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中國化工報社,北京 100120)
新媒體時代,紙媒編輯三種能力待提升
王 鵬
(中國化工報社,北京 100120)
面對洶涌而至的互聯網大潮,紙媒的黃金時代正在結束,亟須探尋新的生存和發展模式。在紙媒轉型過程中,編輯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本文試圖探討新媒體背景下編輯需要提高的幾種能力。
紙媒 編輯 新媒體時代
隨著家庭電腦的普及,智能手機的升級,以及4G、WIFI網絡的無處不在,受眾掌握資訊比過去更加輕松便捷,依托網絡而生的新媒體正活躍在時代舞臺。在這個新媒體時代,紙媒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
面對種種沖擊,紙媒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作為把關人的紙媒編輯,亟須提高三種能力。
從傳統意義上而言,紙媒編輯的功能是對來稿或成稿進行篩選加工,即來什么稿就編什么稿,充當把關人的角色,在地位上較為被動。而在新媒體時代,紙媒編輯應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提高主動策劃能力,當好“決策人”。
首先,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對新聞事件的組織報道上,紙媒編輯不應該再沿襲傳統的工作模式,而是要由后期干預轉為提前介入。例如,紙媒編輯可參與制定選題和策劃報道,并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為前方記者的采訪提供建議和要求;把編輯的業務重心從版面制作轉到提供個性、深度的新聞內容上來。
其次,對零散信息進行綜合開發。新媒體時代,紙媒如果要和網絡比信息量,并沒有勝算。但紙媒也有自己的優勢:不同于網絡信息過于紛繁蕪雜,紙媒可以精選、精編,整合海量信息,并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有機組合和配置,形成有序、重點突出、合乎認識規律的綜合新聞產品,幫助讀者方便快捷地獲取有用的信息。
此外,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媒介賴以依存的載體是數字化,圖像、聲音和表格等都包含很大的信息量。但是,當前紙媒的新聞采編形式仍然停留在傳統采訪這一表現形式上。因此,紙媒編輯也應與時俱進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采編,從而豐富新聞的采編方式,增強新聞采編的新穎性和對受眾的吸引力。
總之,新媒體時代對紙媒編輯的主觀能動性提出了更多挑戰,要求每篇稿件的選擇,每個欄目的設置,每個版面的謀篇布局,每次專題的策劃,都要充分發揮創新思維和主動性,這樣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紙媒與新媒體相比,在時效性上肯定不占優勢,但在挖掘深度方面,紙媒卻有著天然的原生優勢。
當前,人們獲知的信息越來越多,對世界的認識也更加全面和多樣,簡單的事實信息,即橫向上信息廣度的擴展,已不能滿足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受眾越來越關注事實背后的來龍去脈,即從更高的視角審視事件本身。這個時候,深度報道應運而生。深度報道的優點在于,可以對新聞現象進行全面的信息挖掘。有學者曾指出,深度報道“深”之所在,是將5w和一個how擴大,且重點放在探究why(原因)和how(方式)上。深度報道之“深”,不僅是廣度上信息的全面堆砌,也不只是深度上不斷顯露價值取向,而是給受眾提供更確切地看待世界和社會的理念,使其能更多元、全面地認識世界的各個方面。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在碎片化的信息時代,深度報道對于紙媒來說,可替代性門檻最高,也將是紙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法寶。而深度報道也由此成為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紙媒編輯做到如下幾點:進一步加強對新聞的深度挖掘能力,小到一篇稿件,要準確找出新聞點,去粗存精;大到對新聞熱點統籌規劃,做好連續報道、深度報道、追蹤報道,力爭能在新聞的深度和角度上出彩。
而要對新聞進行深度挖掘,就要求紙媒編輯必須具備出色的新聞意識,對外界發生的各種變化能及時做出準確而及時的分析判斷;同時還要有問題意識,不僅能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新聞線索,更能從海量信息中找出有價值的選題;還要具備整合意識,應根據事件的新聞價值、編輯方針及媒體自身定位,確定新聞報道的方向,重新配置信息資源,拓展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當前,網絡傳播成為信息傳遞和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和隱秘性也使其成為負面情緒宣泄的場所。一些網絡謠言充斥網絡空間,干擾著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
編輯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和把關人,從事這項工作的前提就是接受信息。但與普通讀者相比,編輯所接受的信息未經選擇加工,真偽優劣并存,且數量更多,涉及面更廣,獲取途徑和方式也更復雜多樣。可以說,在網絡發達的新媒體時代,紙媒編輯面對信息時需甄選的內容更多、范圍更廣。這就要求在面對紛繁蕪雜的信息來源時,紙媒編輯應在心中多打幾個問號,理性勘誤。
問號一:信息的來源是什么?編輯需要問自己,誰是信息最原始的來源和分享者,他們有什么證據可以證實信息是真的?通過調查和搜索信息從哪開始,即找到最初的來源和證據,是去偽存真的第一步。
問號二:信息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編輯需要弄明白,這些人或機構是如何參與信息傳播的,以及信息出現的大背景是什么。編輯還需了解,信息源為什么會從這些地方和群體出現,以及誰從信息中受益。弄清清楚這些要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接近事實真相。
問號三:還有誰在說?編輯可以調查,該信息是否有可信的媒體或人在討論相同的內容,以及他們是否提出了質疑。這樣有助于我們理性的判斷,減少傳播不實信息的概率。
隨著新聞傳播速度的加快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人們的生活呈現了“足不出戶也知天下事”的局面,與此同時,辟謠的聲音也越來越普遍。作為紙媒編輯,我們要認真鑒別,格外注重新聞的真實性,面對信息應該多花時間進行調查,看是否能尋找到支持或反對的證據;并注重深度挖掘消息背后深藏的內容,努力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其深層價值。
在新媒體時代帶來的競爭局面下,紙媒如果想形成自己獨到的特點,有所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好編輯的作用。而只有紙媒編輯在新聞策劃、信息選擇、稿件整合方面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使紙媒新聞在深度上出彩,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1] 方菲.改革開放30年給新聞出版業帶來什么?[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
[2] 陳力丹.深度報道深在哪兒[J].新聞與寫作,2004.
[3] 李曉靜.新媒體下紙媒傳播的功能探討[J].新聞傳播,2013.
G214.1
A
1674-8883(2015)14-0198-01
王鵬(1983—),女,湖北人,中國化工報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