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娜莎, 金臘華
(1.廣州藍碧環境科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41;2.暨南大學環境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
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變化特征及其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蔣娜莎1, 金臘華2*
(1.廣州藍碧環境科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41;2.暨南大學環境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根據東莞市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分析了東莞市1986~2013年外來暫住人口總數(ETP)、性別比例(SR)和就業結構的變化特征及其同地方經濟發展關系,旨在為流動人口的科學管理提供依據。分析結果表明: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變化具有階段性變化特征,與地方經濟發展狀況緊密相關,即在1986~1995年(緩慢增長期),經濟緩慢增長,ETP以年均遞增15.62萬人的速率緩慢遞增,但SR不足0.65,男女比例嚴重失調;1996~2006年(快速增長期),經濟增長加速,ETP以年均遞增46.08萬人快速遞增,其峰值達到586.76萬人,SR上升到接近0.93;2006~2009年屬于ETP遞減調整期,期間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減緩,產業結構調整使多數企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企業轉型,至2010年ETP遞減到412萬人,其后ETP基本穩定在近415萬人,SR上升到0.99接近平衡。東莞市外來勞動力就業行業比例是工業企業約83%、商業約9%、服務業約6%、農業僅2%,并且該就業行業比例在各時期沒有顯著差異。相對穩定的ETP、接近于平衡的男女比例和適合于當地產業結構的就業行業比例有助于東莞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外來暫住人口;地區生產總值;就業結構;性別比
外來暫住人口是指沒有當地常住戶口而在當地就業的流動人口。以往關于流動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流動的成因[1-2]、流動機制[3-5]及其影響因素[6-7]以及流動人口的社會管理問題[8~10],而關于外來暫住人口的總量(the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ETP)、性別比(the sex ratio, SR)、就業行業比例(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enterprises, PEE)等變化特征缺乏系統研究,對外來暫住人口同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也不夠深入。因此,有必要開展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變化特征及其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系統研究,促進流動人口科學管理和導引。
東莞市位于廣州和深圳之間,毗鄰港澳,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經濟模式和發展速度吸引著全國的目光,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和相對較高的工資水平吸引了各地大量的人才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全市外來暫住人口總數從1986年的15.6萬人增大到2008年的552.5萬人,雖然2009年銳減120萬人,但目前仍保持在415萬人左右,是戶籍人口總數(The registered permanent population, RPP)的2.3倍,分別就業于工業、商業、服務業和農業等行業。外來暫住人口對東莞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據東莞市統計局發布的統計資料,改革開放以來,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1.1 外來暫住人口總量的變化特征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總量ETP和戶籍人口總量RPP變化見圖1。從圖1可見,在1986~2013年,東莞市戶籍人口總量RPP以年均遞增2.43萬人的速率緩慢遞增,而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總量ETP變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在1986~1995年(緩慢增長期),ETP以年均遞增15.62萬人的速率遞增;在1996~2006年(快速增長期),ETP以年均遞增46.08萬人快速遞增,其遞增速率是前十年的近3倍,其峰值達到586.76萬人;2006~2009年屬于ETP遞減調整期,至2010年ETP遞減到412萬人,其后ETP基本穩定在近415萬人,如圖2所示。
1.2 外來暫住人口性別比的變化特征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性別比SR(即男女比)變化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性別比的變化總體趨勢是向男女比例平衡方向逐年提高。對應于ETP的階段性變化,RS的變化也具有階段性特征:在1995年以前,SR不足0.65,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性比男性多1/3;在ETP快速增長期,SR也快速提高,至2006年SR達到0.93,已達到基本平衡;2006年以后SR緩慢波動上升到接近0.99,達到男女比例平衡狀態。
1.3 外來勞動力占外來暫住人口的比例變化特征外來勞動力是指外來暫住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東莞市外來勞動力占外來暫住人口的比例(the proportion of external transient labors to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PETL)的變化如圖4所示。
從圖4可見,1986年以前東莞市外來勞動力占外來暫住人口的比例低于70%,1986~1989年該比例快速遞增到85%,1990~2005年該比例處于波動遞增狀態,2006年以后該比例穩定于接近95.5%。這表明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中非勞動力人數在1986年前占到30%以上,其中不泛老幼人口,其后非勞動力人數占比在3~4年內下降到15%以下,至1990年外來暫住人口中勞動力占絕大多數。勞動力占比的提高是地方生產力旺盛的重要表現。
根據東莞市統計局發布的統計資料,東莞市外來勞動力就業行業主要是工業、農業、商業和服務業,各行業占比(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enterprises, PEE)變化如圖5和6所示。 由圖5可見,東莞市外來勞動力主要在工業企業就業,所占比例平均高達83%左右,并且歷年波動不大;而在農業部門就業占比在1989年以前在5%~10%,1990年以后下降到5%以下,2003年以后穩定在接近2%。由圖6可見,東莞市外來勞動力在商業和服務業就業占比在1985~2010年期間呈現波動緩慢遞增狀態,商業占比由2.4%遞增到10.3%,服務業占比由4.4%遞增到5.8%;2010年以后在商業就業占比穩定在9.0%,在服務業就業占比穩定在6.0%。3 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變化與經濟發展狀況的關系分析
根據東莞市統計局公布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在1986~2013年,東莞市GDP總量、第二產業GDP總量(GDP2)和第三產業GDP總量(GDP3)變化呈現指數增長特征,而第一產業GDP總量(GDP1)在8.2億~25億元之間波動,如圖7所示,這表明東莞市經濟總體處于較強勁的發展狀態,但2006年后發展速度略有放緩。
將東莞市GDP增長曲線(圖7)與外人暫住人口增長曲線(圖2)比較后不難發現,在1986~2005年(即緩慢增長期和快速增長期),ETP隨著GDP的增大而增加,在全市GDP總量少于2 500億元之前二者具有很好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0.97。如圖8所示,說明在此期間GDP增長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增大,GDP增長帶來的紅利也吸引了大批外來勞動力,而且大量外來勞動力也保證了GDP的增長需求、促進了GDP的增長。2006年以后,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總量的增大,科技進步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勞動力數量對GDP的貢獻不斷下降。勞動密集型企業高人力成本造成其市場競爭力不斷下降,企業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達到較優狀態后對勞動力的需求規模也就基本穩定下來,而大量涌入的外來勞動力造成勞動力過剩引發薪酬的下降,導致外來勞動力總數的減少。加上2008年以后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大量以代加工為主的外貿型中小企業訂單數銳減,被迫進行轉型升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非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型,更加劇減小了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這就是2006年以后的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總數被迫下降調整后穩定在接近415萬人規模的根本原因,這也是在2006年以后東莞市ETP與GDP相關性差的主要因素。但科技進步對東莞市GDP增大的促進作用不斷提高,使得東莞市即使ETP沒有明顯增大但GDP仍然能夠持續快速增長,并且這種增長勢頭主要體現在第二、三產業經濟的增長方面。
