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浪潮已席卷而來,企業如果錯過這波浪潮,就將被時代拋棄。但是,企業在趕潮過程中嗆水者比比皆是。
2013年1月,休閑服飾企業以純集團宣布暫停已運營了2年的電商業務,以純在線商城及天貓旗艦店、京東店鋪停止運營,原有“以純”品牌退出電商渠道。
2013年6月,永輝超市推出生鮮類電商網站“半邊天”,在運營2個月后就夭折,網站再也無法訪問。
還有美特斯·邦威、紅星美凱龍、富士康……這些傳統企業大佬在發展電子商務業務中都紛紛受挫。
互聯網焦慮,這個詞真實反映了當前傳統產業從業者的心境。在本期,我們就要介紹知名男裝企業馬克華菲向電商轉型的探索經歷,希望能給廣大傳統企業啟發。馬克華菲在2008年初試電商,起初業績平平, 2010年線上銷售僅3,600萬元,之后調整定位和策略,業績迅速攀升,2013年線上銷售達到4.2億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10倍多。
馬克華菲的觸網經歷可以說是傳統企業向電商轉型的典型樣本。在2008年馬克華菲剛剛“觸電”時,也像絕大多數傳統企業一樣把電商當作清庫存的“下水道”。2010年,馬克華菲首次參加了淘寶的“雙十一”活動,單日銷售額突破千萬,占全年線上銷售近三分之一。這次“井噴”讓公司看到電商的巨大潛力,決定將電商重新定義為新的零售業務渠道,作為線下零售的補充。到了2013年,公司開始更加重視新渠道的零售職能,并將其提升到與線下渠道同等重要的戰略業務地位。
在電商的發展過程中,馬克華菲也經歷了線上分銷商與直營店的沖突、獨立線上品牌的失敗等諸多波折,經過不斷調整,馬克華菲形成了多渠道均衡發展的“三分天下”局面—直營、分銷和特銷三個渠道均衡貢獻線上業績。公司還建立了同步款占比最小、庫存和專供款占比浮動的電商貨品體系,并跟線下渠道一樣采用了訂貨會制度。
電商渠道戰略再好,如果沒有一個支撐體系做保障,也不能順利實施。馬克華菲花大力氣建設電商新團隊,并對供應鏈做了合理配置。很有意思的是,這個電商團隊運行的核心邏輯與傳統業務并無二致,他們并不認為自己在做“電商”,而是在做“零售”。他們在選人時很注重團隊成員的價值觀,認識到“線上達人”更需要來自線下實實在在的關愛。
從馬克華菲的發展經歷可以看出,傳統企業要成功向電商轉型,首先要根據自身產品特性和投資意愿,為電商渠道定位,明確“去哪兒”;然后確定“怎么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渠道組合、運營和管理模式;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支撐體系來保障“去得了”。對于電子商務,人們一直將它看作一個全新的商業形態,認為在互聯網架構中,其定位和業務模式必然也必須有異于傳統線下模式,一味“貪快求新”,以至于忽略了“電商”作為“商”的本質,由此產生互聯網焦慮也就不為怪了。
在洶涌的電子商務浪潮面前,傳統企業不能自己亂了陣腳,也不能急于求成,回歸到“為商”的本質去思考和經營,才能真正踏浪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