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興
(重慶市三峽中心醫院平湖分院女性科, 重慶 萬州區 404100)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的一種常見疾病,病情相對綿延,復發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社會能力及生活質量,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其發病、療效及預后都受生物、心理和社會等多因素影響,如果治療得當,患者生命質量可得到大幅度提高[1]。目前雖然藥物種類眾多,但副作用較大,患者與家屬抵觸心理明顯,使得認知治療成為專業熱點[2,3],本實驗探討藥物聯合認知治療對早期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和精神癥狀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對象:選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早期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利培酮治療組與利培酮聯合認知治療組,均為50例。納入標準:①全部病例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10版,ICD-10)診斷標準;②首次患病;③除外雙相情感障礙、嚴重軀體疾病、酒精和藥物濫用者。兩組患者的性別比、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精神分裂癥種類比例、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及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評分等一般資料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實驗獲得了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參加研究者或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 法
1.2.1 治療方法
1.2.1.1 利培酮治療組:所有患者均僅給予利培酮片(維思通,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309,生產企業: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1mg/片)口服治療,據病情調整劑量,密切觀察不良反應并及時處理。
1.2.1.2 利培酮聯合認知治療組:在利培酮治療組的治療方法基礎上另予認知治療。首先對參加干預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對認知療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掌握,同時保證干預方法的一致性,建立患者資料檔案。醫護人員首先應與患者建立好信任關系,傾聽患者不適體訴,鼓勵其表達各種想法,然后講解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特點、治療方法及預后,分析患者的具體精神癥狀,對其情緒表現、認知功能等進行準確分析,共同分析其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原因,使其在全面了解病癥的情況下明白自身健康狀況,發現問題,正確認識和對待身體和心理的不適,辨識負性自動思維,幫助其重建正性的思考方式,治療中通過發現和挖掘這些消極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批判性引導和疏通,代之以合理、現實的思維方式,減輕患者痛苦,使其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幫助其妥善處理各種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面對其不合理的認知與信念進行糾正,應用溝通交流等方式引導患者信念的改變和重建,改善其異常認知、情緒和行為。指導患者明確治療的必要性,增加服藥主動性,充分意識到藥物維持治療的至關重要,以正確態度對待治療和自身病情,鼓勵患者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并引導患者之間互相鼓勵支持,并提高自我接納度,尋求社會支持,并持之以恒。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整個治療過程將患者的心理特征進行記錄總結,便于后期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4,5]。
1.2.2 評估方法(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由同一名醫師對100例患者進行評估)。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I-74)評估生活質量:共74個條目,分別從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4個維度來評定受評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應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評估精神癥狀:由陽性量表7項、陰性量表7項、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項、3項補充項目組成,均為1~7級評分,分數越高說明越嚴重。
1.3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所有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所有的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兩兩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比、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精神分裂癥種類比例、GQOLI-74及PANSS評分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治療3月后 兩組患者的GQOLI-74評分均升高,但利培酮聯合認知治療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QOLI-74總分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QOLI-74總分對比(±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利培酮治療組50 73.04 ±0.12 77.01 ±0.15 2.861 <0.01利培酮聯合認知治療組 50 73.03±0.16 81.32±0.18 3.016 <0.01 t值 1.592 3.634 P值 >0.05 <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癥狀對比:治療3月后兩組患者的PANSS評分均下降,但利培酮聯合認知治療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ANSS總分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ANSS總分對比±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利培酮治療組50 85.16 ±2.34 50.31 ±0.02 3.802 <0.01利培酮聯合認知治療組 50 85.11±2.42 40.01±1.19 2.967 <0.01 t值1.216 2.781 P值 >0.05 <0.01
認知是大腦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判斷客觀事物特征的過程,據研究,精神分裂癥患者早期患病根源主要是歪曲的思維方式,病程絕大部分伴有認知功能損害[6],嚴重影響療效,認知治療基于以上理論基礎。本實驗在此背景下設計方案,探討藥物聯合認知治療對早期首發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
本實驗得出兩組患者的精神癥狀均得到改善,生活質量均有提高,但藥物聯合認知治療組相對明顯,這些結果均提示聯合認知治療方案較單一藥物治療方案對早期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更加明顯,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認知治療通過與患者一起討論疾病誘因、臨床特點及診治特點,提高其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程度,改變長期歪曲的認知及導致的病態觀念,幫助其糾正偏離現實的思維或怪異的行為,幫助患者徹底了解自身情況,找出負性思維,明白病態思維通常來自對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或判斷偏差,而并非來自事情本身[7]。針對歪曲或錯誤的認知問題,改變病人對己、對人、對事的觀點與態度,達到改善所呈現心理問題的目的,逐步引導其不合理的思維和信念至對患者有利的行為模式,從而減少患者與社會、家庭的矛盾,從而能更好融入社會[8]。使患者認識到身心活動和外界環境之間應該和諧、統一、平衡,意識到“認知牽制其情緒和行為”是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幫助其重建認知結構,再次正確評價自己,更正對自己“不好”的認知,了解精神分裂癥并不是不治之癥,建立治療疾病,徹底恢復健康的信心。使患者從根本上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及積極生活的意義,從而消除其思想壓力和自卑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變治療中的抵觸情緒和行為;可以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心和恐懼,充分調動其潛在能力,改善周圍人際關系并積極改正;通過盡快建立合理的認知行為模式,可對不良行為方式給予治療性糾正,減少殘留癥狀,減少不良情緒,促進自知力恢復,改善精神病性思維,降低疾病復發的危險性。認識服藥帶來的好處,減弱或消除患者懼怕藥物不良反應的心理,增強治療依從性,強化了藥物的作用,減緩退化。使其更加合理的應對生活中的各種不良事件,減少消極的應對方式,維護身心健康,維持甚至提高已有的治療效果。能夠起到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社會功能的作用,從而改善其外在行為表現、情緒和情感特征等,喚起正性情感,從而更大程度的改善精神癥狀,并提高生活質量。
[1] 黃秀芹,郗玲燕,朱鳳英,等.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性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7:829~831.
[2] 梅其一.精神分裂癥的藥物聯合治療[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4,3:175 ~177.
[3] 劉德春,劉軍,李淑春,等.代幣療法與認知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4,2:107,109.
[4] 程娟,徐小童,毛富強,等.內觀認知療法改善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社會功能的研究[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4,4:313 ~315,322.
[5] 張英輝.認知治療對腦卒中后抑郁癥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1:1627 ~1628.
[6] 朱葉,方菁,張蓓,等.精神分裂癥社會認知功能缺陷的功能影像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32 ~239.
[7] 韋月琴.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治療的護理[J].右江醫學,2013,2:308 ~310.
[8] 馮瑩,宋紅麗,王曉.文拉法辛合并認知療法治療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的對照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15:20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