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秋,張明榮,吳海英,楊 鵬,馮 軍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南充綜合試驗站,四川省南充市農業科學院,四川南充 637000)
?
幾種農藥對大豆蟲害防控效果的比較
梁建秋,張明榮,吳海英,楊 鵬,馮 軍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南充綜合試驗站,四川省南充市農業科學院,四川南充 637000)
[目的]探究防治大豆蟲害的最佳藥劑組合和最適宜的噴施時期,為大豆生產上蟲害防治提供參考。[方法]通過小區試驗研究了4種防蟲藥劑(敵殺死、吡蟲啉、毒死蜱、一掃凈)的最佳藥劑組合和最佳噴施時期。[結果]不同施藥處理對害蟲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控效果和提高大豆產量的作用,其中N1(敵殺死+吡蟲啉)S4(苗期2次、花期1次)處理的蟲害綜合防控效果最好,并且大豆產量最高,達到2 608.5 kg/hm2,比對照增產68.8%。[結論]該處理為大豆蟲害綜合防控最佳技術方案。
大豆蟲害;農藥噴施;防控效果
大豆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以及對人體有利的活性成分如異黃酮、皂甙、磷脂等,因此被稱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是深受營養學家們推崇的天然食物之一[1]。大豆蟲害的發生與存在直接影響著大豆的產量與品質,而且近年來蟲害還有明顯的加重趨勢,成為制約大豆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2]。四川大豆蟲害主要有大豆蚜蟲、豆天蛾、卷葉螟、造橋蟲、斜紋夜蛾、葉蟬、豆桿黑潛伏蠅、潛葉蠅、蝽象、薊馬、葉甲、大豆食心蟲、豆莢螟等。近年來,四川地區大豆蟲害問題加重,嚴重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制約大豆產量和品質,減產損失率高達30%以上。
生產上防治蟲害的措施主要采用農業措施和化學措施,農業措施有合理輪作換茬、選用抗病蟲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如中耕、施肥)等,化學措施主要是藥劑拌種和生育期間噴施藥劑。農業措施常常因為地理條件的限制、抗病蟲品種稀少、勞力缺乏等因素不能較好地實施,所以化學措施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研究如何選擇農藥種類和噴施時期具有重要意義。為此,筆者選取當地市場上暢銷的敵殺死、吡蟲啉、毒死蜱、一掃凈4種防蟲藥劑,研究了其對大豆蟲害的防控效果,旨在為大面積生產蟲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1 材料
1.1.1試驗品種。試驗于2013年6~11月在四川省南充市農業科學院瀠溪試驗基地進行。選用四川省主導品種南豆12,有限結莢習性,株高 85~90 cm,稈強不倒伏,節間短,結莢密,葉形卵圓,白花,棕毛,種皮黃色,種臍深褐色,百粒重18~23 g。
1.1.2試驗藥劑。選用當地市場上暢銷的敵殺死、吡蟲啉、毒死蜱、一掃凈。
1.2 試驗設計采用2因素隨機區組設計:N因素為藥劑處理,設敵殺死+吡蟲啉(N1)、毒死蜱+吡蟲啉(N2)、一掃凈+吡蟲啉(N3)3個水平,各農藥處理在3葉期均采用800倍稀釋液噴霧防治,在分枝期和盛花期采用500倍稀釋液噴霧防治;S因素為施藥時期,設苗期1次——3葉期(S1)、苗期2次——3葉期和分枝期(S2)、苗期1次——3葉期及盛花期1次(S3)、苗期2次——3葉期和分枝期及盛花期1次(S4)4個水平。以噴施清水為對照,共13個處理。3次重復。在每次噴藥處理,不噴藥處理的小區噴施清水,各處理噴藥次數及噴藥時期見表1。

