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唯人 曾雅清
(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論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十個著眼點
袁唯人 曾雅清
(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正確闡釋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在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當中,必須明確如何處理黨和法治的關系的核心問題。其目標要讓當代大學生了解并掌握黨的領導對于中國法制建設不是空穴來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和根本要求,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和條件;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大學上意識形態教育必須緊緊圍繞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提出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關鍵的是方向正確、政治保證堅強有力,具體講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其中,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013年12月,中央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正式將上述“三個倡導”24個字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目前,學習、宣傳、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重要任務就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部分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一定的誤解,認為和西方的“普世價值觀”相似甚至相同,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和“普世價值觀”有區別的,高校的教育任務就是使大學生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的是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要和“普世價值觀”所代表的資本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區別開來,明白和了解“普世價值觀”所謂民主、自由、平等具有抽象性、虛幻性甚至殖民性、侵略性。
習近平同志于2013年11月前往山東曲阜參觀孔子研究院,并在12月的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體學習中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部分大學生面對國外思想的沖擊形成了歷史虛無主義,筆者認為在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始終強調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他說,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后,輿論界就如何理解“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如何認識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等問題展開討論,討論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政府的積極作用,還是以西方新自由主義為指導,進一步削弱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目前由于我國貧富差距較大,大學生就業難,就業薪資低的問題,導致我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有所動搖,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應該使學生全面準確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作用,特別要分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決定作用論”與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市場決定作用論”的本質區別,在學術研究中防止犯顛覆性錯誤。
階級觀點、階級斗爭理論、階級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核心理論,是否承認階級斗爭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是判斷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生對于階級斗爭的關注日漸下降,但是2014年9月發表的《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并不輸理》,又將階級斗爭理論提出,部分讀者扭曲事實和故意攻擊該文章,認為該文章上綱上線,惡毒攻擊作者“為文革復辟”做準備。加強大學生階級斗爭理論的教育,有助于大學明辨是非,防止有心人的利用,促進社會主義的穩定和發展。
高校是黨的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義。高校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重要途徑。當前,國際國內意識形態斗爭尖銳復雜,西方敵對勢力一直把我國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極力傳播西方價值理念和制度模式,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因此,需要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管理權,切實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大力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質,以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迅猛發展,網絡成為多元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的新手段、新陣地。無限網絡打破了時空界限,打破了國家的界限,使互聯網上各種文化思潮并存、激蕩。一些西方國家更是利用其在網絡技術上的優勢,將網絡作為向我國大學生滲透其意識形態的主要渠道,大肆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輿論導向作用,容易造成人們意識形態選擇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和迷茫。因此,多元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的網絡化已給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增加了高校輿論導向的控制難度,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導致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導向失控。
中國傳統文化以集體主義為取向,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和國家,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本位,其價值取向以強調自由和競爭、張揚個性,崇尚人權等為特點。這兩種價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文化的沖突。文化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進雙方文化的發展,但如果一方處于劣勢或沒有做好對外來文化的積極應對,則容易導致本國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漸弱,給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威脅。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學生的辨識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
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者,思想政治課教師在理論與實踐相十、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
結合的活動中應該更加注重內容和活動設計的開放性和可選擇性。兼收并蓄、取長補短,讓大學生用廣闊的視角和理性的態度來分析社會現象、理清思路、剔除其中的一些混淆因素,確立正確的社會認識和社會判斷。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的全面化和系統性。
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傳播者,導師在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方面起著直接和主要作用。在高校的師資隊伍中不乏有“心術不正”的存在。在發展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工作的前提之一就是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考核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