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鑫
(河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0)
畢業季?失業季?
盧鑫
(河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0)
隨著畢業季的臨近,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據教育部最新消息,2015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49萬,相比2014年增加22萬。這就意味著,2015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依舊嚴峻。大學生就業作為全社會就業的核心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關注,并且采取了相關措施改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但是,改善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是一個多方面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國家,高校,用人單位以及畢業生四方面共同努力。
(一)高等院校培養機制的影響
1.近年高校擴招使得大學生數量增多,以及高校教育思想及觀念等各個方面沒有得到及時更新,致使當下高校培養機制下的學生的價值相對貶值。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部分高校的教學方法未能與時俱進,并且由于教學實踐條件的局限性而促使重視理論知識教育,輕視學生能力培養現象的產生。這與社會對創新實踐型人才的需求相悖。
3.許多高校的考評體系陳舊。僅僅依靠期末考試成績而忽略學生綜合表現。這種情況致使部分學生期末考試前“突擊”現象嚴重。學生并沒有真正系統的理解知識并內化。
4.部分高等院校教師考評體系不完善。主要存在兩種情況。第一,過度重視教師科研成果而忽視教學成果,致使部分教師將自己定位于科研精英上而不是教學名師。第二,未定期對教師進行教學考評及相關資格認證考試,延續“一證終身制”。
(二)用人單位招工難與畢業生就業難的沖突
1.部分單位在人才儲備方面缺乏長遠目光。在畢業生的引進及培養方面秉持著“最短時間培養,最快時間上崗,最大利益獲得”的理念。單純從自身利益考慮,更加傾向聘請具有工作經驗的員工,而畢業生手中的學歷或學位證書在轉化為勞動成果前還只是一個符號。這與畢業生在擇業時希望鍛煉提升綜合能力的意愿相矛盾。
2.用人單位與高校之間沒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對接平臺。單位的需求與高校的培養脫軌。使得高校未能順應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培養學生,所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市場需求,造成人才“相對過剩”。
3.缺失有效而順暢的信息發布制度。招工者和求職者都無法第一時間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社會上產生了部分崗位虛位以待和很多畢業生求職無門的現狀。
4.部分單位在畢業生的選擇方式上有失偏頗。一些單位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過分顧慮女大學生的婚姻因素,生理因素等,對女大學生的求職設置了障礙;還有一些單位在地域上對畢業生提出要求,過分考慮本單位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及自身業務情況等,拒絕外地求職畢業生,從而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
(三)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就業準備不足,缺乏長遠就業規劃,學生通常只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和考試,而忽視了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對社會市場變化的關心程度較低,沒有職業目標的概念,沒有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形勢,對自己沒有一個很好地定位,在臨近畢業時表現出的不是滿懷信心而是對于就業的茫然和恐慌。另外,部分畢業生缺乏職業素養,對單位忠誠度不夠,缺乏對單位的奉獻精神,個人誠信度較差等因素增加了企業對人才的培養成本。
2.大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陳舊,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現狀不匹配。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市場需求相差較遠,所掌握的知識過于陳舊,在畢業后還需要在工作單位繼續學習以掌握更新知識才能適應工作需求,為企業創造利益。
3.大學生就業理念不正確。部分學生為樹立“先生存,后發展”的就業觀,抱著一次性找到一個“鐵飯碗”的心態擇業,促使就業“扎堆”現象突出,如公務員考試中出現數千名求職者競聘一個職位而在中西部欠發達的地區的崗位鮮有問津的巨大反差。這也造成行業以及區域結構性矛盾的進一步加深。
4.大學生期望值過高。對自身缺乏一個客觀的自我分析和評價,有一些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所就讀的是名校,理應享受好的就職待遇,在這種心理支配下,求職過程中往往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長此以往,就錯過了許多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成為了就業難的一員。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幾頁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作為高校輔導員,對畢業大學生就業、擇業問題也十分關注。用多維視角和發展觀的思維審視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不難看出大學生就業問題逐漸突出,并且呈現上升發展的趨勢。在這一人生的轉折關頭,學生的思想狀態,專業水平,興趣愛好,心理變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國大學擴招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并且有很大可能會呈現出越來越難的趨勢。
說起大學生就業難,很多人能張口滔滔不絕,一大堆就業難的故事撲面而來,可是大學生就業真的就那么難嗎?在我看來畢業大學生面臨的不是就業難,而是擇業難。有很多大學生包括很多學生家長都不了解人才市場的運營情況,甚至都不知道有什么現在都有什么工作可以供我們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也勉勵當代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的地方去,善于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同時要求加大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支持力度,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幫扶,增強學生就業創業和職業轉換能力。其實就業面前人人平等。
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企業是上帝是買家,學校是供方。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目前高校存在的問題。重點大學的教師一般都重視科研。而對于大學生就業問題關注的不多。導致專業進一步失衡。最終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
首先,作為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一個位置,有能力也有義務為學生設計并開展一系列的有關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活動。如:邀請多個公司,企業用人單位的相關人員到高校進行模擬招聘。這不僅給各大用人單位提供了一個發現人才,利用人才的機會。更多的是給當代大學生創造了一個正式、十分有意義的面試機會。面試中學生可以鍛煉自身的英文發音,交際水平,專業素養,遇緊急事件的隨機應變能力等。
目前高校的內部運營較為封閉。所以學校更應該與企業聯合舉辦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定期邀請企業相關人員到校做講座,講述給學生具體的用人要求。學生也能了解到更多的該企業的需求,也就是現今社會的需求。也能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崗位,樹立更好的擇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