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蓓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淺析當代報紙副刊的文化性
王蓓蓓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當今社會,雖然數字化閱讀逐漸滲入人們生活,但是報紙依然占據一定的閱讀市場,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報紙的靈魂在其副刊,而報紙副刊的文化性又是其最本質的屬性。副刊的文化性主要表現兩方面:一是反映社會文化特色,二是體現區域文化特色。社會文化特色即關注社會熱點、拓寬讀者視野、宣傳道德教育、豐富讀者生活,區域文化特色即副刊版塊名字具有區域色彩、副刊內容與區域文化緊密結合。
報紙;副刊;文化性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報時間最長,為18.80分鐘,比閱讀微信多了4分鐘,比2013年的15.50分鐘增加了3.30分鐘。[1]可見,報紙依然占據一定的閱讀市場,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報紙副刊是一份報紙的靈魂所在,一份報紙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也與副刊有著很大關系,它將直接影響到報紙的形象,反映出整份報紙的人文素養?!保?]副刊的文化性是其本質屬性,保持文化性是副刊的歷史使命,副刊也為文化提供了展示與傳播的平臺。下面我將簡要舉例說明當代報紙副刊的文化性這一基本屬性。
報紙副刊的文化性主要表現兩方面:一是反映社會文化特色,二是體現區域文化特色。
(一)關注社會熱點
副刊時刻關注著當下的社會熱點,但它與新聞又有所不同,副刊主要強調的是對文藝創作的引導作用,對影、視、劇及文學新作、美術新作等的介紹和評論。例如,刊載于2015年4月11日《解放日報》中《朝花》版塊中國劇協副主席羅懷臻的《我們缺的是劇作家,不是編劇匠》一文,就當前國產劇背離戲劇實質、市場泛濫等現象給了編劇匠們當頭一棒。他認為劇作家與編劇匠不是一回事,戲劇文學創作不可忘本,“有用”才是設立專業編劇的依據,戲劇人才的培養不是“養”,呼吁社會各界直面戲劇創作界和劇作人才培養、積累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并建立青年戲劇會演制度和獎勵制度;刊載于2015年4月19日《解放日報》中《朝花》版塊的《嘿,雪健!好一個老頭兒》一文,作者李培禹就當下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嘿,老頭兒!》做出了客觀評價,認為不僅電視劇中李雪健、黃磊、宋佳等實力派演員是看點,其背后的如何對待空巢老人,怎樣在父母生前盡孝,如何改善父子關系等社會問題也值得大家深刻思考。
(二)拓寬讀者視野
副刊的受眾廣泛,為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會廣泛介紹一些讀者不曾關注過的知識層面或生活細節等,拓寬讀者的知識層面,豐富視野。例如,刊載于2015年4月23日《“很仙”的節奏 學古代女子挽青絲》一文,就目前的古裝劇熱潮,迎合觀眾需求,介紹古代女子發型特點;刊載于2015年5月15日《四川日報》中《天府周末》的《清代食譜里的滋味生活》一文,以成都圖書館聯合四川大學圖書館共同完成清代飲食文獻《食憲鴻秘》古籍善本再造一事開頭,介紹了清代的食譜,清人也喝奶茶吃海鮮,并提倡養生。
(三)宣傳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副刊作為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的宣傳展示平臺,須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例如,刊載于2013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的伍旭東(溆水)的《微信時代的親情表達》一文,作者通過微信在母親住院期間時時發布母親的病情,坦露侍母的艱辛,感悟盡孝的快樂,體會朋友的關心和幫助,是一種彌足的珍貴。文章采用日記的形式,還刊登了朋友圈里的評論,讓人們感受到在當今這個人際關系冷漠的科技時代,人與人之間依然可以走得很近,感受“天涯若比鄰”的科技偉大與感情交流。《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版塊2015年以來連載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忠心教授最新力作《家風正 子孫興》,結合習近平主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指示,列舉了數十個優秀家風故事,讓讀者感受優良家風的熏陶,明白“家風是什么”,確立讓子孫世代受益的良好家風。
(四)豐富讀者生活
