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法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對我國的啟示——從政府和合作社的角度
◎劉婷
法國農業合作社十分發達。在介紹法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概況的基礎上,分析法國農業合作社的主要類型及特點。然后分析法國政府在農業合作社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合作社自身的創新和改組。最后,從政府和合作社自身兩個角度提出法國農業合作社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法國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國家,由于土地過于細碎使得法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步履艱難。二戰后,法國農業的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農業強國,這與法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法國通過對小農經濟的改造并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它的成功經驗對于有著同樣小農經濟背景的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法國是世界主要的農業大國,其農業生產率很高,目前已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加工出口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法國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其在二戰結束初期農產品供給匱乏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與法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及不斷進行生產和經營組織的創新密切相關。
法國的合作社興起于19世紀。二戰后,法國農業在家庭農場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然而家庭農場在發展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農業合作組織可以將個體家庭聯合起來,通過規模經營和集體的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法國的農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立農業合作組織,將家庭農場聯合起來也是科技革命對農業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
20世紀80年代以后,法國合作社進行兼并活動,數量減少,但規模逐步擴大,綜合性也不斷加強,經營內容擴展到加工、貯藏和銷售領域。目前,法國各類農業合作社約有3500個,總營業額約670億歐元。全國90%的農業經營戶都至少加入了一個合作社。全國60%的農產品直接銷售給農業合作社。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法國合作社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成為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等各項服務的綜合性互助組織。
法國合作社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自成體系,合作社類型全面,涉及到農業生產的前、中、后各個階段。法國農業合作社也有自己特有的運行機制,保證了合作社能夠健康、有序、長久地發展。
法國農業合作社的類型。按組建模式不同,法國農業合作社可分為基層農業合作社和合作社聯盟。基層農業合作社是由農業生產經營者直接參與組建的,又可分為農業信用合作社,農產品生產、流通、服務合作社等。合作社聯盟是由多個基層農業合作社參與組建的合作社聯合組織,其目的是解決單個基層農業合作社無法解決的加工、貯藏、運輸和銷售等問題。按服務功能不同,法國農業合作社可分為農產品生產、服務、購銷合作社,農業信用合作社,農業保險合作社。
法國農業合作社的運行機制。法國合作社的運行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合作社的股份。社員以與合作社的預期交易量交納股金,而不以土地作為股份入股。股金不參與分紅。
社員的入社與退社。自愿加入是合作社組建的基本原則之一。社員入社只需提出申請,理事會批準之后便可入社。但是退社有一定的限制。
社員的清退。如果社員不遵守合作社的規章制度,如不按合作社規定種植或者不將初級產品銷售給合作社,則可能出現被合作社清退的情形,這就意味著社員將失去合作社提供的所有服務和保障。
合作社的內部機構。社員大會由全體社員組成,是合作社的權利機構。合作社實行一人一票制,理事會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并對社員大會負責。理事會聘請總經理和工作人員負責合作社的日常運作。
財務制度和盈余分配。法國合作社有自己獨立的財務制度。盈余分配一般分成兩塊:一部分按照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額的多少進行返還,另一部分留存在合作社內部作為以后的發展基金。
法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與法國政府的扶持、引導是密不可分的。法國政府通過立法、發放補助、提供優惠貸款、稅收支持、監督等途徑為合作社的健康發展排除了障礙,引導其走規范化、制度化的發展道路。
制定符合農業合作社發展的法律法規。法國政府總會適時頒布符合農業合作社發展需求的法律。1947年頒布了《合作社總章程》,1960年出臺了《農業指導法》,1962年出臺了《農業共同經營組合法》,1967年出臺了《合作社調整法》并修改了合作社章程,1972年出臺的法律賦于農業合作社一種特殊的法律地位:合作社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企業,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和完全民事權利;合作社的資本和社員可以隨時變動;合作社的主要交易對象是社員,與非社員的交易額不得超過營業額的20%。這些法律共同促進了農業合作社的規范與健康發展。
對農業合作社的補貼和優惠貸款。法國政府在農業合作社創辦之初以及進行生產投資之時都會給予一定的補貼。以共同使用農業機械合作社“居馬”(CUMA)為例。居馬在成立時,政府會給予一定的啟動經費,金額根據其會員數量多少而定,通常在2.4~4萬法郎之間。對于居馬購買的機械設備,政府根據類型的不同提供機械購買費用15%~25%的補貼。此外,政府還為居馬提供優惠貸款。以1996年為例,法國居馬的總投資額為15億法郎,它的投資來源有三個渠道:7%是政府補貼,28%是自有資金,剩余的65%都是優惠貸款。
