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福順
(湖南省炎陵縣職業技術學校 湖南炎陵 412500)
“做中學”在中職教學中的優勢分析
邱福順
(湖南省炎陵縣職業技術學校 湖南炎陵 412500)
多數中職學生是普高錄取后剩下來的“后進生”,他們有自己的職業理想,也想提高學習成績,無奈因為自己的耐性、毅力不夠,厭倦了灌輸式的課堂模式而很難在現今的學習模式中改變現狀,于是在學習上消極了。懷著美好的憧憬進入職校,發現職校的學習還是故伎重演,繼而遠離學習,產生厭學心理。這個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年青一代學習搞不好,于是他們消沉了,很難感覺到他們身上的一點點朝氣。現在國家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之大是空前的。按照有關要求有一半以上的初中畢業生要進入中職學習,中職教育的規模也是相當大的。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職業教育產生不了新的活力,將嚴重影響國家教育大計,導致人才結構嚴重失衡而阻礙經濟發展,并且關乎到年輕一代今后的生活幸福。所以改革中職教育中的教學模式刻不容緩,“做中學”模式在中職教學中優勢地位明顯。中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主動地開展創新“做中學”教學模式應用,大力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做中學’’的理念就在于“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學生親歷探索的過程,通過自己觀察、提問、假設、驗證等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科學知識,獲得科學探究能力。
“做中學”是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根據其經驗而提出來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杜威認為: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進行實踐,只有通過實踐讓學生實際操作,才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習慣的養成,通過實踐操作來獲取的知識,要比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更容易被學生所掌握進而內化。
對于“做中學”模式來說,是基于問題情境探索,通過引導學生去實踐從而達到知識的掌握的教學方式。“做中學”的過程就是,學生進行問題驅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通過思考后提出問題、自主研究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在提出問題的時候,可以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也可以是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提出來的。不管這些問題如何提出來,都要求這些問題首先要基于學生實際操作生活,還要基于未來在工作崗位中的應用需求。
中職學生對學習理論性的知識感到厭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坐在教室里學習讓他們感到很郁悶,不外乎下面這些原因:
1.他們不適應當前我們的教學模式,先學后做讓他沒有足夠的耐性聽課,于是在學的過程中他們開小差,越來越學不懂導致他們逐漸遠離了學習直至放棄。
學技術特別是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采用的是先學后做,老師通過教材或自己的理解去教學生如何做,然后學生再開始去做。這里主要會產生如下幾個問題:
(1)“單向灌輸式”使得課堂中學生主體性沒能體現出來,學生的參與度低。
(2)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缺乏感性認識,老師難以把握課堂節奏,學生不能主動思考。
(3)學了的知識不一定馬上用到,學以不用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驟然降低。
(4)專業性的知識在課堂中難以生動,太過枯燥不能引發學生較高的注意力。
好比學開車,如果拋開安全因素,教練先上一堂課教如何起步,老師講得再好,還是有人要開小差的。如果改成“做中學”的模式即對照學習資料上車先摸索一番,弄清駕駛室的結構、車輛起步的操作順序和操作要領然后開始嘗試操作,則少有人會倦怠。
2.學習目的不明確,比較浮躁,缺乏短期學習目標和即時的學習意愿。
中職學生目前面臨著這樣的狀態,就業離他們太遠,學校的考試形成不了學習壓力,所以他們比較盲目,沒有學習動力,特別缺乏即時的學習意愿。就像工廠的工人按計件發工資,多勞多得,當月的工資當月發往往能激發工人更高的勞動熱情,如果工資要一年后才結算則勞動意愿會降低。
3.沒有置身于一個真實的情境當中,學習完全是被動的,難以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在中職學習無非是理論和實踐,理論主要靠教師的講授來進行,實踐在實訓室中做模擬練習。學習理論的時候學生不知道學了知識能用在哪些地方,實訓的時候只覺得是單純的操作練習毫無其它意義。所以學習很被動的。
加之他們普遍的文化基礎較差,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進入職校后他們的學習未有太大起色。
從傳統教學模式向“做中學”模式的教學改革完全是顛覆式的,往往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很多限制,“做中學”模式的優點在于:
1.“做中學”模式能很好的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
