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飛, 熊 艷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樂山 614000)
?
四川茶園生產現狀及改進措施研究
張本飛, 熊 艷*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樂山 614000)
分析了四川茶園生產現狀,得出在全國18個產茶主要省份中四川產茶總量和茶園種植面積均位處第三,而四川茶園生產效率全國排名僅為第七位,單位面積茶產量0.85 t/hm2,不足廣東和福建的6成,川茶園單位面積產量未達到其生產潛力的1/10,產出效率低下;川茶園另一突出問題是產出結構不合理,紅茶產量占比僅為0.01。針對這一現狀,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應將部分日照時間長、氣溫高的川東南茶園改產紅茶;減少茶園污染,強化茶葉生產的衛生安全;提高川茶園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
農戶;川茶園;產出結構;改進措施
四川是世界最早的飲茶和栽培茶樹之地,雖然野生茶樹起源地有四川、云南和印度阿薩姆3地之爭[1]。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數據,在全國18個產茶主要省份中四川產茶總量和茶園種植面積均位處第三,其茶總量21萬t,茶園種植面積24.298萬hm2,但川茶園生產效率在全國僅排第七位,單位面積茶產量0.85 t/hm2,不足廣東和福建的6成[2]。川茶園單位面積產量未達到其生產潛力的1/10[3]。為改變川茶園生產效率不高的現狀,筆者對四川茶園生產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川茶園存在兩方面的突出問題:產出結構不合理、產出效率低下[4]。世界茶葉貿易市場上,紅茶貿易量占比高達80%,而四川作為產茶大省,由于紅茶產量占比極低并且品牌價值不高,其茶葉出口額占全國茶葉出口創匯額比重不足1%。
表1 2004~2012年四川與17個茶葉主產省份茶總產量比較 萬t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1.1 產出結構分析川茶園產出結構失調嚴重,川紅茶生產停滯不前。在2000年以前四川基本不生產紅茶,其原因是川紅茶園種植面積下降,涪陵和江津紅茶主產區被劃歸重慶;四川紅茶品種單一,川紅茶在國內市場上的地位不如祁門紅茶和正山小種,品牌價值較低[5];川紅茶生產缺少規模化經營,且工藝落后、設備陳舊。川茶園紅茶產量在茶總產量中占比僅為1%,為全國18個產茶主要省份紅茶產出占比均值的1/6。
四川與全國其他17個茶葉主產省份茶總產量比效見表1。
由表1可知,2012年四川茶總產量為21.02萬t,排名第三,略高于湖北(20.7萬t),遠低于第一的福建(32.1萬t)和第二的云南(27.17萬t),即使按照原來的行政區劃,四川加上重慶的茶總產量為24.16萬t,仍低于福建和云南。2004~2012年四川茶總產量累積增長191.54%,遠低于河南的累積增幅389.52%、貴州的320.34%和陜西的340%,亦低于云南的216.29%。后起之秀的江西、陜西、山東、河南累積增幅均超過了200%,較之四川高,雖然從茶產量絕對量來說四川仍較之增長較快的江西(3.87萬t)、陜西(3.52萬t)、山東(1.33萬t)、河南(5.14萬t)高出很多。
2004~2012年四川與全國其他17個茶葉主產省份綠茶產量比較見表2。由表2可知,2012年川綠茶產量為15.93萬t,排名第三,較之產茶大省福建(11.52萬t)產量高,但川綠茶較之云南(19.29萬t)低3.36萬t。川茶園綠茶產出是該18個省份平均產量(6.7萬t)的2.4倍。川綠茶在茶總產量中的占比是福建的2.1倍,是廣東的1.8倍,湖南的1.5倍。四川要增加茶葉出口就必須調整茶園產出結構,加大紅茶生產減少綠茶產出占比。
表2 2004~2012年四川與17個茶葉主產省份綠茶產量比較 萬t
注: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得到。
2004~2012年四川與全國14個紅茶主產省份紅茶產量比較見表3。由表3可知,2012年四川紅茶產量為0.21萬t,排名第十一,不足云南(2.45萬t)和福建(2.2萬t)紅茶產量的10%。四川紅茶產量不足全國15個生產紅茶省份平均產量(0.76萬t)的30%。2004~2012年四川紅茶產出累積增長135%,其幾何平均增長速度為11%,在表3中所列15個省份中排名倒數第六,不及福建和浙江紅茶產出累積增長的1/7,不及貴州、河南、廣西和湖北的1/3。
表3 2004~2012年四川與14個紅茶主產省份紅茶產量比較 萬t
注: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得到。
1.2 產出效率分析2004~2012年四川與17個產茶主要省份茶園單位面積產量的比較見表4。由表4可知,2012年川茶園單位面積茶產量0.85 t/hm2,排名第七,遠低于前3名的廣東(1.48 t/hm2)、福建(1.46 t/hm2)和湖南(1.31 t/hm2),川茶園單位面積產量亦低于海南(1.19 t/hm2)和浙江(0.93 t/hm2),僅略高于18個省份的茶園單位面積產量的均值(0.79 t/hm2)。2004~2012年川茶園單位面積產量累積增長46.7%,排名第九,遠低于陜西(103.9%)、山東(96.3%)、海南(76.9%)、廣西(71.8%),亦低于湖南(60.5%)、江西(59.2%)、河南(55.5%)、安徽(50.7%)。川茶園產出效率低下,嚴重削弱了其產茶大省地位。
表4 2004~2012年四川與17個茶葉主產省份茶園單位面積產量比較 t/hm2
注: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得到。
2.1 川茶園自然條件的合理利用四川6個茶園區實測點不同季度的光輻射量如表5所示,其月平均光輻射量在6 578~7 736卡/cm2之間,均值為7 238卡/cm2,比同緯度的杭州市少1 434卡/cm2,但是川茶園所在的盆地云層較厚,太陽輻射的散射輻射比率為62%,較之杭州高出10個百分點。由于四川盆地封閉性地理氣候特點,盆地內的熱量不容易散發從而構成適合茶樹生長的高熱氣候[6]。可以根據不同茶區自然條件有效利用該高熱氣候,如在貧瘠砂石茶園間作伏地花生,既充分利用茶園區光輻射量又可減少水土流失,或間作高桿綠肥作物、豆科植物從而改土遮陰增產增收[7];對于高海拔氣溫較低的茶區,則應利用其濕潤氣候生產高檔名優綠茶,走低產出、高附加值的品牌戰略之路[8];對于中海拔茶區,應利用該區氣溫高、熱量豐富的氣候特點提早新鮮茶葉的上市時間,走名優早茶戰略之路。
表5 川茶園區光輻射量與同緯度的杭州比較 卡/cm2
注:根據茶園區實測點光輻射實測數據整理得到。
