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河北省平泉縣王土房中心小學 河北平泉 067500)
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劉曉華
(河北省平泉縣王土房中心小學 河北平泉 067500)
伴隨著課改的深入,小學科學課堂上出現了一些可喜的現象: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然而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與浮躁,折射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這是有效的課堂教學嗎?從大量的調查數據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際來看,現實中許多課堂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要找到有效的實現途徑。
小學科學課堂 有效性教學
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科學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明顯的提高,科學教學越來越受到孩子們的喜愛。但目前我們也發現當前的科學教育主要還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科學課堂中老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多;動手少,思考少,因而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不理想,這直接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那么究竟教師如何實現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呢?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界定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教學的有效性做了界定。如:陳旭遠教授指出“教學有效性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余文森教授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一)巧妙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一個好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能夠引領學生主動而積極地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要使學生產生“真實問題”,創設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不管問題由教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問題的環節能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能不能使他們有好奇心,能不能產生探究的欲望。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從幾方面來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一是言語導趣。語言是師生傳輸教學信息的第一載體。準確精練、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能如一首好歌撥動學生的心弦,不僅能準確地傳遞教學信息,而且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教學的預定情境。二是懸念導趣。新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懸念,誘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教學中常常設置問題,特別是把科學與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示給學生,從而引起他們的激動與興奮。三是實驗導趣。色彩鮮艷的畫面、具體生動的形象、活動多變的事物、奇異罕見的現象,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而科學實驗更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實驗是我用以激發學生興趣的常規武器。
(二)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向最近發展區發展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三)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帶給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但是,我們在為學生提供材料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未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加強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評價
1.加強學生分組實驗前的有效指導過去,我們的科學課十分重視對學生實驗進行指導,實驗材料、實驗的步驟、實驗中要注意的問題,教師在實驗前都詳細講解,學生照著按部就班地做實驗,實驗現象明顯結論正確。新課程來了,要學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師就不敢指導了,什么都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則在一旁耐心地等待。我們認為不能因噎廢食,許多時候必須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
2.及時進行課堂評價
善用激勵評價機制,確保學生的成就感。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再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過程之中。這就需要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教師要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好的評價。首先教師要創設評價氛圍,對學生給予正確的評價,對表現較好的學生可以拍手贊揚、點頭贊賞等,對表現一般的學生要尋找閃光點,給予鼓勵或者報以一個親切的微笑等;另外要建立激勵評價機制,讓更多同學參與評價,使更多學生樂于參與到科學學習之中,確保學生的成就感。
(五)“學而時習”,促使科學概念的內化
科學課也要強調適度的“時習”,一方面有利于所學科學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化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促使科學概念的內化。
另外,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準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后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我們認為:只有適時、適度的足夠的練習,才能進一步有效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