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瑋
(蘭溪市永昌中心小學 浙江金華 321104)
輕讀 細品 真滋味
——《山雨》教學案例
孫楊瑋
(蘭溪市永昌中心小學 浙江金華 32110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也漸漸地發生著變化。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大自然。
教學 大自然 案例
案例背景:
《山雨》小學語文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教師組織自學,適當引導、點撥、賞讀,進行恰當地拓展。而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
案例片斷:
1.欣賞圖片,然后說說自己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2.師:同學們,作家趙麗宏用他無聲的筆,同樣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山雨的世界,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領略文字營造的美。(板書:山雨)
1.邊讀邊品味:
(1)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帶著自己的感受,選擇你最喜歡的地方,動筆劃一劃,再美美地多讀幾遍。
2.品味“雨來時”
(1)山雨來時的情景是怎樣的?誰來讀一讀?(指名學生讀)
這山雨是怎么來的呢?(悄悄地、由遠而近的……師隨機板書)
(2)山雨剛來時的聲音是怎樣的?(沙啦啦)有沒有什么變化?。磕惴路鸶惺艿搅耸裁矗?/p>
(3)請女生來讀一讀這一部分,讓我們側耳傾聽,迎接這由遠而近的山雨。
3.品讀第五自然段
師過渡:聽著聽著,老師仿佛也變成了一滴雨,任自己的身體在巖石上、樹葉上、綠草上彈奏著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孩子們,閉上眼睛,和老師一起來幻想。
(1)師配樂讀第五自然段。
(2)說說:剛才你幻想到了什么?(自己也成了什么?雨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等)
(3)師:是啊,雨在山中,山里的每一處景物都是它的鍵盤;山在雨里,飄飄灑灑的雨絲,柔軟而輕捷地跳躍著。山和雨一起為我們演奏了這充滿幻想色彩的小曲,讓我們跟著音樂,帶著想象,把自己的感受融進文字,再來美美地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4.品讀第六、七自然段
過渡:這真是奇妙而令人向往的雨?。∪欢?,它還有更神奇的地方,它能改變山林的顏色!雨中的山林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誰來讀一讀相關的段落?
(1)指名讀
(2)大家剛才都看到了哪些顏色?哪一種顏色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教師適時引導到“綠”上來)
(3)找出寫“綠色”的句子,自己讀一讀,思考:綠得怎么樣?和我們平時看到的綠有什么不同嗎?
出示: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指名再讀一讀,說說你的理解。(點出作者對山雨的喜歡。)
師:是啊,這水淋淋的綠,流進了我的眼睛,我的眼睛記住了它;流進了我的心胸,我的心里刻下了它,怪不得作者要說“只要見過這水淋淋的綠,便——”。
(4)齊讀第6、7自然段
師:聽著、想著、感受著,這清新的綠仿佛也流進了老師的眼睛、流進了老師的心里,這樣靈動的山雨,怎能讓人不喜歡?聽著、想著、感受著,這山雨又悄悄地走了。
案例反思:
作為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抒情散文,作者通過語言營造的詩意的世界,作為讀者,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朗讀。因此設計時我以讀為主線,主要通過“初讀感知——再讀找美——細讀品味——誦讀沉醉”四個環節進行教學。在各個環節中,努力通過“美”的呈現和“美”的品味,讓學生自己嚼出“美的滋味”。
1.自然美的呈現。因為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他們沒有什么豐富的閱歷,單單靠文字來了解美、感覺美畢竟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努力把山雨的自然美呈現在課件中。在導入設計中,我讓孩子們先欣賞山雨的景色、聆聽雨聲。一張張美不勝收的山雨圖、滴滴答答的雨聲、朦朦朧朧的世界,課堂一下子就安靜下來,孩子們也一下進入了山雨的世界。圖片欣賞完后,我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的感受,并著重引導學生從畫面的顏色、聲音等方面交流。有了視覺、聽覺的沖擊,學生們說起來就不會枯燥了。接著,我用“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用無聲的筆營造的這個有聲有色的山雨世界”導入文章,從圖片過渡到文字,把“美”帶進課文。
2.想象美的欣賞。本文的一大亮點,就是作者神奇的想象。如“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在教學句子之前,我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讀了一些詞組“濕潤的山風、輕盈的云霧、無字的歌謠、優雅的小曲、清脆的音響、山雨的余韻、水淋淋的嫩綠、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輕捷柔軟的手指”,怎樣才能讀出詞組的韻味呢?我讓學生試著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怎樣才能讀得更好,然后再指名學生進行朗讀。讀完詞組,再回到課文的句子中去。教學課文中這些句子,我認為重點絕對不是讓學生說這個句子的修辭特點,也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是把雨聲比喻成“無字的歌謠”,把“巖石、樹葉、綠草”比作“琴鍵”,把“雨絲”比作“手指”,重點應該放在體會山雨如何“突然地”、“悄悄地”來了,怎樣滴落在“巖石”……要讓學生感受山雨這種飄飄渺渺的音韻。
3.語言美的發現。短短的487個字,就營造了這樣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我想語言的魅力不就是在這里嗎?那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更好地關注語言,關注文本呢?我想學習過程的指導很重要。如句子“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笔紫?,我讓學生找一找這個句子中寫出了綠色的哪些特點?是用哪些詞語來表現的?然后再和我們記憶中的綠色進行比較,體會到作者這種“水淋淋”的美是如此的與眾不同,正是因為與眾不同,才讓這種綠色“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p>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有總總設想,但是總是有些環節上的缺失。如:雨聲由遠及近的變化,學生已經有了感受,可惜體驗的時間、體驗的方式上不夠到位;學生對雨聲的想象這一環節中,自己的提示語言不夠明確,使得學生的想象有些堵塞,表達不夠流暢;教學時間控制上還不夠,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到位等。此時的我,對著課文,仍在思考著一個問題:為師者,怎樣讓作者、教師、學生的情感緊密融合,怎樣才能“有心栽花花更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