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懿寧,楊殿海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
生物強化技術在污水處理中的作用機理及應用現狀
楊懿寧,楊殿海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針對如今傳統生物處理方法處理難降解、有毒廢水能力不足問題,提出了用生物強化技術處理這一類廢水。介紹了生物強化技術的機理、高效菌的獲取手段及技術的優勢,并進一步闡述了生物強化技術未來的研究方向及面臨的挑戰。
生物強化技術;污水處理;作用機理;高效降解菌
生物處理法因其成本低、效率高、控制管理方便、無二次污染的優勢,成為目前污水處理領域中最為常用的處理方法。生物處理法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使有害的污染物質轉換為無害、穩定的小分子物質。但是隨著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各類難生物降解甚至有毒的廢水,使得傳統的生物處理系統缺少降解這類廢水所需的微生物或者所需營養物質;系統中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受到抑制;系統中的微生物沒有足夠的數量或者濃度成為優勢種群,影響了其降解速率;在極端如低溫條件下處理效果差[1-2]。由此,生物強化技術應運而生。生物強化技術(bioaugmentation)[2]是指通過向傳統的生物處理系統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濃度,增強對難降解有機物的降解能力,提高其降解速率,并改善原有生物處理體系對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效能。生物強化技術起源于19世紀,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廣泛地用于解決環境問題。生物強化技術所引入的特定微生物需具備以下要求[3]:①對目標污染物有一定的降解能力;②具有活性;③能夠競爭生存,在處理系統中維持足夠的數量以及濃度;④有一定的抗沖擊能力。
生物強化技術去除各類目標污染物,主要通過高效降解菌的直接作用和微生物的共代謝作用兩種模式得以實現[4]。
1.1 高效降解菌直接作用這是現今生物強化最為普遍的作用機制。高效降解菌通過篩選、培養、馴化后,得到以目標污染物為能源和碳源的的菌株,直接降解污染物。理想菌株的篩選最為關鍵,這種利用高效降解菌直接作用的強化技術通常具有處理效率高、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的特點,在工業廢水處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如表1所示。盡管純種菌對于特定污染物的去除表現出很好的效果,但在實際處理過程中,更傾向于用混合菌進行生物強化。Quan等認為,盡管一些單一菌株如Achromnassp.,Pseudomonassp.,Aeromonassp.等在降解2,4-DCP的試驗中,表現出很強的降解能力,但用復合菌株比單一菌株效果更佳。因其含有不同種的微生物,表現出更廣泛的基質利用,可降解更多種的污染物質,在去除2,4-DCP的同時,對4-MCP,2,4,6-TCP的降解率比用單一菌株高1~2倍[5]。徐煒等在冷軋廢水處理工藝活性污泥系統中投加BP型復合微生物菌劑,內含28種微生物及纖維酶、淀粉酶及水解酶。對氨氮的去除率達到95%以上,對COD的去除率達到91%以上,分別比對照組提高16%和5%[6]。高效菌的投加量為V菌液/V焦化廢水=0.3,系統對酚的去除率達到99.4%。此外,高效降解菌的處理能力在低溫條件下仍能有很好的體現。山丹等采用低溫苯胺降解菌處理苯胺廢水,苯胺的去除率可達到100%,且對其他的污染物也有去除效果并產生絮凝效果[7]。
1.2 微生物的共代謝作用有些有毒有害污染物不能被微生物直接降解,但在某些底物存在時,微生物能改變這些有毒有害物質的結構,從而被代謝去除[8]。共代謝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9]:生物在正常生長代謝中對二級基質的共同氧化、微生物間的協同作用和一級基質不存在時對二級基質的利用。宋為鋒等用外加基質去除浮選廢水中的苯胺黑藥,發現外加基質的選擇和比例影響對目標物質的去除。基質和污染物比例為1∶1時,可以達到最佳的去除效果。基質過多,苯胺黑藥對關鍵酶的競爭處于劣勢;當共代謝比例較低,基質過少,不能滿足大量微生物生長的要求[15]。