表1 各處理噴藥次數和噴藥時期
小區面積12 m2,小區長4 m,寬3 m,6行區,行距0.5 m,窩距0.2 m,每窩定2株,大豆底肥施過磷酸鈣375 kg/hm2。每個小區前3行用于每次觀察豆桿黑潛蠅取樣,后3行用于調查和收獲測實產。收獲時在每小區后3行上取樣10株供室內考種,考種產量計入小區后3行總產量。
1.3 調查方法
1.3.1調查項目。蚜蟲、葉片被食百分比(葉片被食百分比=葉片被食面積累計折合葉片數/調查葉片總數×100%)、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數、斜紋夜蛾、豆莢螟。
1.3.2調查時期。蚜蟲、葉片被食百分比分別在3葉期、分枝期、盛花期3個時期噴藥前,噴藥結束后7、15 d,以及鼓粒期調查;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率于3葉期、分枝期、盛花期和上述3個時期噴藥結束后15 d調查;豆莢螟于室內考種時調查。
1.3.3調查植株數目。每個小區定點20株調查蚜蟲、斜紋夜蛾、葉片被食百分比;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數每次調查15株,豆莢螟于收獲后室內考種調查;測定小區大豆實產。
1.4 數據處理各處理數據均以3個重復的平均值表示。
蚜蟲防效=(蚜蟲基數-活蟲數)/蚜蟲基數×100%
食葉害蟲防效=(食葉基數百分比-食葉數百分比)/食葉基數百分比×100%
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率=被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數/調查植株數×100%
2.1 3葉期不同處理防治效果比較由表2可知,3葉期噴施藥劑各處理對蚜蟲和食葉害蟲均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絕大多數處理蚜蟲數目在施藥后7 d達到較低值,蚜蟲防效在88.4%~93.8%,施藥后15 d蚜蟲數目有回升趨勢,蚜蟲防效在84.1%~93.0%;食葉害蟲施藥后7 d防效在62.9%~79.2%,15 d后防效在67.9%~84.9%,施藥15 d后防效比7 d后更高。各處理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率在9.3%~13.8%,比對照(22.8%)降低35.5%~53.5%。
2.2 分枝期不同處理防治效果比較由表3可知,分枝期噴施藥劑的處理對蚜蟲和食葉害蟲均有較好的防效,噴藥后7 d蚜蟲的防效為87.7%~100%,食葉害蟲的防效為57.4%~77.9%;噴藥后15 d蚜蟲防效為76.0%~100%,食葉害蟲的防效在52.9%~72.6%,以處理N1S4的防效最好,蚜蟲防效達到100%。其他噴施清水處理的蚜蟲和食葉害蟲有明顯上升趨勢。各處理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率在13.6%~27.6%,比對照(38.1%)降低27.6%~64.3%。以處理N1S4的防效最好。

表2 3葉期不同處理調查結果比較

表3 分枝期不同處理調查結果比較
2.3 盛花期不同處理防治效果比較由表4可知,盛花期噴施藥劑的處理對蚜蟲和食葉害蟲均有較好的防效,噴藥7 d后蚜蟲的防效為84.7%~100%,食葉害蟲的防效為55.0%~71.6%,以N2S4處理效果最好,蚜蟲防效達到100%,食葉害蟲防效達到71.6%;噴藥后15 d蚜蟲防效為88.9%~96.0%,食葉害蟲的防效46.6%~67.0%,蚜蟲防效以N2S4處理最好,達到96.0%,食葉害蟲防效以N1S4處理最好,達到67.0%。其他噴施清水處理的蚜蟲和食葉害蟲有明顯上升趨勢。各處理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率在14.9%~49.7%,比對照(66.8%)降低34.4%~77.7%。以處理N1S4的防效最好。
2.4 鼓粒期不同處理防治效果比較由表5可知,各處理豆桿黑潛蠅危害植株率為14.9%~62.3%。比對照低28.1%~82.8%,以處理N1S4最低;各處理蚜蟲數目比對照低56.6%~95.2%,以處理N1S4最低;各處理葉片被食比率為1.85%~7.88%,比對照低37.0%~85.2%,以處理N1S4最低。
通過調查發現,各處理的斜紋夜蛾數量均較多,估計是由于2013年正值結莢鼓粒期,雨水太多,導致田間斜紋夜蛾發生普遍;而且各處理間斜紋夜蛾的數量差異不明顯,說明供試藥劑對斜紋夜蛾的防控作用很小或不能起到防控作用。