副刊形式多樣,有散文、報告文學、特寫、隨筆、文藝評論、雜文、詩歌,近些年來還有紀實作品、網絡小品、都市作品等形式。副刊內容豐富,集知識性、藝術性、娛樂性、服務性為一體,陶冶情操,豐富生活。近些年來,報紙副刊中仍不乏優秀的作品,值得我們去細讀品味。例如,刊登于2013年9月9日《人民日報》中劉玉琴的《陌上何時花開》,引經據典,先談“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來歷,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君王錢镠,因思念歸家的戴氏王妃,便提筆寫下“陌上花開,便可緩緩歸矣”的書信,平實溫馨,情愫尤重,后又聯系到當代人的生活,指出我們應該放慢腳步,調整身姿,享受寧靜的現實意義;刊載于2015年5月21日《新民晚報》中《夜光杯》的《遐邇集》,選登了上海海派書畫研究會會長齊鐵偕的《書齋曉望》《讀書》《橫榻讀倦眠覺后作》等幾首詩,使人耳目一新,感受古詩文化。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各地文化和而不同,各地的報紙副刊也都深深打上區域文化的烙印。21世紀以來,我國報紙副刊(尤其是文藝副刊)更加注重結合本地區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旅游名勝、人物典故等挖掘材料,彰顯地方特色、凸顯其個性化和本土化。[3]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副刊版塊名字具有區域色彩
例如,《四川日報》的副刊版塊《天府周末》,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因此,《四川日報》的副刊版塊以《天府周末》命名,具有強烈的區域色彩?!督鹆晖韴蟆纷鳛槟暇┲麍罂?,其副刊版塊以《雨花石》命名。雨花石是一種天然瑪瑙石,也稱文石、觀賞石、幸運石,有“石中皇后”之稱,被譽為天賜國寶,中華一絕。主要產于南京市六合區及儀征市月塘一帶,是南京著名的特產,以《雨花石》作為《金陵晚報》副刊名字具有顯明的南京特色。
(二)副刊內容與區域文化緊密結合
副刊往往著墨于當地的名人軼事、百姓生活、風土習俗等,于讀者而言,地理上具有接近性,心理上具有親近性??d于2015年4月10日《四川日報》中《天府周末》版塊的《米倉山重新發現》一文,介紹了四川著名景點米倉山,米倉山是我國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區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博物館,也是一個基本上未被深入考察和開發的喀斯特地貌景觀處女地,景色優美,是一個寶貴的自然資源庫。刊載于2015年5月20日《羊城晚報》中《花地》版塊的《畸人梁鼎芬》一文,講述了晚清學者、藏書家梁鼎芬坎坷崎嶇的一生?!堆虺峭韴蟆房橇憾Ψ业妮W事,是因為梁鼎芬是廣東番禺人。
文化性是報紙副刊的基本屬性之一,也是其最本質的屬性。副刊在當今社會,更好地堅持其文化性,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內容為王”,創造精品
著名作家金庸先生,不僅是個武俠小說家,還是個辦報的行家里手,他曾經主辦國《明報》的副刊,還曾總結出“副刊之五字真言”,即“短、趣、近、物、圖”。副刊最主要的還是內容,改變的只是形式,不變的是內容,好的作品總會被人發現的。
(二)發揮品牌優勢,勇敢超越
很多報紙副刊版塊創辦很多年了,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如《人民日報》的《大地》、《羊城晚報》的《花地》、《解放日報》的《朝花》、《新民晚報》的《夜光杯》等。這些報紙副刊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應該結合當下形勢,勇敢超越,再創輝煌。
(三)運用新媒體,拓寬市場
目前,數字化閱讀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所接受,據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個百分點。[1]報紙副刊應該運用新媒體,拓寬其市場領域。
[1] 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R].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5.
[2] 宋建峰,劉校豆.報網融合下報紙副刊的困境與出路[J].青年記者,2013(05):29-30.
[3] 辛欣,安中. 21世紀報紙副刊的發展趨勢[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73-74.
G255.3
A
1674-8883(2015)14-0244-01
王蓓蓓(1993—),女,河南周口人,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