2.1 利用基因工程構造高效微生物自然界中能夠自然進化出降解某些特定污染物質的微生物,但事實上,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的。基因工程構造高效降解菌有以下幾個途徑:基粒轉移、原生質融合、基因重組和改變細胞內的關鍵酶或酶系統。從而可以提高微生物的降解速率;拓寬底物的專一性;維持低濃度下的代謝活動;改善有機污染物降解過程中的生物催化穩定性[16]。陳俊等用原生質融合的生物工程技術,通過兩次跨界融合,成功構建出工程特效菌Fhhh。Fhhh在處理苯二甲酸廢水的活性污泥系統中表現出高絮凝性、高降解、高適應性和安全性,不存在基因污染的問題[17]。但基因工程構造的高效微生物在運用上也存在一定問題[18]:①進行系統的遺傳工程育種尚缺乏可靠的生物降解菌資料庫,這對其廣泛的運用造成了限制;②對于污染物降解基因在各種有效降解菌體內的定位尚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這阻礙了高效降解菌的開發和構造;③基因工程菌釋放到環境中,對環境的影響和造成的生態風險還待進一步評估,如釋放到土壤中時對土壤生物的多樣性和活性的影響[19]。

表1 高效降解菌降解各類廢水
2.2 水平基因轉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又稱基因側向轉移,指生物將遺傳物質傳遞給其他細胞而非其子代的過程,是微生物新基因和新功能轉移到受體的來源[20]。這些攜帶遺傳物質的可移動組分包括基粒、可交換組分和可利用類抗菌素整合酶的組分等。這種技術的優勢在于,相較于直接構造高效菌株,它不會因在反應系統中非優勢種群的地位而被系統淘汰及自身退化。只需將有效片段轉移至優勢菌株上,即可保證其數量及活性。這種特性對環境中微生物有著重要的意義[21]:①抗性、降解功能基因的轉移能使周圍更多的微生物獲得更多不同的表型;②促進新的代謝途徑和微生物對于一些重金屬和污染物耐性的形成和獲得;③加快微生物的進化,影響生態多樣性和種群結構特征;④對系統發育進化樹進行修正。污染區域是水平基因轉移發生的頻繁區域,利用這個生物基因轉移現象有助于受污染區污染物質的自然降解[22]。柏耀輝等從焦化廢水中分離篩選出10株高效喹啉降解細菌,將其中7株假單胞菌的320 bpqorL基因片段序列與16S rRNA 基因序列一起構建系統發育樹。結果表明,發育樹有較大的差別,可能是由于細菌再進化過程中產生了基因突變或水平基因轉移[23]。Mohan等考察實驗室規模和中試規模的序批式生物膜反應器處理苯甲醇廢水中的生物強化技術和水平基因轉移作用。研究認為,實現水平基因轉移的先決條件是接種的菌株需要在反應器中存活和保留足夠長的時間,以使得降解基因可以轉移到土著微生物上[24]。

表2 高效降解菌獲取方式比較
2.3 利用常規的微生物手段分離菌株通過選擇性培養基分離具有特定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再通過富集培養,多次分離純化而得到特定微生物,是現在最為普遍的實現生物強化技術的方式。但是卻缺少微生物原位擴增潛力和活性的了解,和可能由于存在致病性而對生態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使用常規微生物的手段進行分離篩選必須滿足以下要求:①對目標物具有特定的降解能力;②對環境的安全性;③對污水適應性和耐受力,并能富集到足夠的數量及濃度。
2.4 幾種獲取高效降解微生物方式的比較如表2所示,獲取高效菌群的方式各有優缺點,其中用常規微生物手段分離的方式應用最為廣泛。在污染系統中,3種方式并非相互獨立,比如,水平基因轉移現象就可以自然發生,或者人為觸發。為求達到特定處理目的,3種方式的集成也是將來生物強化技術應用的趨勢。
3.1 應用范圍廣生物強化技術在降解污水中難降解的或者有毒的有機物質方面體現出其巨大優勢[7,35-36]。而在如今污水的脫氮除磷深度處理需求中,也有很大的應用前景[25]。并且在降解其他有毒有害的無機物[40-41]如含氰廢水、含汞廢水等方面也體現出很大的潛力。另外,還有研究報道了用生物強化技術處地下水,同樣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42]。
3.2 縮短處理系統啟動時間Hisashi等的研究發現,在啟動階段用生物強化技術加入硝化細菌可以實現快速啟動并增加硝化的活性,使接種的微生物可以在生物膜中存活和擴散,且新出現的硝化細菌和初始的硝化行為是一致的[25]。Fangbo Yu等用ONBA降解菌株P.putidaONBA-17實現了污染物的完全降解,并切實地縮短了系統的啟動時間[30]。
3.3 提高系統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和穩定性Zhongqin Cheng等在序批式膜生物反應器中,采用細胞固定化技術處理DNB綜合廢水,不僅僅提高了污染物質的去除效果,而且體現出很高的對DNB沖擊負荷的耐受力[43]。
