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琛,霍 紅
(山東省陽谷縣人民醫院, 山東 陽谷 252300)
殘冠殘根在臨床上出現頻率較高,屬大面積牙體缺損[1],傳統的治療方式為拔除治療,但這種方式對患者損傷較大,現階段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保留性治療[2],因其具有吸收牙槽嵴和修復體固定和穩定性的優點[3],本文是關于樁核冠對不同病情后牙殘冠患者的修復效果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間進行復查的治療年限在1~6年不等后牙殘冠患者90例,嚴重程度分類依據:將后牙咬合面分為9個區域,缺損程度在5個以內的定義為殘冠,其中Ⅰ類為缺損1個牙面,Ⅱ類為缺損2個牙面,Ⅲ類為缺損3個牙面,Ⅳ類為缺損4個牙面并且牙冠周圍出現2mm以上的寬肩領。調查患者中未出現殘根患者。分類時將缺損一半以上的牙面作為1個計算。
1.2 治療方法:首先拍攝X線牙片,了解初步情況。其次預備根管根面,磨除病變牙體組織的薄壁和弱尖,去除牙周的髓腔倒凹,盡量保留健康牙齒,根據牙體解剖形態選擇主根管,長度在根長的一半以上,直徑小于牙根直徑的1/2,輔助根管要求插入深度為根長的1/3~1/2左右,盡量避免出現副管側穿。最后根據患者的選擇應用不同材質的樁核。樹脂樁核:在牙周及根管口下方2mm處涂牙膠,麻花鉆尖端適當成型,填充牙齒,固定成型。纖維樁核:纖維樁在牙周固定,配合麻花鉆,超聲清洗根道內部并干燥,用粘接技術進行處理,一般插入1~2根纖維樁。鑄造金屬樁核:去除牙周薄壁弱尖,麻花鉆形成樁道,同上方法清理樁道,使用硅橡膠印模,成型后使用粘接技術定性和固定。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病情患者治療成功率比較:Ⅰ類的成功率為95.83%,Ⅱ類的成功率為96.15%,Ⅳ類的成功率為100%,都高于Ⅲ類僅為82.14%的成功率。與Ⅲ類組進行比較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三組兩兩比較數據差異不明顯,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病情患者治療成功率比較
2.2 Ⅲ類中不同樁核和牙位治療成功率的比較:在Ⅲ類患者中鑄造金屬樁的成功率最低,前磨牙與磨牙相比效果較好,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Ⅲ類中不同樁核和牙位治療成功率的比較
2.3 7個治療失敗患者的基本情況:7例失敗患者中脫落原因主要表現為根折、根分叉和粘接氣泡。鑄造金屬居多,Ⅲ類患者最多,見表3。

表3 7個治療失敗患者的基本情況
樁核的應用是治療后牙殘冠的主要方式,其中樁核的固定為最關鍵的一步[4],樁核固定的牢固程度直接影響修復的結果,因此樁核應在保留牙體組織防止牙根折斷的基礎上[5],盡量增加樁核的固定能力,牙根末端應至少填充4mm左右的固定物[6],因此在制作過程中應保證樁核的長度應大于患者牙冠的長度。根折的主要誘發因素為根管壁薄弱、抗壓能力差等[7],這也可能是由于樁核直徑過粗,超過牙根直徑,導致牙根承受壓力較大造成的。而樁核過細則容易導致自身折斷、根管變型等不良后果。上下直徑相同的柱形樁核由于易發生側穿危險,因此在臨床方面應用率較低,僅有少部分牙根管直的患者可以應用,大部分患者采用錐形樁核。磨牙的必要性表現在解決不同根管走向給后續治療帶來的不便[8],常用方式為上磨牙的腭側根管,下磨牙的遠中根管,并選擇1~2根根管作為輔助根管。選擇哪個作為輔助根管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牙周情況而定。但一般應深入根管內3mm左右。樁核冠的應用使很多原本應拔除的后牙殘冠得到保留,能夠做到對患者牙體組織最大保護,針對根分叉的解決方法為采用分體插入式樁核,因此在根管預備階段不需要過多的削磨牙側壁,并在插入根管時深入到牙根3mm以下,能有效地減少根分叉的形成[9]。對于少量的牙齦間距過小的患者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應采用改良后的帶洞式固定方法。
本實驗中在Ⅰ類的成功率為95.83%,Ⅱ類的成功率為96.15%,Ⅳ類的成功率為100%,都高于Ⅲ類僅為82.14%的成功率。與Ⅲ類組進行比較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根據模擬生物學實驗得出的牙齒受力結果與牙齒在口腔內的真實受力結果有所不同,牙齒在口腔內受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預判不準確,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Ⅲ類殘冠多數不具有2mm以上寬度的健康牙體組織肩領引起的。研究表明牙體組織肩領在小于2mm時會出現固定不牢、易引起根折等不良后果。在Ⅲ類患者中鑄造金屬樁的成功率最低,前磨牙與磨牙相比效果較好,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7例失敗患者中脫落原因主要表現為根折、根分叉和粘接氣泡,鑄造金屬居多,Ⅲ類患者最多。纖維樁主要是由于樁道清洗不徹底或在粘接過程中出現起泡引起的,在修復過程中能取得良好效果。鑄造金屬樁中以牙根折斷居多,最終治療選擇拔除。
[1] 段建民,李洪濤,李斯翰,等.樁核冠修復不同缺損程度后牙殘冠的療效[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4,(8):477~480.
[2] 陳琳.樁核冠修復殘根殘冠的治療體會[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1,36(12):1353 ~1354.
[3] 郭玲,閔婕.分體式鑄造樁核冠修復后牙殘根殘冠的臨床效果分析[J].海南醫學,2014,25(6):890 ~892.
[4] Francesco Pieri,Nicolo Nicoli Aldini,Milena Fini,et al.Preliminary 2-year report on treatment outcomes for 6-mmlong implants in posterior atrophic mandibl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sthodontics,2012,25(3):279 ~289.
[5] 時之凱.玻璃纖維樁修復后牙殘冠殘根的效果評價[J].安徽醫學,2012,33(7):848 ~850.
[6] 段建民,李洪濤,談珺,等.后牙殘冠、殘根的定義與缺損程度分類的探討[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3,23(9):586~591.
[7] 蔡娟,蔣均紅,劉怡珍,等.纖維樁核修復后牙殘冠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5):831 ~834.
[8] 孫田力,熊瑛.蚌埠市中小學生恒前牙折斷狀況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1):51 ~52,136.
[9] 李海霞.纖維樁樹脂核修復前牙殘根殘冠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13,19(8):1229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