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顥天
多屏化信息時代如何構建紙媒的良性生態體系
□陳顥天
在多屏化的信息時代,新媒體在傳播渠道、傳播方式、閱讀方式等方面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對傳統紙媒構成了幾乎顛覆式的生存威脅,紙媒廣告及發行嚴重下滑引起傳統媒體的集體性恐慌。如何另辟蹊徑在多元化發展上創造價值,釋放紙媒多年來積淀的品牌魅力,構建一個良性的紙媒生態體系,是紙媒集團領導和從業者亟須思考的問題。
多屏化信息;媒體價值;良性生態體系
上班看電腦屏幕,在外看手機屏幕,回家看電視屏幕,每天面對電腦、手機、電視這三個屏幕已經成了都市人日常生活的具體寫照。
近幾年來,國外一些知名紙媒倒閉,國內不少都市報大批裁員,紙質媒體廣告發行出現斷崖式下降。紙媒已進入寒冬是不爭的事實,但離冰川期還有多遠?僅靠“添衣加柴”還能否生存下去?對于過慣了“好日子”的紙質媒體來說,如何應對多屏化信息時代的媒體生態,不僅涉及長遠發展,更關系到眼前生存。
(一)報紙信息進入免費獲取時代
全球報紙進入不可逆轉的衰退期是不爭的事實。自從報紙等主流媒體官方微博開放以來,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聞信息免費獲取的時代。每天,《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以及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等境內外主流媒體,通過140字的微博平臺,適時發布并不斷更新其資訊內容。2013年4月26日,河南省第一份免費報紙《鄭州晚報·社區報》強勢出街,這在中原報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自此,由付費購買報紙獲取信息的歷史已經改寫,免費獲得報紙信息的時代已經來臨。目前,在鄭州報業市場上,已經出現《地鐵報》《今日加油》等幾份免費贈送的報紙,悄然改變著紙媒的售賣方式。
(二)多屏化信息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過去,“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是辦公室白領的一種生活和工作狀態。而現在,人們每天通過電腦屏、手機屏、電視屏來獲取信息、完成工作,成為理所應當的事情。多屏生活已經成為都市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多屏化信息時代成為當下最能概括社會發展的定義。消費者早已不再受家庭、辦公室、傳統媒體及零售環境的限制,現在利用手機,只要動動手指即可隨時隨地滿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可以用手機接收新聞、聽廣播、看電視、閱讀書籍、聽音樂、接收廣告、下單購物等,并且可以通過搜索、識別、定位等獲取我們需要的任何信息、商品或服務。
(三)智能手機將“一屏獨大”
被譽為“互聯網女皇”的瑪麗·米克爾公布的2014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人數增長20%。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國2014年售出的智能手機占到全球的1/3,達4.2億部。小米手機的CEO雷軍預言:未來,智能手機將會變成世界中心。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變成了電腦。未來,智能手機將變成電視的遙控器,而電視則會變成智能手機的顯示屏。
與報紙廣告急速下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互聯網廣告的高速增長。2014年度,Facebook的營業收入為124.66億美元,同比增長58%,營收額接近報業廣告總收入的3/4。谷歌的營收額為590.6億美元,同比增長16.83%,絕對額是報業總收入的3倍多。我國2014年的互聯網廣告收入達到1540億元,同比增長40%,是報業廣告收入的3倍多,甚至超過電視和報紙的廣告收入之和。我國的移動網民高達5.57億,已經超過PC端網民,在巨大的用戶推動下,中國移動廣告市場規模達275.6億元,同比增長137.38%。
(一)持續轉型升級
聚焦業界,轉型升級成為行業一致的共識,也被認為是紙媒求生的唯一出路。但是,正如杭州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趙晴所言:“具體到每一家報業集團,由于各自所處的地域不同、環境不同、基礎不同、情況不同,轉型升級的思路、舉措、方向、目標、戰略也不會相同。”
目前,很多報業集團都提出向傳媒集團、文化集團跨越轉型的發展目標,那么,傳媒集團、文化集團的特征是什么?應該是以文化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信息、服務輸出為主的營利性企業組織。因此,轉型升級的方向應該是向文化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重要環節方面的轉型升級,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探索是以做大、做強、做深、做精主業經營為突破口,構建以報紙為主,雜志、網站、出版社、電臺、電視臺協同發展的多媒體產品結構,向多媒體融合的傳媒集團發展,形成以采編、出版、發行、廣告、印刷為依托,跨媒體、跨行業發展的經營格局。新媒體帶給報業的不僅僅是沖擊,還是對紙質媒體主業產品的衍生提供的機會。報紙要做的不僅僅是將紙媒的內容簡單搬到新興載體上,而在于運用新媒體技術,如手機報、寬帶報紙、數字雜志等作為傳統媒體內容載體,實現傳統報業內容的分眾化傳播,延伸經營范疇,真正將主業產品做“深”。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則以建立全媒體的生產能力、形成全介質的傳播能力和提高全方位的經營能力,向全媒體集團轉型。第一步是每一家報紙都有自己的相關網站,實現報網互動;第二步是整合網絡平臺;第三步是用公司制辦法來運作新媒體;第四步是媒體融合,就是將新聞信息發到統一的編輯平臺,加工以后,選擇適合的、不同的平臺發布和傳播。