老師只要把每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學習單元的學習組織成一個活動,理論到實踐貫穿整個活動的全過程。“做中學”模式一般的教學程序是課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布置活動任務(活動方式和分組)——理論準備(通過自學教材、上網學習和討論完成操作前工單)——實踐操作(邊做邊學,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依托小組團隊力量、教師輔導,教材和網絡解決問題)——任務總結(完成操作工單,重要知識點總結,活動過程總結)。
“做中學”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在接到一個學習任務后,有極大的意愿去完成這個任務,而為了完成任務他們就必須自己去學習。在這套教育模式中,教師是主要的“引導者”,就像一場戲,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而不再是觀眾。所以學生的參與度會明顯提升。
2.“做中學”如果能提供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這個情境中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將會有很大改善。
學習情境中真實的成份越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高。像炒股票,模擬盤不會太認真,實盤就不一樣了。學生在實訓室練習組裝一臺電腦和他幫朋友家選配、組裝電腦的學習熱情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其中的原因有二:
(1)真實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他所做的事會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說白了就是他會認為他做的這件事是有價值的。設想汽修專業的學生練習拆裝發動機,他反復地拆裝,第一遍還有少許新鮮感支持他去完成操作,多遍之后他會覺得索然無味,因為他理解到這個除了對自己學習有幫助以外沒有任何作用,所以練習了一兩遍之后老師再安排同樣的練習學生便要開始偷懶了。這時如果提供的是一種完全真實的情境,即學生是在汽修廠做實習,客戶的汽車發動機要大修了,學生跟著師傅一起去拆發動機,排除故障后裝上,學生會不覺然間完成了一次練習。并且整個過程不會覺得有多煩多累,碰到問題他們自己問師傅、找資料,直至解決問題,整個過程興致會非常高。相類似的操作他們反復做而不至于懈怠,因為學生理解到他們所做的事有價值。
(2)真實情境中學生所做的事會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反過來也會對學生產生最直接的評價,這種評價是學生的自我評價,評價能很快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促進和調整的作用,并且這種評價是有社會性的。
曾經有一堂語文課,語文老師的授課內容是信函的書寫。想來這對中職的學生來說不應該是新內容了,初中都學過。可現實是好多中職畢業生寫信的基本格式都是五花八門,更不用說其他的要求了。這堂課語文老師首先渲染了下氣氛(即導入部分):“在座的也許給親友、朋友寫過信,可曾未給自己的父母寫過只言片語……”,然后布置任務:“每位同學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信的內容可以回憶往事,可以抒發自己對父母的情感,也可以跟父母交流關于年青一代成長教育的話題。希望大家拿出最好水平,給大家的時間是一個星期,信寫好后寄給自己的父母。剛好下個月召開家長會,我們家長會有個重要議程就是‘寫給父母’讀信活動,大家要把寫給父母的信面對家長、老師還有同學生大聲讀出來,大家先別急著下筆,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醞釀醞釀,現在的時間上網學習下書信的格式及其它要求,也可以參考一下其優秀作品”。任務布置以后同學們面面相覷,但很快進入狀態,爭先恐后地進入電子閱覽室進行第一步的學習。 寫作的過程中同學們遇到好多問題,甚至有同學寫的過程中卡了殼,但還是堅持寫完了。整個過程就像同學們打趣的那樣“痛并快樂著!”。家長會的那天“寫給父母,大聲說出你的心聲”的主題活動開始前家長充滿了期待,稍加整理和布置的會場顯得格外溫馨,輕聲的背景音樂下同學們有的述說著自己家庭中的小故事,有的在感激父母養育之恩,有的則在談人生、談理想。動情處家長無不聲淚俱下。這里每一位同學寫的信都是一件優秀的作品,而讀信則是一次精彩的表演。
這次課的成功就得益于寫信是真寫信而不是一次作文,把寫信置于了一個完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在完成這份作業的同時可以用文字跟父母交流,父母會看到自己的親筆信,除了可以讓父母弄清自己的思想動態外,還會直接對自己的寫作水平及人生態度產生評價作用。所以整個學習活動學生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這里要求把信寄給父母提供的是一種真實的學習情境,而讀信的活動是真實情境的一種加強。
3.“做中學”是發現式的學習。
這種發現式學習非常重視人的主動性,強調把人當作主動參加知識獲得過程的人。人的認識過程是對進入感官的事物主動地進行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得以向環境學習,適應環境,以致改造環境。
“做中學”模式在理論準備階段完成的是一些學習過程中最基本的知識點、操作實訓中大體的操作框架和安全注意事項。最主要的是在做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也就是說問題來自于現實生活和學生實踐,一但有了問題學生會根據自己既有經驗去主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所以不會像先學后做那樣在學的過程中學生把握不了重點,從而盲目。
4.“做中學”是任務驅動的
