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景煬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陜西西安 712046)
大學生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現
雷景煬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陜西西安 712046)
大學生語文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課程,雖然這一門課程在很多學校都是以選修課的身份出現,但是這一門課程卻對大學生的人文修養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說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教育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因為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為人處世的方式以及價值判斷的能力。因此在大學語文教育中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價值非常的重要。本文就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的探討。
大學生語文教育 傳統文化 價值體現
其實所謂的傳統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因為其包含了諸多方面的內容。可以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人們對于生活的一種總結,在其中存在著大量先人們生活的軌跡,更多呈現出一種對人生價值觀的總結。傳統文化中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中的價值觀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傳統文化和大學語文教育的溝通能從多個途徑實現。但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如何將傳統文化的價值得以體現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筆者結合當前當學生語文教育的現狀對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現路徑進行詳細的探討。
從全國大部分院校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大學生語文教育更多呈現出邊緣化的狀態。這使這門課程往往成為學生湊學分的一門課程,學生在這門課程中沒有太多的收獲,對于他們價值觀的培養幾乎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自然很多人包括一些研究者都把這一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學生不愛學,誠然這一因素確實存在,但筆者認為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因為大學生語文教育這門課程從內容上來看不枯燥,也沒有太多的難度,因此如果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基本上不會產生厭學的現象[1]。
筆者認為造成這門課程起不到應有效果的原因更多還在于教師沒有很好地發揮傳統文化在大學生語文教育中的價值,沒有很好地利用傳統文化來豐富課堂內容,從而使學生感覺到這門課程非常的重要。
因此筆者認為改變當今大學生語文教育現狀的根本途徑就是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讓大學生語文教育依托傳統文化能夠重新找到自己應有的地位。
應該說傳統文化中經典思想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部分的價值是非常巨大的,經典思想是中國人精神文明中最寶貴的財富,那么經典思想的價值又如何能在大學生語文教育中得到體現呢?
所謂的經典思想是非常豐富的,其體系是非常悠久的。先秦的諸子百家,兩漢時期的經學,魏晉時期的玄學,隋唐時期的佛學思想,宋代以后的宋明理學以及清代的乾嘉之學。如果說把這些內容全部移植到大學生語文教育中那顯然不太現實,就算是思想專業的學生也不可能對這些內容進行全面的學習,更何況是一個僅有三十多個課時的選修課呢?因此教師需要將這些思想進行梳理,把握住核心,分成若干的專題進行講解,這樣就能夠把經典思想的價值很快地進行提現。
其實上面說到的種類繁多的思想,大體總結起來就是儒、佛、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的含義在于“克己復禮”,也就是通過約束自己的行為來遵守公共的規則,包括宋明理學中的“存天理、滅人欲”也是從這一思想上發展出來的[2]。道家的思想更多表現為“無為、任自然”,更多強調人們對自然規律的遵守。佛家的思想更多表現為“無我與因果輪回”,更多地表現為強調人們勿為惡而多行善。
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把這些經典思想納入到大學生語文教育的課堂中,那么自然會促進大學生的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培養,學生通過對這些知識學習以后,自身的內涵修養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其言談舉止也會變得儒雅。
教師應該把這些經典思想以最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這樣學生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學習到經典思想的精髓,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他們會對這些精髓不斷地進行感悟,這樣對于他們的一生都有極大幫助。
在傳統文化中經典人物往往是最能引起人們感情共鳴、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可以說將這一部分納入大學生語文教育中,能夠促進大學生為人處事方式更加的成熟,使他們更能有一個積極平和的心態。
在這一部門教學內容的傳授中,教師應該參照相關學者的研究對于一些經典人物的事跡進行正確的引導。
我們知道孔門十哲德行科中的子騫應該是在大學生語文教育中應該講解的一個人物,他著名的一句話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3],僅此一句就把自己在受到繼母虐待后對繼母的包容和對同父異母兄弟設身處地的考慮表現得一覽無遺。教師講解這樣的人物勢必能夠引導學生更多抱有一種寬容和為他人考慮的態度來為人處世。
可以說上面子騫這一人物的講解基本上沒有任何的疑義,但是有一些人物一方面是傳統文化中相當經典的人物。但是這些人物往往存在一些爭議,甚至是在道德上的。很多教師可能認為應該避開對這樣的人物進行講解。筆者認為不但不能避開,恰恰應該重點對這一類的人物進行講解,這樣能夠培養大學生客觀評價一個人的能力。
其實這樣的任務也往往是大學生較為熟悉的。比方說司馬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即便是理工專業的學生也應該對這一人物非常熟悉。在一般學生的意念中,司馬光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因為《資治通鑒》就是他的偉大著作。歷史知識接觸較好的學生可能還知道他是一個政治家,也是王安石的死對頭,也是王安石變法的終結者[4]。因此很多學生甚至是教師都把他當做是一個頑固派,認為他的放棄領土的做法就是賣國的行為。教師在講解這類人物時應該下功夫對專業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詳細的了解,結合當時的背景對其進行客觀的判斷。
大學生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價值的體現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情,畢竟傳統文化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而這一門課程的課時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應該根據這門的課程的教學目的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選擇,從而在大學生語文教育這門課程中進行講解。筆者的觀點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思想和經典人物應該作為傳統文化價值體現的重要切入點,而且這兩部分就很適合大學生語文教育這門課。
[1]王江濤.大學生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現[J].語文建設,2014,21∶5-6.[2]帥忠紅.傳統文化視角下大學生價值教育的策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3]孔子.論語·先進[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90頁。
[4]王琴.“文而化之”與人的發展——傳統教育思想資源對大學語文教學的啟示[A].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陜西省大學語文研究會、福建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大學語文研究——“首屆全國大學語文論壇(武漢)”論文集[C].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陜西省大學語文研究會、福建省大學語文研究會∶2015∶8.
雷景煬,男,長安人,1974年出生,研究方向:文字、方言、傳統文化。學歷:碩士研究生 職稱: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