(二)堅持內容為王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無論傳播媒體的平臺與介質如何變化,媒體的生存法則還是內容為王,所以,為受眾提供好的內容是媒體不變的責任。因此,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朱夏炎在幾年前就提出“死的是紙、活的是報”,我們要做“活”的報,勿做“死”的紙。唯有做好內容,才能延緩衰退。有媒體預言:未來,一個媒體的編輯可能比記者更值錢,因為編輯是新聞產品的最后把關者、質檢員,是新聞的產品經理。《赫芬頓郵報》模式比較好地發揮了自媒體“全民記者”的優勢,極大地豐富了媒體的新聞稿件來源,降低了媒體運營成本。另外,《赫芬頓郵報》的模式又充分發揮了傳統媒體人對新聞的感覺,通過傳統媒體的品質控制、二次編輯能力,保證了新聞品質的穩定性,用新媒體的方式制造有品牌的新聞。在虎嗅網崛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新聞人出身的李岷對新聞具有很強的敏感性,是虎嗅網崛起的重要因素,她對新聞的二次加工和篩選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勢下,優秀的傳統媒體人仍然會很值錢。《21世紀經濟報道》的創始人之一劉洲偉說:“報紙可能會死掉,但是我們還活著,因為沒有人比我們更懂新聞。”
(三)精細服務客戶,深耕留住用戶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何偉說:報紙要生存,依靠的不是報紙,而是客戶。傳統媒體的掘墓人不是新媒體,而是手中客戶的流失。因此,延緩報紙衰退的另一法寶就是維護好現有的客戶少流失、不流失。浙報集團提出的“未來,集團發展將始終圍繞‘用戶’和‘服務’來進行,努力做優質文化服務的供應商”,應該時刻警醒著我們。
互聯網時代,環境變了,規則變了。以前你把東西推銷出去,客戶購買了就達到目的了。而現在,你把東西賣出去或者送出去,用戶才剛剛開始跟你打交道。在筆者看來,用戶的定義就是那些你能長期提供一種服務,能長期讓他感知你的存在,能長期和你保持一種聯系的人。你只有在互聯網上積累了足夠的用戶,才有能力把其中一些轉成你的客戶。
目前,很多報業集團所屬網絡線上線下的用戶累計有數千萬之多,用什么樣的服務產品、服務手段、服務方式維系住這些用戶,是需要紙媒從業者深思的。比如,用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留住現有用戶是一種選擇,還有花錢買用戶,買那些擁有龐大用戶數據的資源性平臺也是一種選擇,就像我們國家現有耕地劃定的“紅線”一樣,要想辦法使紙媒用戶總量不減少、不流失。因為,擁有了用戶,就等于擁有了市場;留住了用戶,我們就是新媒體。
(四)構建全媒體融合傳播體系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傳播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客觀地說,從傳統報業集團向現代傳媒集團的轉型中,傳媒產業的體系尚不健全,結構不盡理想,特別是新媒體的發展還不盡如人意。因此,傳統媒體應對變革的有效措施就是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二維碼、APP等平臺建設,實現兩個輿論場并重、多渠道傳播并舉的媒體傳播新格局。
發展,是為了適應變化,新媒體已經成為經濟驅動力,傳統媒體應主動迎合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借助與新媒體的完美聯姻豐富產品內容,提升品牌影響力,贏得市場認可,從而在激烈的傳媒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之勢。未來的傳統媒體必須走向跨媒體、走向全媒體。正如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所言:“權力正在發生轉移,從擁有和管理媒體的人向正在變得日益挑剔的讀者和觀眾那里轉移。這些讀者和觀眾年輕而富有朝氣,對新技術極其敏感,不愿意被領導,并且知道在這個媒體充滿競爭的世界里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用任何他們喜歡的方式獲得任何他們想要得到的資訊。”
傳統媒體之于新媒體,并不是指內容或理念上的傳統,而是媒介上的區別。今天,無論是門戶網站還是專業的新聞網站,無論是微博上的媒體賬號還是意見名流,最核心的內容無外乎兩大部分:用醒目的標題轉載傳統媒體發布的內容,和用更醒目的標題質疑傳統媒體發布的內容。因此,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人民日報》在這方面的探索較為成功。“中央廚房”是一種全新的內容生產流程和機制,下設統籌推廣、內容訂制、可視化三個團隊。說得再形象一點,“中央廚房”身兼四職:程序員、服務員、推銷員和聯絡員。而這“四員大將”是如何各司其職的呢?
