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那爾·艾則孜
(伊犁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語言符號對跨文化傳播的意義
——以新疆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間跨文化傳播為例
古那爾·艾則孜
(伊犁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語言作為文化中一個子系統,語言的差異引起跨文化傳播。存在不同文化與符號系統的人際交流中語言承擔信息和情感的傳遞。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語言符號的研究對跨文化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對民族團結有積極影響。
語言符號;跨文化傳播;民族團結
在圣經故事《巴別塔》又稱通天塔里,上帝為了防止人們建造通上天堂的塔,打亂了他們的語言,和思維,讓他們語言不通,文化不同,使他們無法交流。語言作為文化系統中一部分,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語言的差異引起跨文化現象的產生。美國學者普遍認為不同語言系統的人之間的人際交流才是跨文化傳播行為。
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便會造成文化的跨時間、跨時空的流動,將打破原有封閉的文化體系,從而影響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中語言是最先敏感反映文化變化的信號,通過變化來傳遞觀念的變化信息。
我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許多民族因語言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差異。新疆更是以多民族聚集著稱,有著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47個民族,各個民族語言上存在明顯差異。47個民族跨越文化差異下交流,其中語言符號在文化傳播中起到積極影響和作用。本文以語言符號的研究對跨文化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對民族團結有積極影響。
符號的傳播的前提條件是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是同一個符號系統下交流,而在跨文化傳播中最關鍵是打破語言障礙,通過對符號的傳播規律的研究分析,發現語言符號的傳播過程中跨文化傳播現象的本質規律。
按照符號學的觀點來看,世界屬于人類創造的符號世界,人類通過創造、使用符號進行交流,同樣人際傳播活動其實就是符號的互動傳播。人創造了各種語言、非語言的符號賦予相應的意義來進行交流,因此在人際傳播中,傳受雙方在傳播過程中都相應的執行編碼、解碼的功能。所謂編碼就是將意義信息通過語言表達,同樣解碼過程就是將相關符號轉換成具有意義內容的過程,就是接受者理解語言意義的內容。
顯然,在傳播過程中關鍵的因素在于符號在傳播過程中,雙方都彼此認可既定意義內容。文化傳播中,符號存在社會屬性,代表經驗、傳統,因而屬于社會所共同所有的內容。
在傳播學中,定義文化交流是一種復雜的、有目的的存在供求關系的交流互動,并且隨著交流的深入,傳受雙方擁有的信息量會隨著增加、積累,這種信息的傳播交流是無限循環的過程。
文化與語言之間存在互動性關系,雖然語言是文化的子部分,但是語言卻是文化的核心內容,人們可以在語言中按照文化的發展需要去設計文化、詮釋文化,通過語言把文化變成可以加以改造的內容、加以制造的部分。[1]在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與漢語文化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明顯存在這種特性,彼此之間相互借鑒、吸收,形成新的語言改造、融合現象。
(一)跨文化傳播中的語言“融合”
“在語言頻繁接觸的地區,來源于不同的成分可能混在一起,產生一種與這些語言都不同的新的交際工具,這就是語言混合現象。”[2]這種現象在新疆漢語方言中經常出現,新疆的漢民族長期在多民族地區混居,跨文化交流,彼此影響,相互融入了對方語言中的詞匯,是自己的語言相近對方語言。根據賈爾斯的“言語調節理論”中的“同化現象”,即講話者試圖模仿對話者的語言,以便表達相似內容。例如,“巴郎子”是維語里孩子的意思,“巴郎”已經深入到新疆地方漢語中,多次在新聞媒體中出現“新疆巴郎的見義勇為”、“好巴郎心系災區”的標題。還有“哈馬斯”是維語“himas”,在漢語里表示“所有的”,經常在新疆街頭水果攤聽到“哈馬斯多少錢了?”。以上都是存在于漢語中的使用現象,在少數民族中也存在融入漢語詞匯的語言。例如,“筷子”、“洋芋”、“電視”、“沙發”都是漢語發音。
(二)跨文化現象中的語言“調節”
如賈爾斯的“言語調節理論”中的“趨異現象”所說,即講話者在有些情況下把自己的講話與其對話者的語言相異時調整狀態。也就是說雙方在交流過程中,遇到解碼困難時,試圖修正或重新解構以便雙方理解。通過這種語言調節,人們把整個文化變成可以修正、再造的存在。例如,在非語言符號中表達沒有或者否定的意思的時候,我們一般借助搖頭動作借以說明,新疆地處邊陲,接壤中亞五國以及俄羅斯,所以在新疆還可以用聳肩,雙手攤開來表示沒有或否定意義。
語言是制約跨文化傳播的關鍵要素,如果在同一個語境內交流相對就容易許多,但是在多民族地區,面對不同語系就比較復雜。首先是傳播產生在語言相通的基礎上,并且帶有明顯主觀性語言。因此,掌握任何一個民族語言符號,不僅僅是掌握了一個符號體系或者是交際工具,而且是掌握了該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此外任何一種民族的歷史以及改造自然的能力都體現在語言中。在跨文化傳播的實際領域內,差異往往體現在人們的符號化行為中,其中以語言符號的行為差異最為常見。
首先,語言具有表達思想情感作用。人們通常既是視覺思考又是語言的思考者,并依據自己的活動進行這兩種形式的思考,通過語言,你能夠表達內心的情感。顯然,語言在人際交流中成為情感思想的載體,寄予在言語中。如果不明白言語者的語言,就很難理解其情感和思想。其次,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語言具有交際作用,維系人們之間的良好關系。只有交際才會產生跨文化交流。
在新疆漢民族集中的城市,漢語作為主要的交流工具,在大街隨處可見在運用漢語交談的人們,維吾爾族哪怕用蹩腳的漢語,也能夠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而在哈薩克人居住的牧區,許多在這里生活的漢民族則學會哈薩克語言。例如,在新疆的阿勒泰、伊犁的牧區,生活在這里的漢民族基本上都會說哈薩克語。
語言的跨文化必然引起不同語言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本文通過對語言符號對跨文化的影響,詮釋在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跨文化現象相關背景、內容,方便新疆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民族團結史的了解,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 趙汀陽.一個或所有問題[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26.
[2]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論命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G206
A
1674-8883(2015)14-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