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萍, 黃 梅
(1.四川省資中縣人民醫院, 四川 資中 641200 2.成 都 中 醫 藥 大 學,四川 成都 610075)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子宮內膜癌的患病率每10年幾乎近似幾何對數的速度增長,防治形勢十分嚴峻[1]。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傳統手術方式是開腹手術,但存在創傷大、恢復慢等缺陷。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在臨床應用逐漸廣泛,1992年首次應用于子宮內膜癌手術治療,具有損傷小、痛苦少、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等特點,發揮了重要作用[2,3]。本文回顧性分析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Ⅰ期子宮內膜癌的近期及遠期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在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Ⅰ期子宮內膜癌患者83例,均經病理證實,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術前均無放化療等相關治療。40例患者采用傳統手術治療(開腹組),年齡29~65歲,平均(46.90±6.32)歲。分娩次數 1~4次,平均(1.90 ±0.24)次。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病理分期:Ia期20例、Ib期16例和Ic期4例;G1期16例、G2期18例和G3期6例。43例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腔鏡組),年齡31~65 歲,平均(47.22 ±6.39)歲。分娩次數1~4次,平均(1.92±0.21)次。FIGO 病理分期:Ia期21例、Ib期17例和Ic期5例;G1期18例、G2期19例和G3期6例。兩組患者年齡、分娩次數、病理分期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術前準備及麻醉方式相同。腔鏡組:患者取頭低臀高膀胱截石位,陰道內置舉宮器。在臍孔上緣作一10mm切口,10mm Trocar直接穿刺入腹,注入CO2制造氣腹,維持壓力13~15mmHg,穿刺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直視下分別于右下腹麥氏點、左下腹反麥氏點、平臍偏左3cm、平臍偏右3cm作切口,依次置入5mm Trocar。常規探查盆腹腔,留取盆腔沖洗液200mL行細胞學檢。用超聲刀分別切除雙側骨盆漏斗韌帶和圓韌帶,高位結扎卵巢動靜脈;打開闊韌帶和膀胱返折腹膜并下推膀胱,切斷雙側子宮動靜脈和雙側宮骶韌帶,切除子宮并取出,縫合陰道殘端并沖洗止血。然后打開髂血管窩、輸尿管隧道和陰道直腸間隙等切除淋巴結。陰道置T管引流、沖洗、縫合各穿刺切口。開腹組手術步驟參照相關文獻[4]。術后處理:兩組患者術后24h內使用抗菌素預防感染治療,術后48~72h拔除T型引流管。術后1年內每3個月復查1次,1年后每年檢查1次。
1.3 觀察指標:①圍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清掃淋巴結個數、肛門排氣時間、盆腹腔引流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②排尿功能指標:獲得膀胱充盈感時間、獲得滿意排尿量時間與殘余尿量≤100mL時間。③隨訪觀察患者復發、轉移情況。
1.4 統計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清掃淋巴結個數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盆腹腔引流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優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排尿功能各項指標比較:手術后,腔鏡組患者獲得膀胱充盈感時間、獲得滿意排尿量時間及殘余尿量≤100mL時間均明顯短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排尿功能各項指標比較(d)
2.3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比較:腔鏡組患者出現尿潴留2例、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1例、切口滲血1例、陰道斷端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9.30%;開腹組患者出現尿潴留4例、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3例、切口滲血1例、泌尿系統損傷1例,陰道斷端感染3例,并發癥發生率30.00%;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遠期療效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均得到隨訪,最短3年,最長5年,經病理活檢或影像學檢查等證實腔鏡組局部復發4例(9.30%)、遠處轉移3例(6.98%),開腹組局部復發3例(7.50%)、遠處轉移2例(5.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于早期子宮內膜癌,目前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傳統的開腹手術包括盆腹腔探查、留取盆腹腔沖洗液進行細胞學檢查、筋膜外子宮切除術+雙側附件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術等[5]。隨著腹腔鏡手術技術的不斷成熟,在婦科領域的應用逐漸廣泛,逐漸凸顯其優越性。如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清掃淋巴結個數相似,但是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盆腹腔引流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導尿管留置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優于開腹組,結果表明采用腹腔鏡治療Ⅰ期子宮內膜癌,手術創傷小、對腸管的刺激小、有利于術后康復,并且不延長手術時間及降低淋巴結清除率。同時,通過氣腹的膨脹作用,為手術提供了充裕的組織間隙分離空間,具有好的視野,有利于淋巴結清除,安全性高[6]。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時間,主要與術者熟練程度關系密切。腹腔鏡手術由于切口小,創傷輕,術后活動早,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如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9.30%。開腹組并發癥發生率30.00%。文獻報道[7],術后長期取仰臥位,為細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養液,感染發現明顯增加。腔鏡組患者獲得膀胱充盈感時間、獲得滿意排尿量時間及殘余尿量≤100mL時間均明顯短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腹腔鏡手術,解剖層次清晰,可以仔細辨別大血管及盆腔神經,對腹腔及盆腔臟器干擾小,最大程度保護其完整性。目前,評價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效果的關鍵性指標仍然是遠期的生存率,也一直是廣泛關注的焦點。兩組患者術后均得到3~5年隨訪,腔鏡組局部復發率9.30%、遠處轉移率6.98%,開腹組局部復發率7.50%、遠處轉移率5.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手術治療Ⅰ期子宮內膜癌可獲得與傳統開腹手術相同的遠期療效,進一步證實腹腔鏡手術治療Ⅰ期子宮內膜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Ⅰ期子宮內膜癌術后存活時間與手術方式無相關性。
[1] 楊紅波,張黎,鄭艷莉.開腹式與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對子宮內膜癌患者排尿及性功能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4,23(4):16 ~18.
[2] Leslie KK,Thiel KW,Goodheart MJ,et al.Endometrial cancer[J].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2012,39(2):255 ~268.
[3] Wright JD,Neugut AI,Wilde ET,et al.Use and benefits of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for stage I endometrial cancer among medicare beneficiaries[J].Oncol Pract.,2012,8(5):e89~99.
[4] 胡婷,王宇翮,任彥潔,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的臨床對比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3):80~82.
[5] 胡婷,王宇翮,任彥潔,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的臨床對比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3):80~82.
[6] 王利君,王武亮,袁博,等.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在子宮內膜癌手術治療中的意義[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11(27):845~847.
[7] 李建湘,潘琦文,藍燕.三種陰道殘端縫合法對非脫垂子宮全切術后盆底功能及性功能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3,5(2):99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