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良
(福建老年報社,福建 福州 350000)
淺談新聞攝影藝術化現象
張文良
(福建老年報社,福建 福州 350000)
媒體融合背景下,一些藝術化、觀念性攝影作品在國際權威新聞攝影賽事中獲獎,但新聞攝影的事實告知功能沒有改變,真實性原則必須堅守。
新聞攝影;荷賽;藝術攝影;觀念攝影
58屆荷賽中,福建攝影愛好者蔡圣相拍攝的《牛市》獲日常生活類單幅一等獎,打破了諸多攝影人的固有觀念。影像俱樂部攝影消費性質的組團采風,也能拍出國際權威新聞攝影賽事獲獎作品?
影像俱樂部在攝影活動大眾化、商業化的潮流中出現,以“富而雅”的業余攝影愛好者為主要服務對象,近年在福州等城市方興未艾。俱樂部提倡沙龍攝影趣味,組織會員到國內外熱門風光、民俗創作點采風,提供圖片后期潤飾、制作服務,代理向國內外各類影賽投稿。四川大涼山美姑縣牛牛壩鄉彝族人在樹林里交易牛馬的場景,早已被影像俱樂部組團“狂轟濫炸”過。荷賽獲獎作品《牛市》也是俱樂部運作模式的產物。支三腳架,加減光鏡,使用慢門制造人物走動時的虛化效果,作者的拍攝手段也帶有沙龍攝影愛好者的影子。
筆者2009年通過荷賽官網注冊,開始投送攝影作品參賽,并持續關注賽事。不難發現,新世紀以來荷賽呈現出更大的包容性,獲獎作品融合了觀念攝影、沙龍攝影,甚至行為藝術等門類。荷賽獲獎者趙青認為,賽事“非常強調攝影者創造性和個性化的視覺表達,鼓勵攝影者用獨特的視角觀察和解讀我們這個世界,近年來它又在不斷推動新聞攝影同其他攝影形式的融合。”[1]
多位中國攝影師的藝術化、觀念性獲獎作品支持了趙青的觀點。常河作品《中國動物園》利用LOMO相機和過期膠片拍攝,其非主流藝術影像風格容易給人“廢片”的視覺感受?!侗晃廴镜拈僮印?,方謙華為了突出生物變異給人的視覺感受,“采集了一些便于帶走的瓜果蔬菜,回到近百公里外的酒店客房進行拍攝”。李潔軍作品《復制戰爭》,將訂制的軍人玩偶放置于現實場景中,再現近代史上中外經典戰爭畫面。傅擁軍作品《西湖一棵樹》《我很想念爸爸媽媽》,用統一的畫面格式重復想要表達的觀念。區志航的《那一刻》,組圖都是作者在重大社會新聞事件現場的裸體俯臥撐自拍照,更屬于行為藝術范疇。這些作品和純粹的、傳統意義上的新聞攝影大異其趣,一次次地引發了攝影界的爭論。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攝影受到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挑戰,在告知事實功能方面,勤快的攝影記者或許難以匹敵事件現場的一只智能手機。今年第十一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小區居民用ipad拍攝的《消防員墜樓》,獲得了非戰爭災難類重大新聞單幅銅獎。我國業余攝影愛好者群體龐大,手機拍攝質量越來越高,攝影記者要生存,必須超越簡單記錄事實的層面,對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荷賽中國攝影師藝術化、觀念性的獲獎作品,便是這一背景的產物,也是新世紀才有的現象。
為了追求更廣闊、更自由的表達空間,數位攝影記者甚至放棄職業身份,徹底轉型為影像藝術家。先是張曉離開《重慶晨報》,藝術作品《他們》《海岸線》近年炙手可熱。后有嚴明從《南方日報》辭職,去年推出的影像隨筆集《我愛這哭不出來的浪漫》大受歡迎。如今,他們拍攝的動因不再是滿足報紙、雜志、新媒體的傳播需要,而是面向國內外攝影基金、攝影節和畫廊、私人收藏。
藝術化是新聞攝影的歸宿嗎?“都在藝術,民生誰管?!”有資深媒體人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報道各種新的事實是新聞攝影和攝影記者的基本功能,不能完全脫離新聞工作的范疇。還需要注意到,具有觀念性、藝術化特征的荷賽獲獎作品,主要集中在自然類、肖像類、體育類。陳慶港、儲永志、魏征等占更大比例的中國攝影師,他們的荷賽獲獎作品仍舊以決定性瞬間等傳統新聞攝影語言創作,內容直接明了,沒有藝術化、觀念性作品的歧義。
56屆荷賽終審評委顧錚認為,新聞可以借鑒藝術的處理手法,當然針對不同類別其借鑒的程度是不一樣的。例如,突發新聞、一般新聞的表述更嚴格,在語言探索方面沒有太大的空間。而人像類細分為“執導人像”(staged portrait)和“觀察人像”(observed portrait),這兩者的發揮空間也有所不同,前者在形式創造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傅擁軍的作品就屬于此類。其他如當代議題、日常生活等,也都允許更多手法上的創新。新聞以呈現事實為目標,這是新聞攝影的底線,而藝術攝影是可以虛構的。事實是新聞的基本立足點,我們不說真相,真相本身太復雜,但事實應該首先在照片里呈現出來。[2]
近年來,中國攝影師的荷賽獲獎作品主要集中在相對偏軟的新聞類別,而“硬新聞”獲獎較少。國內一些論者“荷賽藝術化趨勢”的判斷,是否與此有關呢?
有人說,新聞攝影作品是“掛不住的照片”,進不了畫廊、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是“易碎品”。新媒體環境下,其事實告知功能又受到挑戰,攝影記者和新聞攝影的轉型、融合發展成為業界共識。藝術攝影、當代攝影的拍攝手法、表現內容、編輯思路等值得新聞攝影借鑒。攝影記者需要對事實有更多觀察和思考,突破對表象粗淺、碎片化記錄,拍攝角度和表達手法更加個人化,從而提升作品價值。同時,新聞工作的基本倫理道德不容挑戰,新聞攝影真實性原則必須堅守。
在最新揭曉的一屆(24屆)全國攝影藝術展紀錄類獲獎、入選作品中,媒體記者拍攝的傳統新聞攝影作品,占了相當大比例,過去這一賽事以藝術化沙龍攝影作品為主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變。新聞攝影作品在國內規模最大的攝影藝術展覽中贏得了應有的地位。
對攝影愛好者創作的新聞攝影作品,持開放態度的同時,特別要注意甄別其究竟屬于客觀記錄還是沙龍式虛構。為了追求畫面效果,設置帶有虛構情節的場景來創作,甚至由專門的“攝導”花錢雇請模特,在沙龍攝影活動中非常普遍。攝影俱樂部從經濟目的出發,也樂于引導愛好者大幅修改原始圖片,移動像素、大幅調整色彩飽和度等PS手段的運用毫無節制?!耙院笃谥谱饕龑捌谂臄z”的創作理念也大行其道。對于沙龍攝影此類創作觀念和手段,受過專業訓練的攝影記者,應當有清醒的認識,牢牢守住新聞攝影底線。
[1] 趙青.真實與假象[N].人民畫報,2009.
[2] 楊健.新聞攝影應呈現對人類處境、狀態和命運的思考[J].新聞記者,2013(4):53.
J419.1
A
1674-8883(2015)14-01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