根據東莞市統計局公布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通過分析后得到如下結論:
(1) 東莞市外來暫住人口變化具有階段性變化特征:1986~1995年為緩慢增長期,ETP以15.62萬人/年的速率緩慢遞增,但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性比男性多1/3;1996~2006年為快速增長期, ETP以46.08萬人/年快速遞增,其峰值達到586.76萬人,SR上升到接近0.93;2006~2009年為遞減調整期,至2010年ETP遞減到412萬人,其后基本穩定在近415萬人,SR上升到0.99接近平衡;
(2) 東莞市外來勞動力主要在工業企業就業,其次是商業和服務業,在農業部門就業的很少,各行業就業比例為:工業約83%、商業約9%、服務業約6%、農業僅2%;
(3) 東莞市第一產業GDP總量很小且基本在在8.2~25億元波動,第二、三產業GDP不僅總量大而且保持以指數型增長。在全市GDP總量低于2 500億元之前,東莞市ETP與GDP正相關;但當全市GDP總量超過2500億元特別是超過3 000億元以后,GDP增長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的貢獻作用有限,ETP與GDP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除此之外,大量的外來暫住人口在日常消費、住房租賃、技能教育與培訓等方面促進GDP增長,但在污染負荷產生、城鎮環境、就業競爭、社會治安等方面對地方GDP形成負面影響,這些今后深入研究中也應予以考慮。
[1] 李夢凡,張良. 人口流動現象和城市化的影響因素——基于改進的鄉—城人口流動模型的經濟學分析[J].企業經濟, 2011(11):141-144.
[2] 陳天惠, 劉盛和. 我國人口流動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9, 37(30): 14940-14942.
[3] 王曉慶. 經濟開放、人口流動與城鎮化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3.
[4] 殷江濱, 李郇. 中國人口流動與城鎮化進程的回顧與展望[J].城市問題,2012(12): 23-29.
[5] 楊傳林. 市場經濟進程中的中國人口流動問題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08.
[6] 華小全. 城鄉人口流動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3(5): 462-468.
[7] 馬永春. 產業結構演進對人口流動的影響研究[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3(2):25-27.
[8] 張翠玲. 東莞市流動人口管理問題[D].長春:吉林大學,2009.
[9] 宋健. 中國流動人口的就業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研究, 2010, 34(6): 32-42.
[10] 李邢西.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人口流動的影響—一個基于限值因變量模型的經驗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 2013(12):58-64.
Research 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ongguan City
JIANG Na-sha1, JIN La-hua2*
(1. Guangzhou Lampbi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sulting Limited Corpor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41; 2. School of Environment,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5)
Based on statistic data publicly issued by the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Dongguan Cit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ETP), sex ratio (SR)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during period of 1986-2013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bases for scientifically management of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of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in Dongguan has characters of phase changes, and has good relations with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i.e., during the slow growth stage from 1986 to 1995, regional GDP grew slowly, and ETP increased slowly at speed of 0.1562 millions per year, and SR was below 0.65, which means there existed a serious sex imbalance problem; during the rapid growth stage from 1996 to 2006, regional GDP grew rapidly, and ETP increased at speed of 0.4608 millions per year, its maximum value arrived at 5.8676millions, and SR raised to 0.93; the period from 2006 to 2009 was the decreasing adjustment stage of ETP, in which the developing speed of local economy had been slowed down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Asian financial turmoil, and most enterprises had been adjusted their industrial structures to high-tech and high value-added enterprises; ETP was decreased to 4.12 million in 2010 and kept near 4.15million later, and SR is getting to 0.99 close to balance status.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proportion of external transient labors in Dongguan behaves as about 83%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ut 9% for commercial businesses, about 6% for services and only 2% for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s in each period. Relative stable ETP, balanced sex ratio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s appropriate to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s can give certain contribu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Dongguan.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Regional GDP; Employment structure; Sex ratio
東莞市高校科研機構科技計劃項目(2012108101002)。
蔣娜莎(1984- ),女,廣西賀州人,碩士,從事環境評價與管理工作。*通訊作者。
2014-11-07
S-9;X 24
A
0517-6611(2015)01-3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