2.2 川茶園種植結構改進措施一是針對四川紅茶、綠茶結構失調的現狀,將部分日照時間長、氣溫高的川東南茶園改產紅茶。選取合適品種(如云南大葉茶),降低茶農種植風險,農村信用合作社給予轉產農戶金融支持,農業推廣機構參與茶園管理的技術指導[9]。
二要減少茶園污染,強化茶葉生產的衛生安全,提高四川茶產品質量。根據國標GB2763-2005強制性抽樣檢查,四川紅茶產品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30%不合格[10]。因此必須從茶園耕種、施肥、打藥、采茶制茶等環節著手,嚴格把關,以實現茶產品無公害[11-12]。
三要提高川茶園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四川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比例大,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明顯不足,提高茶園機械化生產水平以彌補茶農勞動力的不足。從茶樹的修剪、茶園管理、采茶制茶、包裝運輸等環節采用適合四川不同茶園的機器設備,提高采茶制茶的效率和質量,降低茶葉生產成本。
[1] HASIMOTO M.The origin of the tea plant[C]//Proceedings of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CHA(tea)Culture and Science.Shizuoka,Japan,2001:5-8.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M].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3] 段新友.四川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十二五”發展思考[J].中國茶葉,2011(9):9-14.
[4] 許甦康.四川茶葉機械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四川農機,2010(2):46-50.
[5] 陳昌輝.工夫紅茶主要內含成分與品質的相關性分析[J].食品科技,2011(9):43-49.
[6]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樹栽培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7] 羅凡.四川茶區缺水原因及對策措施[J].茶業通報,2009(4):21-26.
[8] 劉曉.蒙頂黃芽加工及品質成分變化的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2.
[9] 張艷冬.四川有機茶園害蟲控制技術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10] 黃靜.四川茶葉質量安全全程管控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2.
[11] 楊琴.名山河小流域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生態風險評估[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1.
[12] 葉昕.四川不同環境茶園中鉛與甲胺磷含量的分析評價[J].西南大學學報,2011(7):30-38.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ichuan Tea garden
ZHANG Ben-fei, XIONG Yan*
(Leshan Norm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The production status of Sichuan tea garden was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among the 18 major tea producing provinces of China, Sichuan ranks the third according to the total tea production or the tea growing area, while Sichuan tea production efficiency ranks only seventh. The low tea output efficiency of Sichuan, which is 0.85 tons per hectare, is less than 60 percents of the Guangdong’s and Fujian’s efficiencies. Sichuan tea yield per unit area has not reached one tenth of its production potential. Another prominent problem of Sichuan tea production is the irrational output structure, since its black tea production accounted for only 1 percent of the total tea production. Aiming at the statu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we should partly transfer some southeast Sichuan green tea garden to black tea garden, since the sunshine time of the garden is long and the temperature high; reduce pollution and strengthen the healthy and security of tea production; improve mech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Sichuan tea production.
Farm household; Sichuan tea garden; Output structure; Improvement measures
四川省泰國研究中心科研項目(13SPRITS07)。
張本飛(1978- ),男,湖北武漢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通訊作者,副教授,碩士,從事發展經濟學研究。
2014-11-13
S-9
A
0517-6611(2015)01-3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