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升
(鳳陽縣梅市中心小學 安徽滁州 233136)
扎根基層定位角色
曾升
(鳳陽縣梅市中心小學 安徽滁州 233136)
科技興國,教育為本。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校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所好學校,必然擁有一位好校長"。"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
教育 人文 應變 創新
科技興國,教育為本。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校長。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所好學校,必然擁有一位好校長”。作為一名農村基層學校的校長,對新時期的校長角色提出幾點思考: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跟著天使來到地獄,見到地獄里的人都面黃肌瘦。在他們中間的餐桌上有豐盛的美食和很長很長的筷子。這個人很奇怪的問天使:為什么有這么多的美味佳肴可這些人還是面黃肌瘦呢?天使說:你仔細看看他們面前雖然有豐盛的美食,但他們在吃飯時只夾給自己吃,由于手中的筷子太長,他們根本就不能把美食放到自己的嘴里。所以,面黃肌瘦,愁容滿面。
隨后,天使又把這個人帶到天堂,當推開大門的時候,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另一幅景象。天堂的人個個都笑容滿面,健康快樂。可奇怪的是,與地獄相同的是天堂的餐桌上也同樣有豐盛的美食和長長的筷子。這個人就奇怪的問天使:為什么天堂與地獄是同樣的美食可人們的狀態卻完全不同呢?天使笑者說:你觀察他們在吃飯的時候,不是給自己夾菜,而是用筷子夾菜給對方吃。所以大家都能吃到美食,可見合作是多么的和諧,和諧是多么的健康、快樂!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圍繞人來進行的,管理的核心當然也是人。如何能創造一個民主、和諧、愉悅的“天堂”般校園,是校長追求的目標。為此,應堅持以人為本,做“人文型”的校長。關注人,尊重人,把人文關懷滲透并貫穿到學校管理的過程之中,是創建“天堂”般和諧校園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作到“人文型”校長呢?
首先是擺好校長與教師的關系。作為校長,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看待,不能高高在上,居高臨下。要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要學會以身作則,敬業工作;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要和教師心心相印。古人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尊重教師,理解教師。只有尊重和理解才能讓心與心貼近。教育家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在日常工作中,及時聽取教師的意見,聆聽他們的心聲,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以崇高的師德觀為準繩,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導向,以務實的學術觀為基礎,以淡泊的名利觀為境界,引領教師: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做人。講究管理策略,營造和諧氛圍,拉近和教師的距離。校長有多大的親合力,教師就有多大的凝聚力,學校的發展也就有多大的驅動力。
其次是尊重、關愛每一名學生。學校作為發現知識,傳授知識和轉化知識的場所。工作的核心目標當然是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不求人人成才,但求個個成人。所以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寬容、平等地對待學生。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來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再者是構建與家長的關系。校長要著眼于“學校—家長—社會”伙伴關系的構建。校長要與家長建立一種友善的合作關系,并能夠為家長提供相應的學校資源,組織家長教育活動,支持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把學校的工作業績向家長公布,以家長會和家訪作為家校聯系的重要紐帶,把家長請進學校,讓他們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參與教師的工作,走進教師的課堂,體驗教師的辛苦。讓學校工作與家長密切相關,以取得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陶行知先生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作為學校的核心人物,在與教師、學生、家長的相處中,應多些“關懷”少些“要求”;多些“微笑”少些“臉色”;多些“尊重”少些“獨斷”;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努力營造一個嚴肅活潑、民主平等的氣氛,造就一個學校關心教師、教師熱愛學生、學生尊敬老師、家長關注學校、教師支持領導的育人環境。
有一只狐貍,外出尋找食物,忽然發現一個很大的葡萄園,熟透的葡萄讓它垂涎欲滴。但葡萄園四周圍著鐵柵欄,狐貍太胖了,無法鉆進去。于是狐貍決定讓自己瘦下來。在園外餓了三天三夜,瘦得前心貼后背,終于鉆進了葡萄園。大吃起來。葡萄真是又香又甜!
在科技信息、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新的知識,新的理念就是誘人的葡萄,即使餓得前胸貼后背,也要鉆進去大吃一番。國外調查研究表明: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只要7—14歲接受教育就可以應付后四十年生涯之需。在工業經濟時代,學習就延長為5—22歲。而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成為終身需要。校長作為學校發展的帶頭人,是學校管理的領導者,德魯克曾說:“他不是經驗豐富的人,而是變革速度最快、學習能力最強的人”。所以校長首先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學習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使自身素質不斷提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校長。還應努力使自己成為“老師的老師”,并引導學校教師從傳統教育工作者到現代教育工作者的轉變,讓他們變教書匠為知識的傳播者,創造者和引導者。致力于構建學習型學校,營造全員學習氛圍。在學習中做人,在學習中管理,在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發展,在學習中創新。
很多人知道這樣一個動物實驗:先將一只活蹦亂跳的青蛙扔進沸騰的開水中,青蛙會在第一時間內毫不猶豫地跳出。再將同樣一只活蹦亂跳的青蛙放在冷水中,然后慢慢地加熱冷水,這只青蛙卻在水中泰然處之,最后直至冷水變成了開水,青蛙死在了水中。
第一只青蛙無法適應開水的溫度而逃生了,第二只青蛙適應了開水的溫度卻喪命了,因不適應快速應變而懂得掙扎逃生,而適應了環境滿足于現狀,只能是失去痛感,最終死亡。
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的整體性相對薄弱,由于受到辦學條件的限制,校長變得缺乏勇氣,缺乏活力,缺乏創新。像一只處在冷水中的青蛙,因適應了不斷加熱的水溫而失去了痛感。面對不斷變革的社會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觀念依然存在。作為新時代的校長應勇于創新,奮發進取,富有應變精神。用自己的創新意識、思維及能力去感染、帶動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應具有強烈的時代意識,能夠客觀地分析內外環境和各種條件變化,審時度勢,抓住機遇,不斷確定新的奮斗目標和規劃。不斷的超越自我,超越現狀。
在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形式下,校長一定要對自己的角色進行正確的定位,才能辦出人民滿意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