3.4 提高系統在惡劣條件下的適應能力[44-47]生物處理系統運行過程中,很大部分微生物由于在低溫條件下的活性會降低,從而影響了生物處理設施的處理效果。冷適應微生物由于長期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中,在自然選擇下具有抵御寒冷溫度條件的能力,使得生物處理在低溫環境下變得可能[47]。趙立軍等通過活化菌液、生物菌劑和生物污泥聯用的方法,實現了在氣溫低于10 ℃下的快速啟動,并達到了良好的出水效果,有效地克服了低溫、低負荷、貧營養和水量波動等不利影響[46]。同樣,在污水缺少微生物所必須的營養物質時,其微生物活性也會降低。Meizhen等研究了用尼古丁降解細菌在序批式生物反應器中處理煙草廢水,研究發現在未經生物強化的系統中,DNA蛋白質交聯度和蛋白羰基顯著上升,而在經生物強化處理的反應器中未發現這一現象,說明其可以通過降低毒性物質含量來維持在系統中的高活性[27]。
3.5 環境相容性好,減少化學試劑的使用使用從污廢水中篩選所得的生物菌株本身具有很好的環境相容性。使用水平基因轉移技術,其轉移的目標菌株本身即為處理系統中的優勢菌種。而通過基因工程所構建的菌株則必須注意其環境相容性,以免造成生態危害。
(1)缺少針對各類難降解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菌的廣泛的研究,特別是各類降解細菌的協同降解能力的研究,缺少各類生物降解菌代謝污染物質的代謝途徑及關鍵酶的研究。這阻礙了用基因工程和水平基因轉移的手段構建高效生物降解菌。并且迫切需要在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的高效生物菌的資料庫,以便于其研究、開發和使用。
(2)需要對生物強化技術,特別是用基因工程技術所帶來的生物安全問題施于更多關注。現代基因改造技術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所帶來的可能的潛在影響,所引發的爭議遠比其所解決的污染問題要敏感的多。如何在關注污染物降解的同時,關注微生物的安全性,避免引入致病菌或是影響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強勢菌株。同時在處理系統中,減少高效微生物的流失也至關重要。
(3)對生物強化技術在實際的工程范圍內的實現,現常用連續或間歇性投加、細胞固定化、生物自固定化的方式來實現高效菌群的停留。溫度、濕度、pH、污染物濃度、營養物質的含量、毒性、水利條件等都會影響其處理效果。如何使現代基因技術或是篩選所得的生物降解菌成為優勢菌群,并在處理系統中保持其活性。一方面可以用生物刺激方法和生物強化方法相結合的手段[37-38,42],另一方面通過細胞固定化技術抵御水環境的沖刷。其關鍵在于生物降解菌的附著與繁殖的速率必須大于其在反應器內部衰亡及流洗的速率。
基于現代微生物技術的生物強化技術在針對目標污染物的降解中,體現出高效、穩定、啟動快、低溫低負荷有效等多方面的優勢。盡管面臨著諸多關于生物安全性方面的爭議,但在如今面臨污水日益復雜化、難降解、高毒性的態勢下,生物強化技術的應用前景是毋庸置疑的。這使得對生物強化技術的機理的研究和高效菌株的獲取迫在眉睫。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將生物強化技術應用于污、廢水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的拓展,但研究多限于實驗室規模,這需要對各類高效降解菌的降解機理、代謝途徑、關鍵酶以及應用于實際工程時對于環境因素和水力因素的適應性有更全面深入的研究。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諸如競爭性定量PCR技術[28]、聚合酶鏈式反應的變性梯度凝膠電泳(PCR-DGGE)[27,30]、熒光原位雜交(FISH)[25-26]等都對推動生物強化技術在處理污水的進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助力,是研究生物強化機理,評價其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污水常規分析手段和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深入探究污染物質去除和微生物生態特征、種群的關系。也可融合生物刺激、細胞固定化技術等手段,完善生物強化技術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應用。
[1] 郭靜波.生物菌劑的構建及其在污水處理中的生物強化效能[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5.
