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怡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淺析張愛玲作品比喻的獨特性
向 怡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張愛玲作為一個描寫都市人文的小說家,有著深厚的文字功底、獨特的人生觀以及犀利的洞察和豐富的想象成就于文壇。在張愛玲的文學表達中,用比喻去描寫事物進行情節的推進和人物心理的烘托是最獨特的。正是這些比喻手法尤其顯示出她文學作品的魅力。
張愛玲 比喻 色彩
張愛玲的小說中比喻的修辭經常運用在人物的形象和風景等方面的描寫,張愛玲用她獨特的思維方式,開拓了比喻修辭的新的境界。她的比喻處理的像口語說話一般言簡意賅但又不乏生動形象,比喻的奇妙在她的筆下得到了更完美的體現。[1]
1.以俗喻雅
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通俗的將男人心中愛的女人比喻成明月光和朱砂痣,不愛的比喻成蚊子血、飯粒子。讀者能夠直觀的明白作者的意思和意圖,又能感受到作者運用比喻帶來的美。人大多都是這樣,得到的不知道珍惜,得不到的都成為了眼中最好的,愛的時候是明月光,不愛便成了飯粒子;愛的時候是朱砂痣,不愛便成了蚊子血。作者用庸俗鄙陋的蚊子血、飯粒子刻畫出了男人對女人的心理,也體現出了一種悲劇美,說出了張愛玲自己的心里話和時代女性詮釋的愛情,通過自己的深刻領悟,告知讀者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2]
2.統一感官
張愛玲在比喻的時候,本體和喻體帶給讀者產生的感官不同,但是卻能夠同時發生作用,把抽象的思想具體化。在讀張愛玲的作品時會有非常清晰的感覺,正是因為張愛玲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在《張愛玲語錄》中,并沒有感覺的標準,因為張愛玲在作品中的比喻將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貫穿溝通了起來。比如“整個世界像一個蛀空了的牙齒,麻木木的,倒也不覺得什么,只是風來的時候,隱隱的有一些酸痛。”在其他的文學家里一定找不到像這樣的比喻,但是張愛玲這樣比喻了,感覺讀起來舒服又有趣。還有如“心里便像汽水加了檸檬汁,咕嘟咕嘟冒酸泡。”為了表達吃醋時的內心世界,通過加檸檬汁的汽水之后的反應,給人視覺在上的直觀感受,咕嘟咕嘟給人以聽覺上的直觀感受,把吃醋的情緒變成直觀的感受,更易理解且奇妙。
3.色彩底蘊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不僅色彩豐富,在色彩的背后更有深厚的底蘊。她擅長將色彩的描寫和意境結合在一起,用厚重的筆墨的色彩去突出意象,從而夠成功小說的底蘊。意象是一種融合了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比如《金鎖記》,其中描寫最精彩的是對月亮的刻畫,整篇小說中九次寫到月亮,每次都渲染了濃墨重彩去烘托悲涼的情緒,為故事的悲調做鋪墊。開頭就用“紅黃的濕暈”、“淚珠”等描寫月亮,鋪墊了凄涼的故事情節,再以老人記憶中的“大”“白”“圓”做對比,更襯托悲劇的深刻。小說結尾再次對應開篇“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通過首尾呼應,暗示雖然七巧的悲劇人生結束了,但還有很多像她一樣的悲劇人生在繼續著,蘊含著張愛玲對人在現實中的悲憫。
張愛玲是一個有個性的女性,她的個性不僅體現在她的為人處事上,也體現在她的學識上。她的小說沒有選擇古代題材也沒有選擇西方題材,而是選擇她所生活的年代的故事。她的作品受到了新文學和西方現代派的影響,再加以提煉整合,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這種風格尤其展現在她的比喻上。
1.早期的文學修養
張愛玲出生在顯赫的家世中,但處在社會動蕩的年代中,顯赫的家世也逐漸敗落。早期的張愛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私塾,隨母親學習琴棋書畫,張愛玲父母婚姻的不幸使年幼的張愛玲的成長環境不盡人意,她的第一篇小說便寫了家庭的悲劇。張愛玲喜愛畫畫,這也是她的比喻中帶有很多與色彩有關的詞語。張愛玲家族的沒落和感情路的坎坷,傷感伴隨著她的人生,因此她的意象大多帶著凄涼美。張愛玲文筆下的愛,像曇花一現,甚至虛無縹緲得如夢境一般。這些都因為她不相信愛情,她的悲觀滲透到了她的作品當中,她的比喻恰好表明了她獨特的思考。張愛玲幼年的時候看過了父母婚姻的不幸福,長大成人后又經歷了坎坷不幸的愛情,這樣的經歷使他對愛情失去了信心。[3]
2.女性主義的立場
近代歷史以來西方開始興起維護女性權力的運動,主張重視女性的價值意義,反對不平等,批判了男尊女卑。女性主義的發展逐步延伸到了文學上,女性主義文學的發展出現了女性主義修辭學,在關于詞匯的方面,男性和女性使用顏色有著不同的方式。女性描述的色彩更準確,喜歡使用更多復雜的色彩詞語,男性則相反選擇簡單的色彩。張愛玲在色彩的運用上,尤其鮮明復雜。在《自己的文章》中,“悲壯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更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顏色本來是視覺對象,張愛玲用色彩來渲染自己的情緒,以蒼涼為底色,突破了常規的對色彩的感受,這正是她利用顏色和風格的結合。她的語言散發出來的美感帶給讀者舒服的感覺,她的氣質美,是每一位讀者應該細細品味的,她傳奇的比喻特性更值得印刻在讀者心中。
[1]秦軍,王旭.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悲劇人生[J]. 黑河學刊. 2006,(01)
[2]張英. 淺析張愛玲讀者接受心理特點[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02) .
[3]劉紹明.到底是張愛玲[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