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光明
(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南嶺中學 江西萍鄉 337000)
讓學生在關愛中健康成長
賀光明
(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南嶺中學 江西萍鄉 337000)
熱愛學生是教師所特有的一種職業情感,是良好的師生關系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應具備的道德品質。教師要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用無私的愛感化、關愛差生;在寬嚴之中,顯露真愛;在心靈溝通中,予以尊重,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教師 學生 愛 寬嚴 健康成長 全面發展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如果教師心中有著每一個學生,那么,必然會要求自己去注意、去了解、去研究班上的每個孩子的特點;根據他們的特點去精心培養,讓每個孩子都能有表現自己,施展才能,得到鼓勵的機會。我愛學生,盡我所能引導他們,讓他們在關愛中健康成長。
1.用良好的形象感染學生。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如:學生年級高了不再對老師言聽計從、做事攀比等等。在開學初的一次勞動中,我以組為單位進行了分工,可是時間不長就出現的問題:互相告狀不干活、比著誰干得少,班干部更是聚在一起說話。這時,我什么也沒說,從同學手中拿過鋤頭就在最熱的地方鋤起了草。開始沒有學生注意,可是時間不長,女同學就都過來和我一起干了起來。我對她們說:“老師幫你們干,你們歇一會去吧。”“老師我們不累。”孩子們都不好意思的低頭干起了活,男同學看見這個場面,也都過來一起干了。有些時候、對學生大發脾氣,有力度的批語帶來的會是負面效應,而老師的言行卻是最好的教育。
2.用愛心感召學生。
班主任的工作是瑣碎的,我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倡導同學們從小事做起。我們班的朱志良是班里最讓人頭疼的學生,他我行我素,在我看來他是“無藥可救”了。可是一件小事卻讓他發生了轉變,期末復習時,我經常考學生一些詞語、課文,當學生把考詞的本收上來放在講桌上時,本子掉在了地上,他下位把本撿了起來放在了講桌上,我對他說了聲“謝謝”,他愣了一下,就回去了。就是這兩個字改變了他。課下,學生碰掉了他的書,他說沒關系;做值日時,撒了一身的水,他說沒事。我被他感動了,課上我表揚了他,他卻顯得那么不自然,是啊,聽慣了老師的批評,卻感受不到老師的關愛,那一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這件事后,無論什么事,什么樣的學生,我都在用愛去感化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愛的溫暖,我相信,用愛的春風去吹拂,無論怎樣的荊棘,都會吹出濃濃的綠意。
班級活動是班集體建設的命脈,其根本目的是更有效地教育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游戲、玩耍、是學生所向往的。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天真,可塑性強,開展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征的活動,花的力氣不多卻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興趣愛好、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何樂而不為呢?我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獻給老人一片情”的主題活動,“黑板報設計比賽”、“我與安全同行”、“講故事比賽”“寫字比賽”、“讀書比賽”等一系列活動。活動都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他們都為搞好一次活動而一齊忙碌。尤其是在學校舉辦的讀書月的活動中,我們班的李惠敏和賀小梅兩位同學代表班集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張小梅并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在背誦的過程中一次次找我練習,只要我提出不對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她總會認真地對待。正因如此,她們兩個人的演講分別獲得了一、二等獎并受到了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在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中,我們的節目都很出色。作為班主任不能因為孩子某方面的不足而磨滅了孩子的一切,班隊活動就像是催化劑,讓學生活潑向上,讓他們充滿活力與朝氣,擺脫學習沉重的束縛,讓他們享受快樂,享受藍天陽光。
孩子是班級的一份子,他們的心靈就像一塊塊綠洲,需要陽光雨露,需要關懷與溫暖,這樣才能健康成長。在班干部的任用上,我打破原有慣例,采用“一周競選班委”制,讓每一個學生都來當一次班委,來體驗當班干部的快樂和喜悅,更讓學生體會到當班干部難,當好班干部更難,是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汗水的。我們班的賀佳佳同學在日記中寫道:“以前我很懶,在家從來不勞動,老師布置的一切工作我都沒有積極性。自從當上勞動委員后,覺得自己應該為班集體出力。我安排同學們做好值日,還要一天三次檢查衛生。經過一周的努力,終于拿到了衛生流動紅旗。老師和同學都說我是稱職的勞動委員。這時我才覺得以前是多么慚愧呀!從今往后,不管有什么事情,我也要首先為班級出力。” 我還采用了獎勵辦法,設置了“文明小組獎”和“活動進步獎”,每月評一次。為全班同學,尤其是后進生創造了成功的機會,我班的金小明是一名運動員,但學習成績很差,在備戰校運動會期間,我不僅將他值日的工作分配給其他同學完成,更鼓勵全體同學在他訓練其間為他提供一切方便,還在班會上引導同學們為他打氣,讓他更有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備戰中。正因如此,同學都自豪地說:“我是班級小主人,我要為班級爭光!”
“正面教育”是指在教育程序上用積極的、正面的事實和道理及優良的行為和榜樣來教育學生,使其知道什么是對或錯,為什么對或錯。通過教育使學生能心悅誠服,從而能自覺克服不足,以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學生嚴格要求,但不諷刺、挖苦,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高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思想和身體不斷成熟、知識不斷增長的時期,平時對于積極的、消極的東西都比較感興趣,也容易接受,所以學生犯錯后,作為班主任能對其進行耐心細致的正面說服教育,會取得比較明顯效果。開學初期,學生向我反映我們班的王兵同學在校外抽煙,我知道后,找他單獨談了一次話。當他被我留下來時已經知道因為什么了,所以,已經準備好聽老師的批評。恰恰相反,我沒有批評他,而是找來了關于吸煙有害健康的報紙讓他讀,還沒讀完他就主動對我說:“老師,我錯了。”愛學生就要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但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去教育;對學生正面教育,但又不遷就學生,我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成功教育學生的基本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