌,五年后前蘇聯走入歷史。
目前俄羅斯經濟對原油出口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數據顯示,2013年,油氣出口分別占據了俄羅斯財政收入的52%,以及出口收入的68%。
對于美國而言,能源結構的變化,使其通過原油打擊俄羅斯的可行性大大增加。頁巖氣的開發極大改善了美國天然氣供應格局和能源安全狀況。
數據顯示,美國能源對外依存度也在持續下降,并已在2010年末就突破50%的關口。2013年,這一數字更是下降到33%。
除此之外,汽車產業在美國也經歷著由傳統能源驅動轉為新能源驅動的過程。根據數據顯示,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0年的400輛已經飆升至2013年銷售97000輛。作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美國的新能源汽車逐漸普及,這對于美國這個在輪子上的國家意味著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將逐步下降。

拋開戰略資源,如果單從原有的供需關系分析,供應過剩的格局仍為油價的進一步下挫提供空間。
盡管油價已經開始接近一些產油國的開采成本,但是OPEC憑借著其生產成本低的優勢仍團結固守著絕不減產的底線。
沙特與其所在的OPEC組織的原油產量占世界三分之一,其自身開采成本甚至低至幾美元,因此沙特有足夠的底氣堅持不減產。這樣既可以血洗OPEC的競爭對手,也同時通過維持原油低價而“做空”新能源相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