表4 盛花期不同處理調查結果比較

表5 鼓粒期不同處理調查結果比較
2.5 不同處理防治豆莢螟效果及產量比較由表6可知,各處理籽粒豆莢螟危害率為0~1.46%,防控效果比對照增加51.0%~100%,其中以處理N2S4和N3S2效果最好,達到100%。各處理折合產量為1 590~2 268 kg/hm2,比對照增產18.3%~68.8%,其中以處理N1S4產量最高,達到2 608.5 kg/hm2。
大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但由于耕作技術栽培管理比較粗放,大豆蟲害已成為限制大豆產量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嚴重影響了大豆的生產發展。 生產上防治蟲害采用的化學措施主要是在生育期間噴施農藥,但是單一的農藥只能防治一部分蟲害,不能對大部分或者全部害蟲起到防治效果,使用單一的化學農藥不僅增加噴藥次數、費工費時,而且直接投入較高[3]。采用幾種農藥混合噴施防治蟲害不但能夠對大部分蟲害起到防治作用,還能夠減少噴藥次數,克服了使用單一農藥或調節物質的勞動量大、費工費時等缺點,從而降低了大豆生產成本,實現了提高經濟效益的預期目的。而且大豆在不同時期主要蟲害不同,因此,在大豆蟲害的防治方面,如何選擇農藥組合和農藥的噴施時期在生產上具有重要意義。

表6 不同處理室內考種及產量結果
試驗選取當地市場上暢銷的敵殺死、吡蟲啉、毒死蜱、一掃凈4種防蟲藥劑,設置了3個農藥組合(N1:敵殺死+吡蟲啉;N2:毒死蜱+吡蟲啉;N3:一掃凈+吡蟲啉)、4個施藥時期組合[S1:苗期1次(3葉期);S2:苗期2次(3葉期和分枝期);S3:苗期1次(3葉期)、花期1次;S4:苗期2次(3葉期和分枝期各1次)、花期1次]。以噴施清水為對照,共13個處理。結果發現不同處理對大豆害蟲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控效果,其中以N1(敵殺死+吡蟲啉)S4(苗期2次、花期1次)處理的蟲害綜合防控效果最好。而且各個處理都能提高大豆產量,比對照增產18.3%~68.8%,以處理N1S4的大豆產量最高,達到2 608.50 kg/hm2,比對照處理增產68.8%。該處理為大豆蟲害綜合防控最佳技術方案。
在試驗各個時期的調查中發現,斜紋夜蛾在大豆三葉期、分枝期、盛花期都很少甚至沒有,但在大豆鼓粒期發生普遍,各處理斜紋夜蛾數量均較多,而且各施藥處理與對照間差異不明顯。估計是2013年正值結莢鼓粒期,雨水太多,有利于斜紋夜蛾繁殖和生存。試驗各處理間斜紋夜蛾數目與對照相比差異不明顯,說明供試的幾種藥劑對斜紋夜蛾沒有防治效果或防治效果很小。
[1] 張偉,蘇前富,宋淑云,等.2007年吉林省大豆主要病蟲害發生及相應防治對策[J].吉林農業科學,2008,33(4):29-31,42.
[2] 劉月英.大豆主要蟲害及防治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226.
[3] 陳國參,傅少明,孫晨陽,等.大豆噴施劑應用效果研究[J].河南科學,1997,15(4):464-469.
Comparison for Control Effects of Several Pesticides on Soybean Pest
LIANG Jian-qiu, ZHANG Ming-rong, WU Hai-ying et al
(Nancho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National Soybean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Nanch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Objective] The optimal reagent combination and spraying period were explored to control soybean pests. [Method] The optimal reagent combination and spraying period of four kinds of pesticides (Decis, Imidacloprid, Chlorpyrifos and Yishaojing) were studied through plot test tor control soybean pests. [Result] Different pesticide treatments could control and prevent soybean pests and improve the yield of soybean in varying degrees, among them the N1 (decis + imidacloprid) S4 (seedling 2 times, flowering 1 times) had the best effect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and the highest yield reached 2 608.5 kg/hm2, increased by 68.8% compared to check. [Conclusion] The pesticide treatment is the best technique scheme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pests.
Soybean pests; Pesticide spraying; Control effect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CARS-04)。
梁建秋(1983- ),女,四川南部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大豆遺傳育種研究。
2014-11-07
S 435.657
A
0517-6611(2015)01-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