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愛玉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第八中學)
象。圖1-28 如下:
在骨干教師的培訓過程中,依照培訓標準,要求參與培訓的教師每人上一節縣級公開課,我恰逢上到“金屬的電化學腐蝕”這一節內容,因此將這節內容選定為公開課講授內容。由于縣級公開課的要求較高,于是在備課之時我便親自前往化學實驗室,按照教材中的“活動探究”完整試驗了整個案例的全部過程,以此保證公開課能夠順利無誤地進行。但現實情況是,如果完全依照課本那樣進行一整套的實驗操作流程,那么等到具體的化學現象的出現需要近20 分鐘,我想一節課就45 分鐘,等現象就花了20 分鐘,那還有操作裝置花費時間不就至少要30 分鐘,那剩下15 分鐘怎么能完成教學目標呢?于是就提出問題,和實驗老師探討是否能改進實驗,縮短時間。
課本的實驗:
向還原鐵粉中加入少量的炭粉,混合均勻后,將其小心撒入內壁分別用氯化鈉溶液和稀醋酸潤濕過的兩支具支試管,按課本圖1-28 組裝好儀器。幾分鐘后,打開止水夾,觀察、比較導管中水柱的變化和試管中的現
象。圖1-28 如下:
圖1 -28 鐵的腐蝕實驗
方案一 涂老師提出把還原性鐵粉用酸洗過再按課本那樣操作分別浸氯化鈉溶液和稀醋酸溶液。
方案二 蘇老師提出把鐵粉改成鐵片,然后在鐵片表面涂抹鉛筆蕊后卷成圓形分別用氯化鈉溶液和稀醋酸溶液后再照課本那樣做。
實驗藥品:0.1mol NaCl 溶液、0.1mol HCl 溶液、稀醋酸、鐵皮、鉛筆蕊
實驗儀器:具支試管、導管、試管、U 型管、橡皮塞、電流計、碳棒、導線
操作:
先用方案一:結果反應所需花的時間還是較長,沒得到預想結果。
而用方案二:兩個實驗同時做。
浸NaCl 溶液只用5 分鐘就可觀察到明顯現象,大大縮短了時間。
現象:浸有NaCl 溶液導管中水柱上升。
浸稀醋酸溶液,剛開始水柱下降,而后水柱又上升。
此時出現了反常的實驗現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到底是哪個實驗裝置環節出現問題,是操作不當還是藥品的問題?我們思考著,著手分析可能造成這種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人們常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只有實踐才能得出結論,原因是:
在這種實驗條件下,稀醋酸潤濕過的試管,水膜酸性較弱,僅有少量H+得電子生成H2,更主要的是溶解在水膜里的O2得電子發生吸氧腐蝕,而被酸浸濕過鐵析氫腐蝕速度更快,瞬間完成后就發生吸氧腐蝕,倒吸的速度和程度均大于NaCl 溶液潤濕過的吸氧腐蝕。為了讓學生明白鐵在中性或弱酸條件下發生吸氧腐蝕,而在強酸性下發生析氫腐蝕,我們又改進實驗裝置。將課本實驗裝置改為對比實驗裝置,如下圖:
觀察現象:
紅墨水起初向左側流動,導致左側水柱比右側高。過了幾分鐘后,紅墨水又向右側流動,導致右側水柱比左側高。
實驗結論:
裝置中右側b 雖然用稀醋酸潤濕開始發生析氫腐蝕,而后就發生吸氧腐蝕。
經過親身實踐,整個實驗裝置也改進得更為成功,繼而決定在上課時采用這套改進后的裝置為學生展現探究活動的魅力,通過化學實驗的明顯比對,讓學生更深刻體會鐵在什么條件下發生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從實驗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比較、歸納能力。
課本安排鐵的電化學腐蝕實質是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用所學原電池工作原理解釋化學現象達到學以致用,加深學習理論知識,為了取得新舊知識的聯系,在上課中又補充一個實驗:將鐵片和碳棒用導線連接后放入NaCl 溶液中并接入電流計。
此實驗的實驗現象為電流計的指針發生了明顯偏轉,這無疑說明了部分化學反應可能會催生電流。
這樣一個簡單實驗與課本上藥品實驗具有十分相似的地方,這對于加深學生對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理解有一定的效用。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把課堂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來探究金屬電化學腐蝕的一些規律,既有助于理解、鞏固化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