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宜興市電教館 江蘇宜興 214200)
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整合模式中的應用
趙 明
(宜興市電教館 江蘇宜興 214200)
基于當前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的整合現狀,小學科學課是從自然課轉改過來的一門學科。科學課程目標是:使學生形成以科學觀念為核心的科學素養;形成自我學習的習慣、欲望和能力。科學課要求將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上,主張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課程整合”又稱課程綜合化、課程一體化、課程統整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表述有多種,但它們都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是圍繞著目標、內涵和方法來解釋。
小學科學課程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實踐
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生產和實踐,提升國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凸顯出更為重要和迫切的現實意義。兒童期是培養年輕一代科學素養的黃金時期,小學科學課則是培養兒童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基于新時代課改的要求以及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的特殊優越性,將信息技術參與到學科課程中來已成為一種課程改革的趨勢。目前,許多學科課程都在積極進行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實踐。作為一門新課程,科學課既有與其它課程的一致性,又有自己的特色。從自然課到科學課,其目標、內容、教學理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科學課重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以科學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由于科學課剛從自然課轉改過來,因此,其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以資源豐富、交互性強、刺激具有多樣性等特征為科學課的實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二者結合能更好地實現科學課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屬于教育教學范疇之中的行為,教育教學的本質就是信息技術整合的本質,教育教學的目的就是信息技術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術整合追求的目的應該是教育教學方面的目的,信息技術應該在促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確實有利于實現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為課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手段,拓寬了課程設計的范圍。信息技術強大的功能,使得教學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學。這似乎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在實踐中卻是一個長期困擾教師們的瓶頸。信息技術到底能夠幫助教師干什么?教師自己應該負有什么教學責任?到底如何整合?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關于作為教學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觀點是學科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備課,可提高備課質量和節約備課的時間。其次學科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授課,延長了師生交流的時間,也更有利于學生與教師的深層次的交流與溝通。而且,通過計算機聯網,可以大大減少教師的重復勞動,教師可以從大量的備課和講課的任務中解放出來,能把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科研活動中,使教學活動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從而提高了教學活動的效率。任何一種媒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一種替代關系。
我們使用信息技術應該把重點放在解決那些傳統教學不便解決或無力解決的教學和學習問題上,應該利用信息技術解決那些信息社會給我們提出的新問題,信息技術具有支持現代學習和教學的使命,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才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途徑。所謂信息素養是指能夠清楚地意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確定、評價、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種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應用的實踐力。按照課題和目的應用適當的信息手段,主要包括積極獨立地收集、判斷、表現、處理和創造必要的信息,按照對方的具體情況發送和傳遞信息的能力。對信息科學的理解。包括對信息手段特性的理解,對為了評價和改善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在信息收集、處理和利用的所有階段,批評性地處理信息,在接受信息之前,認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和準確性。這些素養的形成不僅僅是通過計算機技術訓練的,而且應該是通過加強科學分析思維能力的訓練來培養。參與信息社會的態度,對社會生活中的信息與信息技術的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對信息的責任,積極地創造性地參與信息社會的態度。要求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與他人共事的精神。由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使得傳統的認知工具得到了充實,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結語:
作為課程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獲取和占有信息是處理和應用信息的前提,將信息技術作為信息獲取工具,是學生發現和獲取信息的一種良好途徑。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的工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以根據一定的課程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和網絡開發工具將課程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探究和發現。作為協作學習和交流的通訊工具。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人數、教學內容和課時等因素的限制,協作學習常常無法順利進行,而信息技術為有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
[1]鐘志賢.知識建構、學習共同體與互動概念的理解[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
[2]鐘志賢.論學習環境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5(07)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05(05)
[4]雷玉霞,睦躍飛,曹寶香.基于知識本體的屬性分析以及概念聯通[J].計算機科學.2004(03)
[5]徐振寧,張維明,陳文偉.基于Ontology的智能信息檢索[J].計算機科學.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