整個學習活動都是帶著某個目的去進行的,是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的。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最必要的就是解決當前的問題,帶著遇到的問題去學習,學習具有靶向性。
5.“做中學”是現學現用的。
“做中學”學習目的明確、直接,學的目的就是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學了馬上就用到。可以反復地通過做來對已經學習的內容進行強化而形成學生的技能。
“做中學”模式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當學生操作成功的時候,會大大的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克服學習眼高手低的缺點。當學生在操作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先自己嘗試去解決問題,這樣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良好的自學能力。
多年以來中職學校緊跟職業教育形式的發展,在教育理念、課程改革、課堂與實踐教學改革、實訓條件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教師認為生源質量較差、學生缺乏自信和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必要的文化基礎,怎么教也難以達到目標。部分教師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生觀,把教學差的主要原因全推到學生一邊,沒有意識到學生不愿學或學不會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有關,沒有在教學行為方面下功夫;教學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部分課程包括專業課程,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類同,沒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自身特點,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連續性、全面性,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較為嚴重。
為改變這種現狀,堅持“做中學”的教學理念,需要實現以下八個轉變:
1.教學管理上:實現學校教務統一管理到專業組、班級組的分散管理轉變;
由專業組制定專業培養目標,班級組依據學生實際和市場要求,參考專業培養目標制定自己的班級專業目標,課程設置、征訂教材、課時安排都由班級組具體負責實施。這樣在操作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2.教學空間上:從突出以教室為中心到開放環境,開展以實踐教學為重心的轉變。
不要把學生限制在教室里,學校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機房、實訓室、校辦工廠和校企合作企業應該成為學習的主陣地。可以以學校的實訓室為基礎轉換為校辦企業對外開放,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創業開辦教師工作室,面向社會營業,讓學生置于真實情境中學習。
3.教學時間上:從課時分割到整體的模塊化時間轉變。
要讓“做中學”模式更好地發揮和便于操作,要打破傳統的以課堂45分鐘為單位的限制,比如說可以某一周完成某個項目或任務,進行某一個模塊的學習。
4.教學組織上:由學習小組到任務小組、項目組的轉變。
5.教學實施上:由學科體系,靜態書本知識到行動體系,工作過程,動態性實踐技術知識轉變。
6.教學評價上:由程序化到靈活,彈性轉變;由學科標準到技術標準、質量標準、崗位標準轉變;由課程評價到工作過程評價轉變。
7.師生角色上:由學生到徒弟,員工,由消費者到經濟效益創造者,由教師到師傅的轉變。
8.師生關系上:由師長到朋友、兄長、合作伙伴的轉變。
通過以上八個轉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教師傳統教學的束縛,向“做中學”模式遞進。
如何實現將“學”變成“做”,首先,教師們應當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其次,學生的學習是主動而非被動的,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從而想解決問題,教師應當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實踐操作;第三,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注重學生之間的交互合作與經驗共享,教師要將整個教學工作的重心放在讓學生實踐能力發展上;第四,善于總結,要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相關的理論進行歸納和總結。
“做中學”模式應用的成敗的關鍵不僅讓學生學到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會使用學到的知識。“做中學”要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操作去對知識進行掌握和理解。教師應當將該理念應用到教學的全部過程之中。
在中職教學中,通過運用“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從而構建出一種嶄新的中職教學模式。讓實踐操作,為學生自己知識體系構建提供實踐機會,從而促進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這樣才能夠提高學校在社會中的認知度,促進學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