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慶
(四川省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 四川簡陽 641400)
提升農村初中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能力的對策研究
張曉慶
(四川省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 四川簡陽 641400)
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是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關鍵,本文從農村初中教師自主發展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將影響教師自主發展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個人因素、實踐因素、情境因素、制度因素、課程因素,并從以上方面對所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希望對我國農村初中教師的發展有進一步的了解。
農村初中教師 專業自主發展 教師專業素質
1.改變農村教師觀念,促進教師職業認同
首先,教師要對自我知識與能力轉化過程的認同。在教師的知識還沒有通過實踐轉化為能力之前,在教師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系統還沒有形成以前,在知識與能力的新老交替的格局還沒有完成之前,必然會出現—個新舊過渡的時期。新的教育理念、知識、能力與教師原有的教育理念、知識、能力構成了矛盾,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自己原有的知識、技能與能力結構發生聯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系統。其次,對教育客觀環境的認同。農村初中教師面對的是農村,在我國,大多數農村與城市環境差距很大,單調的人文環境,惡劣的自然環境,教育觀念落后,信息封閉,這就需要農村教師在思想上了解客觀環境,從現有的環境中發掘可利用的條件,取長補短。從而在職業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職業認同感。再次,對自我職業發展的認識,需要教師的自我反思。這個動力就是要有一個長遠而明晰的人生目標。如何才能實現這個人生目標?那就需要養成持之以恒的習慣。從某個角度來講,習慣決定命運,習慣決定人生,習慣決定成敗。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1]
2.增強自主發展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
教師專業的發展,最終取決于農村教師自身。首先,心理學認為,意識表現為認識、情感、意志三個方面。意識特征包括自覺性、目的性、能動性。教師增強自主發展意識,有利于對農村教師自主發展主觀方面了解,分析教師自身因素對自主發展的不同影響,有的放矢,對有利主觀因素順勢誘導,繼續堅持發揚;對不利的主觀因素則做好修正補救措施。其次,教師自主發展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過程,將發展計劃付諸于實踐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新問題和新的現象,根據相關資料了解,一般新入職教師在教師專業素質方面差異并不大,相同的教學條件下,都會經歷較為相似的職業發展階段,在新教師適應向發展階段轉化的過程中,都會遇到職業發展的“瓶頸”階段,這個階段既是發展的暫時停滯,又是發展新階段的預示期。就需要教師依靠堅韌的意志力克服發展上的困難,對經驗教訓進行反思,從而走向職業發展的新階段。[2]
1.完善學校評價管理體制
教師的全面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育習慣,由原來過分關注教師課堂教學技能到注重教師學歷結構、專業能力、職業道德修養等綜合全面素質發展,這些都需要農村學校領導的支持和指導。現代教師觀認為,教師要從“經驗型”教師轉化為“研究型”教師,第一,變“執行者”為“建構者”。第二,變“傳授者”為“促進者”。 第三,變“教書匠,”為“研究者”?!敖處煶蔀檠芯空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農村初中校領導要支持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為農村教師進行科研調查、發表學術論文創造條件,鼓勵教師自我發展。不再以升學率、成績排名作為教師評價的主要標準,代之以發展性評價,以教師為本,為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3]
2.營造適于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文化組織氛圍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切實保障在農村教育人力及物力資源方面的投入:一方面,督促縣級政府劃撥專門用于農村教師教育的專項經費,制定教師定期培訓制度,有計劃對農村教師實行在職培訓和定期職業培訓。另一方面,同時監督相關學校切實貫徹落實《教師法》等對教師職后培訓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相關的監督制度,使農村教師有充足的業余學習時間,使教師“教有余而學”。 再次,農村初中校領導對教師抱有積極期待的信念。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羅森塔爾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作為學校領導,不僅僅要知道這個教育學上的經典實驗,而且要在教學實踐中“藝術”地運用。使教師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和奮發向上。[4]
1.政府師資培訓保障給予政策制度上的保障與支持
首先,在人才資源方面形成一種平衡狀態,打破城鄉教師優劣定勢思維,增強農村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有利推動農村教師專業自主發展自主,有益于穩定教師隊伍;其次,避免了因為教育資源失衡而導致的擇校問題,避免了各種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使農村學生同樣接受優秀教育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縮小農村與城市學生差距;教師自主發展的途徑主要包括自學反思與職后教育兩方面,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使教師接觸更廣闊的的教育生活,再次,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把農村教師培養作為政府的責任,重視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應該開發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在職教師教育課程。在職教師教育課程應反映相關領域研究的新進展,引導在職學習者主動探究問題,反思實踐。還要充分重視教師運用社會資源實施教育的能力。一位好的教師除了要面對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善于處理和家長、社區的關系,善于利用社會資源來影響教育學生,善于處理各種社會問題。[5]
2.政府教育行政管理保障
國家實施“特崗”計劃、“支教”等措施招聘了一批大學畢業的年輕教師,把他們輸送到農村學校。這批年輕教師大多是專業素質扎實,表現優異的大學生,做好年輕教師的培養工作是農村教育能否決勝未來的關鍵。同時,政府要繼續落實“農村特設崗位計劃”、“三支一扶”等政策,完善新農村教師的崗前培訓計劃,做好農村教育預備人才資源保障工作。二是開展大規模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國家級培訓力度,高度重視深化課程改革對教師編制和教師結構的新要求。支持農村教師開展科研活動,依托現有的鄉土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深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推動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6]
[1]陳芬萍.教師自我專業發展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6).
[2]鄭金洲著.教師如何做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新課程實施過程培訓問題課題組編寫.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56—58
[4]原青林.試析美國教師專業發展的社會背景[J].外國教育研究,2003,(8).
[5]周葉平, 鄺偉樂.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J].教育探索,2002(6).
[6]新課程實施過程培訓問題課題組編寫.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