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貴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區金象希望小學 河北承德 067411)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代貴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區金象希望小學 河北承德 067411)
本文通過研讀教育論著及課堂教學實踐,圍繞"語文教學深入生活"這一論題的研究及自己教學實際,充分闡述了怎樣將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文教學 回歸 生活 研究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進行教育,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課程強調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古今中外大教育家關于“生活即教育”的論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語文教學必須植根于生活”這一理論論斷。
通過研讀教育論著,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使我深刻明確了要讓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并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人生的工具,就應該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生活“語文化”。我們知道語文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語文、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必須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圍繞著“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和“生活中孕育著語文教學”這一辨證的論題,我校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活動。
生活是培養語文能力的源頭活水,語文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一旦與生活相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
(一組一張用水彩筆畫的畫。)讓他們在組內結合生活中看到的畫面,合作作詩,然后全班交流,記得他們個個小臉通紅,小手高舉,爭著要匯報呢。聽了他們各組一起朗誦合作創作的詩歌,我激動萬分。看到孩子們當時學習的熱情,我倍受感動。是啊,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感受生活,這樣的學習是“潤物細無聲的”。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通過具體課文的學習,自然而然地受到靈魂的陶冶和思維的訓練。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留心處處皆學問,人懂練達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經驗之談,因此,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參與學生生活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如班干部的選舉,我讓學生可以自薦,并上臺說說自己的想法,如是推薦別人也讓他們說自己推薦的理由;每天請一名學生給大家講故事,可以是聽來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如果學生有在學校上課那天過生日的,就讓學生一起給他說祝福語、編祝福歌;每周兩次的課外活動課讓學生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我還鼓勵學生讀書看報,參加文藝體育活動,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這樣,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更新教育觀念,落實課改精神,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為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進一步推動教學的改革。新課程明確提出,要拓寬學科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教學活動成果與本學科教學活動進行有機整合,在整合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語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除了工具性外還有人文性,還擔負著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任務。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既相互獨立,又有交叉融合,它們可以說是兩門有著“近親”關系的學科。因此采用生活豐富語文教學,采用開放的、靈活的、學科整合的方式方法,在聽讀說寫的實踐活動中,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建構認識,啟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健康的個性,完善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學生成為能創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
三個大的教學板塊:走進生活,豐富體驗;感悟文本,內化語言;實踐運用,創意表達。布置學生課余時間繼續在生活中尋找秋天、收集秋天;搜集與秋天有關的成語、詩歌等。有興趣做“小小氣象員”的學生,組建一個“氣象發布站”,從各種途徑了解天氣變化情況,填寫觀察記錄表,每天定時在班級發布氣象信息,提醒同學注意防寒保暖,隨時增減衣服。在學習課文《秋天》時,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邊讀邊交流,邊讀邊回味,體會秋景的美麗,秋游的快樂。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積極性特別高,因為他們感覺就像是在讀自己,讀自己的生活,讀自己的內心感受,讀自己的切身體驗,一個個全身心投入,談得動情,讀得有味。我讓學生分小組展示收集的瓜果、蔬菜、糧食等。介紹從家長處了解到的某一種作物的種植、管理、收獲的全過程,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知道在生活中要節約,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進入秋季,孩子們就在開心地尋找著,驚奇地發現著,快樂地閱讀著,幸福地生活著。學科整合給了學生無限的空間、無限的歡樂、無窮的創造。
此外在課堂上采用歌唱、朗誦、畫流程圖、小記者在行動、小老師登場等學習形式,根據學生的特點、課文的內容,“解放眼睛”讓學生觀察,“解放嘴巴”讓學生發言,“解放時間”讓學生自由,“解放空間”讓學生活動,開放課堂教學,讓閱讀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望,促進學生思維,萌發創造力、創新力和想象力。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大大增強,對知識的建構更牢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明顯提高。在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研究中,力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與欲望,熱愛語文學科;使學生樂于閱讀與表達,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學習中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問難,有較豐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獨立見解;培養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實踐意識,能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問題,以期讓學生形成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并享受生活的積極的學習態度,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現實生活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文教學資源,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學生構建有自我特色的知識體系,培養了繼續學習的能力,并為學生的創造性、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舞臺。但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還要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除了在課堂上去充分利用生活化資源外,更要鼓勵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經歷去學習語文。克服困難帶領學生深入學校、社區,加強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開拓學生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上下功夫。我將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針對課堂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把研究工作繼續做下去,切實讓語文教學扎根在生活這片沃土中。探索還需努力,研究還需在專家學者中的引領下向更深一步發展。
[1]陶行知.以生活改造教育,以教育改造社會.(J)《新教育》,2005年第10期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