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瓊
我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對自身的影響
◎雷玉瓊
2015年“兩會”的發展預示著中國在國際上大國身份的轉變與提升,同時,我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的頻率及投入力度都大大增加。本文首先分析當前時代下國際援助活動的基本概念及參與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新時期現狀,深入分析我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對自身帶來的不同影響,以期對未來參與國際援助的發展方向提出合理目標。

2015年3月開展的“兩會”要點中,對于我國國際關系及參與國際援助活動的定位提出更明確的方向,并指出未來我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過程中將會更加客觀理性。從兩會實際內容來看,我國對于參與國際援助活動的態度有進一步提升,并且更加重視我國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為其他國家提供國際援助。
目前全球范圍內常說的國際援助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私人團體對另一個國家或私人團體提供一定幫助,進而解決后者遇到的難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提供的幫助類型主要是資金幫助或實物幫助,幫助方式通常為免費或實施一定優惠。
參與及時性高。自2014年7月我國政府第二次發布《中國對外援助白皮書》以來,國際上對于中國參與國際援助有很多熱議,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中國援外政策決策者的壓力。我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及時性高,在受援國需要援助時,我國會在最短時間做出明確決定,提供相應援助至受援國,這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因援助時間過長造成的不良后果。
經濟項目援助占主體。從今年兩會提案中體現出的相關數據來看,我國在參與國際援助活動中體現出的特點是以經濟項目援助為主,從以往參與的相關援助過程也可以看出,我國通常在第一時間內盡力為需求國提供一定數量的經濟幫助,這種援助方式直接性強,能夠迅速填補受援國的需求市場,在短時間內盡量滿足最大需要。并且這種經濟援助都是以“無任何附加條件”為基本前提,充分顯示了我國在國際經濟援助活動中的決心和誠意。
人才項目援助相對較少。為了達到援助目標,援助國需要尋找到需求幫助國家缺乏的技術方向和人才類型,并利用自身條件為其提供相應技術與人才。目前我國參與的國際援助活動中對于人才項目的援助數量相對偏少,單純依靠經濟援助無法從長遠角度提高被援助國的經濟提升能力,這也是我國同世界上其他先進國家在技術培養方面的巨大差異。
積極影響
促進中國樹立國際形象、承擔國際義務的進展: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2015年兩會的深入開展,都對中國樹立國際大國形象提出更多要求。通過積極參與各類國際對外援助活動,中國已成為很多國家的親密伙伴,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也日益頻繁,這也鼓勵我國在未來承擔更多國際義務,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力量。
有利于提高我國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參與國際援助活動之后的中國也深入參與到國際體系的調整,這種參與將會直接影響到世界格局的未來走向,世界各國對中國更加關注。在當前國際援助政治經濟安全秩序重構的過程中,不僅離不開中國,還需要中國發揮重要的建設性和主導性作用,這更有利于我國提高自身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
提升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對外開放格局:2015年3月的省級地方兩會內容中,作為一項直接關系到中國內政和外交的新戰略,“一帶一路”成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的“標配”,31個省份均針對“一帶一路”的建設亮出地方版的對接舉措。繼續參與國際援助活動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對外開放格局,促進我國在未來國際關系中同其他國家的協同合作。
消極影響
我國在國際援助過程中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偏少:在以往的國際援助活動中,占據援助體系核心位置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雖然我國參與國際援助的響應性強,但是整體仍然無法與發達國家匹敵。我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對自身產生的不良影響之一是自我意識過強,在援助活動過程中和其他國家的合作偏少,呈現獨自戰斗的狀態,這也是當前我國參與國際援助的重要特點之一。
部分援助項目成擺設,導致我國援助資源浪費:我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通常非常及時與盡力,比如自2006年起,我國為南太平洋地區提供的雙邊援助金額約超過14億美元,中國的這一長期援助活動也被世界上其他國家稱為“善行”,得到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高度認可。然而在很多援助活動的后續報道中發現,我國為受援國提供的部分援助項目成為擺設,沒有在當地發揮預期作用,導致我國援助資源浪費,對國內自身和受援國都帶來不利后果。
援助資源與國內資源分配出現部分利益沖突:通常情況下,我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在第一時間內為受援國提供實際幫助,將本國部分資源無償或優惠提供予受援國家,進而改善受援國的現實危機。但在實際參與過程中發現,我國在實施援助資源與國內資源分配時很容易出現個別利益沖突,特別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我國仍有部分地區處于偏遠貧窮狀態,新形勢下加強對這類地區的資助和產業發展十分緊急,在此情況下,我國面臨國際援助活動可能會因為資源的分配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對國內貧窮地區的資源供給,進而對兩類援助活動都產生不良影響。
參與國際援助活動是改善國際關系,提升國際地位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發揮大國作用的必要做法,不同參與方式對自身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中國參與國際援助活動的一條基本原則是“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從自身國情國力出發,盡可能使援助發揮最大效益。為提升對外援助效果,未來我國將更注重依靠市場發揮作用,并通過人才培養等方式增強受援國造血功能。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