對農業合作社的稅收支持。由于農業合作社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法國政府為農業合作社提供低稅、減稅、免稅等稅收方面的支持。法國政府規定:如果農業合作社只與本社會員發生業務往來,并且遵循合作社組織原則,合作社可享受免稅政策;如果合作社與其他非會員有業務往來,該部分業務按33%的稅率納稅,其余部分免稅。對谷物合作社繳登記印花稅,免征合作社50%的不動產稅等等。
對農業合作社的非資金支持。法國政府同樣會給予合作社一些非資金方面的支持,如教育培訓、咨詢服務、國際交流合作等。以教育為例,法國非常重視農業教育。目前,法國有八百多家機構從事農業技術教育,形成了高等農業教育、中等農業教育和農民在職培訓互相銜接而又完整的農業教育體系。這些教育機構每年培養四五十萬名學員。
對農業合作社進行監督。在農業合作社的運行過程中,有關政府機構負責檢查和監督合作社的運作是否符合相應的規章制度,以及監督合作社的財務制度是否符合規范。合作社、合作社聯盟等要定期向農業管理部門提交材料,各農業行業協會和政府相關部門對資料進行審查。農業合作社每年還要想農業部遞交“控制文件”,以便農業部評價合作社的運行情況。

從法國的經驗可以看出,國家政策的引導是促進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而農業合作組織按生產力與經濟環境變化不斷進行改組和創新是保持農業合作組織活力的內生力量。
從政府角度。法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在借鑒法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我國應結合自身的國情和農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探索適合我國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政策。
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規:我國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該法明確了我國農業合作社的地位,規范了合作社的發展。政府當前應做好普法工作,加強農民的合作意識,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通過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不斷進行完善。政府應不斷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制定優惠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從法國經驗來看,優惠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對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可以起到杠桿作用。我國政府也應根據自身的國情財力和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制度適合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財政和稅收政策,推動我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在財政方面,要加大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可以通過建立專門的農業合作社基金用以支持合作社的發展。在稅收方面,應盡快制定專門的針對農業合作社的優惠政策,減輕農業合作社的稅務負擔。
完善金融、教育、科研等服務體系:融資是合作社發展的一個難題,我國應大力發展政策性金融機構,為農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優惠貸款。也應積極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為農業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支持其發展。在教育科研方面,要加大投資力度,逐步建立多層次的完善的教育培訓和科學研究體系;同時建立深層次的研究體系,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培養,引導合作社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
加強對農業合作社的監督和引導:政府要加強對合作社的監督和管理力度,引導合作社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規范合作社的發展,不斷提高其管理水平和組織效率,引導合作社走規范化發展道路,促使其又好又快地發展。
從合作社角度。法國農業合作社發展的內因是合作社自身不斷進行生產和經營組織上的創新,使合作社能夠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我國的農業合作組織需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和定位,為我國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一份力量。
建立農業合作組織機構體系:縱觀法國的農業合作社體系已基本形成了由基層到高層的完善的組織機構體系,不同層級的合作組織有不同的職責和分工,且相互之間聯系密切。我國的合作組織相對分散,相互之間沒有形成很好的溝通和交流。在農業合作組織數量急劇增長的今天,合作社必須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制度改革和組織創新,最終才能適應市場變化形成良性發展。農業合作組織應關注組織的創新,在市場和國家政府的引導下,逐步形成完整的組織體系。
健全農業合作社內部管理機制:我國農業合作社存在組織化程度不高、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建立健全合作社內部的管理機制。要堅持民主管理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吸引更多的農戶入社。同時建立合作社內部的運行機制和約束機制,保證合作社的穩步運行。
完善農業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法國合作社的盈余分配一部分是按照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額的多少進行返還,另一部分留存在合作社內部作為以后的發展基金。農業合作社要完善內部的利益分配機制,使農戶和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體。實踐中堅持合作社自愿加入、經濟獨立、民主管理、互助共贏的原則,把合作社的各項事務和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聯結起來,最大限度地為農民謀利益,只有這樣,合作社才能得到農民的認可和擁護,才能長久地發展下去。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