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霞
(山西省交口縣城關第四小學 山西交口 032400)
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
何霞
(山西省交口縣城關第四小學 山西交口 032400)
在新課標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學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探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課堂上增加師生互動環節,重視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課改 數學 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們獲得了高效教學的啟發:教師教學生知識并不單是為他們應試而服務,也不應是“填鴨式”的知識輸入,而應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喜歡上數學,獲得良好的數學素養。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應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落實新課標要求。
有位數學家曾經說過,再創造才是學習數學的最有效途徑,是需要學生將自身需要學習的東西獨立發現并創造出來的過程;教師要做的不是直接把理論告訴學生,讓學生使用一個思維定式去解題,而是幫助學生去完成這項再創造的工作。從學生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對知識進行“再創造”,他們就很難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識,更不用說靈活運用并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教師是教學內容的設計人,自然也就擔負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重任,我們應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為目的,相信學生潛能,在遇到難度較低的習題時大膽取舍,將鋪墊和提示盡量刪減,讓學生像科研人員一樣獨立完成發現和探索的工作,在探索中思索,在思索中體驗,在體驗中構建系統的知識系統。
例如,一年級數學中教學生認識10以內的數字,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畫一棵大樹,然后請幾個學生在樹上畫出幾朵自己喜歡的顏色的花朵,之后請學生數數樹上一共有幾朵花,是怎樣數出來的。隨后,在各種聲音里我聽到了三種回答,即:(1)我數出了8朵,是把三種相同顏色的花按照順序數出來的。(2)我也數出了8朵,我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數出來的。(3)的確是8朵,我是跟走迷宮一樣從外往里數的。這樣的教學方式給了學生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和更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力,讓學生無限制地探究而不是受到約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學生使用了分類的方法,第二個學生在無形中建立起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第三個學生想象力十分豐富。這些其實都是他們思維能力的體現,也是自主探究性教學的成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告訴我們教與學的核心環節――“做”。“教學合一”的觀點早已被提出,它提倡學生動手。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收獲許多的感性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比如,在教學生計算圖形面積和體積時,我以長方形為例:有一張長15 cm,寬20 cm的長方形卡紙,請問它的體積是多少?這道題讓學生直接解答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如果讓學生動手去剪一剪、折一折,他們經過動手實踐后就能更輕松地理解一張卡紙是怎么變成一個長方體的了。
或者我寫出題設:現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各一個,請大家算出前三種圖形的面積,推測三角形的面積(學生學過前三種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但沒學過三角形面積如何計算)。在大家焦頭爛額之際,我聽到有人知道解法了,據描述:將一張三角形紙片的三個角向內折,它就成為一個小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原來三角形底邊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這個小長方形面積的二倍,二倍與“一半”抵消,還剩一個“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二。我們確信,在這種解題方法之下,學生都能輕松地解決問題,并將該方法靈活地運用在該類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他們會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會總結和概括規律,提升科學素養和學習能力。
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上,師生、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積極主動、自由表述的學習狀態下,這樣可以讓他們收獲曾經所沒有過的經歷和思維火花,使每個學生都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學習數學。
比如,在學習“除法”知識點時,我設置問題情景:“猴子想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他的朋友們,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分,大家能幫幫他嗎?”有幾個聰明的學生將橡皮當作“桃子”在桌子上擺著,一會兒舉手告訴了我正確答案。我在班里表揚了他,接著問學生:“怎么能一步算出結果呢?”學生思考之余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除法”的大標題并展開新一輪提問:“大家以前學過加法、減法和乘法,它們都有著自己的表示符號,那除法有嗎?知道的同學可以上講臺來寫一寫。”這時有幾個學生舉手,我請其中一個上來寫,在他寫對之后我又給學生出了另外一道題:“12個桃子要平均分給飛飛的四個小伙伴,前邊已經有人說對了,每人分3個,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除法的符號和相應的數量關系,那么,可以列出等式嗎?請同學們在稿紙上寫出來。”當我在學生之間巡回走動的時候,發現他們大都寫得很準確。
由此可見,這樣循序漸進地提問學生,與學生進行溝通,比讓學生直接解答一個問題或教師直接傳授一種解題思路印象要深刻得多,在學生在與教師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體驗數學,學習數學并最終掌握數學。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思維能力弱,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條件的創設,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并理解數學,要善于發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課堂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之中,這樣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其實處處有數學,從而看到數學的價值,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
比如,在學習“元、角、分和小數”時,我利用學生“給貧困山區兒童捐款”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計算兩個人之間捐款金額的差、幾個人捐款的和等問題。像這種發生于我們日常生活中,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是再適合小學生不過的了,他們可以通過自己所有的零花錢具體地比一比,將復雜而抽象的問題形象化、簡單化,從而更快地理解問題含義,掌握解題技巧。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并不簡單,它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探索的過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認真研讀教材和新課標要求,設計出符合學生特點,迎合學校實際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愛上數學,從數學的學習中提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
[2]、陳燕《問題導向式教學的模式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