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建, 張忠杰
(1.四川省仁壽縣人民醫院口腔科, 四川 仁壽 620500 2.四 川 大 學 華 西 醫 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牙髓治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殘根殘冠得以保存[1]。修復殘冠殘根時,常需要用根管樁加強修復體,以防止基牙折斷和修復體脫位。傳統的鑄造金屬樁由于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足夠的機械強度,易于機械加工成精確的形狀,恢復咀嚼功能,在臨床修復殘根殘冠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然而,鑄造金屬樁也存在較多缺點,如不透光性影響全瓷冠的美學性能、彈性模量比牙本質高,發生形變不可回復等。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口腔材料的不斷更替,如纖維樁具有耐疲勞和機械性能良好等優點,在修復殘根殘冠中得到認可[2]。本研究分別采用預成纖維樁和可塑纖維樁修復殘根殘冠,取得了一定治療經驗,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入組標準:①患牙經過完善的根管治療后,根尖片顯示根充洽填密實、根尖周無進行性炎癥;②根管無嚴重彎曲,牙根無折裂及內外吸收;③咬合狀態良好,有足夠的咬合間隙;④牙周組織健康,牙根長度大于10mm,牙齒松動度≤I度;⑤存在360度環繞牙本質肩領結構,髙度>1.5mm;⑥年齡≥18周歲,性別不限,同意進入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牙根長度≤10mm;③有口腔副功能,如夜磨牙和緊咬牙等;④合并嚴重的器質性病變,不能耐受治療者;⑤有精神病史或家族史者。
1.2 一般資料: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研究選擇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73例,隨機分為觀察組37例及對照組36例。觀察組:年齡18~60歲,平均(38.72±7.90)歲;男20例24顆患牙、女17例19顆患牙,其中前牙26顆、前磨牙13顆和磨牙4顆。對照組:年齡18~60歲,平均(38.98±7.94)歲;男 18例 21顆患牙、女18例20顆患牙,其中前牙24顆、前磨牙14顆和磨牙3顆。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對牙周、牙槽、周圍軟組織及牙齒磨合關系等情況進行全面檢查,認真研究患者口腔形態,評價患牙損壞程度,進行根管治療。對照組采用可塑纖維樁進行修復,對纖維樁進行標記,根據殘根的長度應用纖維樁。剪去纖維樁多余部分,并完成光滑處理后佩戴。觀察組采用預成纖維樁進行修復,根據牙根長度選擇纖維樁大小,將預成纖維樁插入樁道內,固定無松動后清除牙根內的牙本質,吸水紙吸干牙本質內的液體,然后涂抹粘結劑并光照固化。
1.4 療效評價標準[3]:同時滿足以下5項則為修復成功,不能滿足任何一項時即為修復失敗:①X線檢查患牙壓根尖區無滲出液陰影,病變區未出現破壞性進展;②患牙修復體邊緣未出現滲漏、松動,患牙無感染、發炎,疼痛消失;③牙齦無紅腫,顏色正常;④咀嚼功能正常無不適感;⑤口腔器械叩診患牙無不適感和疼痛感。1.5 咀嚼功能評價[4]:咬合力采用MCF-8701型咬合力測定儀進行測定,選擇下頜第1磨牙作為測量點,測定連續10次咬合的平均咬合力;咀嚼效率采用稱重法測定,即讓患者咀嚼2.0g花生,左右各咀嚼20次,而后收集所有咀嚼物,用蒸餾水混勻后經過200目的篩子過濾,取出未濾過的殘渣并稱重,計算咀嚼前后咀嚼物的重量變化比例。
1.6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咬合力及咀嚼效率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兩組患者咬合力及咀嚼效率較治療前均改善,但是觀察組改善幅度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比較
2.2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均隨訪1年,評價其臨床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成功率為93.02%,高于對照組的82.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修復效果比較(顆)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觀察組患者樁核松動或樁折1顆,并發癥發生率2.33%;對照組患者冠松動1顆、樁核松動或樁折2顆、牙根折裂2顆,并發癥發生率12.2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根管治療、口腔修復技術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殘根殘冠得以保留,樁核冠修復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牙體組織,恢復咬合關系[5]。樁核冠修復的目的是增強牙冠和牙根的抗折力,恢復缺損的牙冠,沿牙體長軸傳遞咬合力,保護無髓牙根,而且保持美觀性等[6]。樁核冠修復的材料需要具備強度高、耐腐蝕、耐疲勞、彈性模量與牙體組織接近、透光性好等特性。傳統鑄造金屬樁雖然具有彈性模量大,但是易導致應力過于集中,造成牙體組織先于金屬樁折斷,使修復失敗,并且美學性能較差。近幾年,口腔新興材料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殘根殘冠修復多采用纖維樁。口腔纖維樁為一種非金屬的新型復合材料,由增強型纖維和經過處理的樹脂構成,與天然牙本質結構相似,具有無腐蝕性、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外觀美觀、較高的彈性度以及操作簡易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在臨床廣泛開展應用。預成纖維樁是一種加強牙根強度、保存牙根與樁冠的新型修復材料,可塑纖維樁具有較強的抗疲勞性能、較好的均勻傳達外力、生物相容性及粘接力也較高等;二者比較,前者適用范圍更廣、彈性模量低、不易根折、美學性能好、可以加強壓根強度等。本研究分別采用預成纖維樁(觀察組)及可塑纖維樁(對照組)修復殘根殘冠,結果顯示治療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咬合力及咀嚼效率改善幅度較對照組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觀察組患者修復成功率為93.02%,高于對照組的82.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33%,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2.2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結果表明預成纖維樁和可塑纖維樁在口腔修復殘根殘冠過程中均取得了滿意療效,修復成功率均超過80%,但是前者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并發癥發生率低。
[1] 趙志華,李曉杰,左恩俊,等.不同樁表面處理對玻璃纖維樁與牙本質粘結強度的影響[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10,32(2):125 ~129.
[2] 張文君,張冰玉.可塑纖維樁在口腔殘根修復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2):59 ~65.
[3] 王濤,吳喆.兩種口腔纖維樁在口腔修復中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88 ~89.
[4] 譚歡艷,宋喬健,張艷鳳.玻璃纖維樁結合不同樹脂核材料對殘根殘冠修復患者咀嚼功能及齦溝液炎癥因子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21(2):274 ~276.
[5] 張善玨.玻璃纖維樁核和鑄造金屬樁核在殘根殘冠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9):955 ~956.
[6] 馬洪學,申麗麗,劉琨,等.玻璃纖維樁核與鑄造金屬樁核修復殘根殘冠及無樁修復牙體的臨床效果評價[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3,31(1):4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