程序員,利用HTML5技術,實現內容可視化生產。這也是《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一大特色:不僅僅是技術平臺,還自己生產內容。
服務員,是“中央廚房”核心的內容生產功能,目標是記者一次采集,編輯多次生成,渠道多元傳播。
推銷員,顧名思義,身兼推廣重任,不僅要將新聞產品推廣給“人民系”各媒體,同時也推廣給全國百余家合作媒體。
聯絡員,是指《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用的是其下屬的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己開發的報題軟件,媒體人在這一平臺上進行聯絡,記者報選題,編輯提策劃,供需雙方無縫對接,避免重復勞動和做無用功。
(五)構建媒體集團的生態產業鏈
近年來,很多報業集團實施多元化戰略發展,由過去單點支撐的盈利模式變成了多點支撐,即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的多元化戰略。與單一化經營相比,多元化經營能充分利用內部資源優勢,有效分散并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快速擴大規模。但是,未來結合報業集團向傳媒集團、文化集團的戰略轉型,報業集團在產業化布局上應該相對聚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構建生態傳媒產業鏈。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在這方面進行了較為成功的探索。2014年,在國內不少報業集團出現虧損的情況下,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實現收入20多億元,實現利潤3億多元,多元產業收入10.8億元,占總收入的53.5%,初步形成報業和多元產業“兩個支撐”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未來媒體形態將朝著開放的、互動的、體驗的方向演進。在這種趨勢下,報業集團應適應文化傳媒產業化發展的需求,重構文化傳媒的生態產業鏈,通過整合文化資源的上下游,借助互聯網、電商的方式形成營銷、市場和渠道的全閉環,提高產業鏈各環節的增值能力,創新產品形態,加強衍生產品開發,構建多元化盈利模式,并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利潤驅動點。
(六)加快紙媒上市步伐
近幾年來,國內多家報業集團完成上市,希望借助資本市場,為傳統報業帶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已有49家出版傳媒類上市企業,其中報業集團上市的有9家,另有多家報業集團積極部署,籌備上市。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新一輪文化傳媒類企業進軍資本市場謀求上市的高潮即將到來。
國際傳媒業做大做強的規律告訴我們:實現規模發展、戰略轉型、報業體制改革和機制再造,都需要資本力量的推動。可以說,報業集團上市,首先是體制創新的需要,通過上市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上市形成倒逼機制,深化內部體制機制改革。融資并不是報業集團上市的主要目的,報業集團上市,是為可持續發展、為做大做強搭建一個更大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募集資金、并購重組、加快發展,也就是說,是為發展而上市。
上市是報業集團適應現代傳媒發展規律、推動紙媒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通過上市——無論是直接上市,還是借殼上市,或者是分拆上市——報業集團能夠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迅速整合優化資源,擴大媒體資金流,在多個產業鏈上進行投資和產業擴張,尤其是跨媒體跨產業擴張,從而產生裂變效應。如果不迅速上市,報業集團就很難在當今中國傳媒類資本市場的博弈中占有一席之地。
當然,上市也是一把雙刃劍,上市后更大的是資本的壓力,必須投資,從而回報股東,而報業這種體制內的企業,不可能像風投一樣對投資精準把握,很多時候是為了投資而投資,機制決定了它不是大把地把錢花出去就能夠實現其最大的收益,有些錢投下去之后可能會打水漂,這也是很多上市企業比較頭疼的方面。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韓國際教育學院)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