[2] 郭靜波,崔鳳國,楊世東.生物強化技術在污水中的應用研究現狀及發展展望[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1,31(5):1-8.
[3] 劉洋,陳雙基.生物強化技術[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7,7(1):65-66.
[4] 熊貴琍,陳瑾,葉文衍.生物強化技術及其在污水治理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38(4):82-86.
[5] XIANGCHUN Q,HANGCHANG S,HONG L,et al.Removal of 2,4-dichlorophenol in a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through bioaugmentation[J].Process Biochemistry,2004,39:1701-1707.
[6] 徐煒,曾明,劉田.生物強化技術處理冷軋廢水實踐研究[J].工業水處理,2009,29(8):69-72.
[7] 山丹,馬放,王金生,等.生物強化技術提高SBR系統對低溫苯胺廢水處理能力的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09,3(4):577-580.
[8] TEENA S,ANITA R,AMRIT P T. Degradation of imidacloprid in liquid byEnterobactersp. strain ATA1 using Co-metabolism[J].Bioremediation Journal, 2014,18:227-235.
[9] 郎咸明,師曉春,汪國剛.處理硝基苯廢水的新型微電解-生物強化技術[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7,7(1):65-66.
[10] 胡志峰,孫靜.生物強化技術治理偉倫廢水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9):9320-9321,9328.
[11] 謝宏端,馬溪平.生物強化技術提高焦化廢水處理效果的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7,23(15):90-93.
[12] 宋秀娟,張春燕,榮國海.生物強化技術處理化纖廢水[J].化工環保,2015,25(4):296-297.
[13] DONGHUI W,JING Z,RUILIN X. Bioaugmentation with a pyridine-degrading bacterium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treating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3,25(11):2265-2271.
[14] PENG X,WENCHENG M,HONGJUN H.Isolation of a naphthalene-degrading strain from activated sludge and bioaugmentation with it in a MBR treating 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 [J].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al, 2014,14:1366-1367.
[15] 宋衛鋒,嚴明,孫水裕.浮選廢水中苯胺黑藥與外加基質的共代謝特性[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2,22(7):9320-9321,9328.
[16] 邵鳳琴,韓慶祥.酶工程在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03,16(2):36-40.
[17] 陳俊,陳樹培,王洪麗,等.基因工程菌在精對苯二甲酸廢水處理中的應用[J].工業用用水與廢水,2006,37(1):32-35.
[18] 王建芳,趙慶良,林佶凱,等.生物強化技術及其在生物處理中的應用[J].環境工程學報,2007,1(9):40-45.
[19] 劉春,黃霞,楊景亮.廢水生物強化中基因工程菌的流失和環境生存狀態研究[J].環境科學,2008,29(9):2571-2575.
[20] 聶鑫,高原.細菌水平基因轉移所面臨的現實與挑戰[J].內蒙古名族大學學報,2012,27(3):324-328.
[21] 劉江江,陳呂軍,溫東輝,等.水平基因轉移應用于污染治理的研究進展[J].北京大學學報,2006,42(4):556-560.
[22] 柏耀輝,溫東輝,唐孝炎.水平基因轉移及其在污染修復中的應用[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7,13(5):741-747.
[23] 柏耀輝,孫慶華,趙翠,等.焦化廢水處理系統中喹啉降解菌的種群特征[J].中國環境科學,2008,28(5):449-455.
[24] MOHAN S V,FALKENTOFT C,NANCHARAIAH V,et al.Bioaugment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pilot scale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 using the TOL plasmid[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746-1753.
[25] KISASHI S,SATOSHI O,YUKI Y,et al.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bioaugmentation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microelectrode[J].Water Resource,2003,37:2206-2216.
[26] 劉涉江,李鑫鋼,紀智勇,等.甲基叔丁基醚高效降解菌的分離鑒定及其生物強化技術[J].天津大學學報,2010,43(5):435-439.
[27] MEIZHEN W,GUIQIN Y,HANG M,et al.Bioaugmentation with the nicotine-regarding bacteriumPseudomonassp.HF-1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treating tobacco wastewater : Degradation study and analysis of its mechanisms[J].Water Resource,1997,31(7):1687-1693.
[28] 黃玲,李習武,李旭東,等.應用QC-PCR技術研究高效菌株RhodococcusrubrEml在廢水處理中的作用[J].微生物學報,2007,47(2):307-312.
[29] SARAVANANE R,MURTHY D V S,KRISHNAIAH K.Bioaugmentation and treatment of cephalexin drug-based pharmaceutical effluent in an upflow anaerobic fluidized bed system[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1,43:279-281.
[30] FANGBO Y,SHINAWAR W A,LIBO G,et al.Bioaugmentation of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ithPseudomonasputidaONBA-17,and its impact on reactor bacterial communities[J].Journal of Hazardous, 2010,176:20-26.
[31] JINGYUN M,XIANGCHUN Q,ZHIFENG Y,et al.Biodegradation of a mixture of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and multiple chlorophenols by aerobic granules cultivated through plasmid pJP4 mediated bioaugmentation[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2,181:144-151.
[32] HIROFUMI T,YASUTAKA A,MASAMA M,et al.Plasmid-mediated bioaugmentation of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for enhancement of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removal in wastewater using plasmid pJP4 [J].Biodegradation, 2013,24:343-352.
[33] 鄧旭,李清彪,孫道華,等.利用基因工程菌去除電解廢水中的汞離子[J].廈門大學學報,2002,41(3):330-333.
[34] 張迎明,尹華,葉錦韶,等.基因工程菌E.ColiBL21-NiCoT吸附鎳的性能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 2006,28(12):895-898.
[35] KYOUNG S R,ROGER W,MACHAEL,et al.Demonstration of bioaugmentation in a fluidized-bed process treating 1-naphthylamine[J].Water Resource,1997,31(7):1687-1693.
[36] 馬溪平,王延剛,徐成斌,等.微生物降解硝基苯廢水的研究進展[J].生態科學,2011,30(5):562-567.
[37] ASHMITA A,ADEMOLA O,OLANIRAN,et al. Enhanced 1,2-dichloroethane degradation in heavy metalco-contaminated wastewater undergoing biostimulation and bioaugmentation[J].Chmosphere, 2013,93:1826-1834.
[38] 王聰穎,王芳,王濤屹,等.生物強化和生物刺激對土壤中PAHs降解的影響[J].中國環境科學,2010,30(1):121-127.
[39] 董春娟,李炳南,陳志強.處理生物難降解物質的有效方式——共代謝[J].化工環保,2003,23(2):82-85.
[40] DONGHE P,DAESUNG L,YOUNGMO K,et al.Bioaugmentation of syanida-degarding microorganisms in a full-scale cokes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y[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8,99:2092-2096.
[41] 唐寧,柴立元,閔小波.含汞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J].工業水處理,2004,24(8):5-13.
[42] PARDI J,LUIS A,SAYAVEDRA S,et al.Bioaugmentation of butane-utilizing microorganism to promote cometabolism of 1,1,1-trichloroethane in grandwater microcosms[J].Biodegradation,2001,12:11-22.
[43] ZHONGQIN C,MEI C,LIUQUN X,et al.Bioaugmentation of a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 withComamonastestosteroniandBacilluscereusand their impart on reactor bacterial communities[J].Biotechnol Lett,2014,26.[Epub ahead of print]
[44] ABEYSINGHE D H,VIRAJ D G,STAHL A,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bioaugmentation in nitrifying systems stressed by a washout condition and cold temperature[J].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2,74(2):187-199.
[45] SHIQIANG Z,SHUO Y,JINREN N. High-efficient nitrogen removal by coupling enriched autotrophic-nitrification and aerobic-denitrification consortiums at cold temperature[J].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4,116:288-296.
[46] 趙立軍,馬放,趙慶建,等.生物強化技術在污水廠快速啟動中的工程應用[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39(12):1886-1889.
[47] 趙立軍.低溫污水生物強化處理技術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19.
Review on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Bioaugmentation Techniqu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YANG Yi-ning, YANG Dian-hai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Due to the poor degrad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biological treatment to toxic refractory wastewater, the bioaugmentation technique is rais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 the obtain of dominant bacteria an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technique.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otential challenge of bioaugmentation is also discussed.
Bioaugmentation technique; Sewage treatment; Action mechanism; Efficient degradation bacteria
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2011ZX07303-02-002)。
楊懿寧(1989-),女,上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處理技術與理論。
2014-12-03
S 181.3
A
0517-6611(2015)01-2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