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同
?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及其控制措施
◎周夢同

我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市場的開放性上有了明顯的提升,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環境也變得更加的復雜。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仍然以銀行為主,銀行的收入中信貸收入則占到了最大的比重,通常占到總資產的近70%。與高比例的收入相對應的就是高系數的信貸風險。要獲取高額的經濟收益,商業銀行就必須承擔由此帶來的商業風險。為了有效的控制信貸危險,商業銀行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信貸風險的控制。信貸風險的控制質量之間關系到一個商業銀行的經營效果。本文就將從信貸風險的定義、分類、特征等角度,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措施進行探討。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起步較晚,真正開始認識到信貸風險管理重要性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促進商業銀行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此在1998年,商業銀行紛紛進行資本的增加、資產負債比率的調整等。從商業銀行開始進行信貸風險的管理至今,我國在信貸風險的管理方面僅僅經歷了不到20年的發展歷程,與西方國家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具有以下特點:
起點低,起步晚。國際上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發展主要經過了五個過程。首先使負債管理,也就是拉存款的階段。其次是資產管理的階段,這一個階段主要進行的是信貸風險的管理。第三個階段是資產負債的綜合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比例管理的形式。第四個階段是資本充足率的管理,主要內容是《巴塞爾協議》的產生。第五個階段以全面的風險管理為標志。現在除極少數的發達國家外,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第四個階段,而我國當前仍處于第一個階段,信貸風險管理的主體仍以存款擴展為主,只有極少數的商業銀行已經達到了第四甚至第五個階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與國際存在明顯的脫節,尤其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
規模擴張與風險管理之間存在矛盾沖突。我國的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存在重視規模擴展而輕視風險控制的誤區。銀行的發展計劃通常是以規模的擴展為根本的目的,評價一個銀行成功與否的標準也通常是其規模的大小。但隨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金融市場監管力度的擴大,銀行運營過程中的風險也在不斷的增大,許多銀行都開始逐漸重視風險的管理和控制,但對于擴張規模的理念仍沒有從根本上轉變。部分商業銀行為進行規模的擴張和眼前利益的獲取,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風險性高的項目中,并且單個項目的資金期限長、資金量大,沒有對風險進行合理的分散和限制。這與國外商業銀行的運行模式截然相反。
風險控制體系不完善。我國的商業銀行當前大多采用法人管理的結構模式,沒有形成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并且大多數商業銀行的業務都是縱向設置的,與之相對應的,審貸序列也是縱向設置的。當前我國大多數的商業銀行都是沒有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門負債風險的管理的人員。銀行的風險管理任務通常是由內部監察部門、信貸部門或資金管理部門兼任的。而這些部門自身的工作任務也較為繁重,并且沒有進行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技術,在風險管理的效果上并不盡如人意。
信貸相關部門職能不清。我國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前臺業務管理、授信業務管理和風險投資管理。但這三個方面的管理內容與銀行內部組織的分工和職能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在一些銀行中,主管經營管理的部門有時也兼任風險管理的任務,這事實上是與這一部門的屬性和職責相沖突的。而讓原本不管理該項業務的部門負責管理風險業務,也會導致風險管理水平的下降。
信貸決策缺乏專業性。信貸決策是一個十分復雜和綜合的過程,需要有專業的分析能力和管理經驗。按照常理,銀行的信貸分析需要由專業的信貸風險管理專家來負責,但我國的商業銀行一般由行政人員進行信貸決策的制定,因而極大的影響了信貸風險管理效果的提升。
審貸不分離,缺乏獨立性。在當前的經濟體制下,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權、審批權、貸款權、人事任命權等都集中在一起,導致了審貸不分離的問題,銀行的授信審查沒有獨立性,使得信貸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對銀行的風險控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普遍存在重規模、輕質量的問題。當前,我國的商業銀行普遍存在重視規模擴展,輕視經營質量的問題。銀行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規模的擴展中就會忽視服務質量的提升和經營風險的管理。這種現象的直接結果就是風險成本的增加。這對于我國銀行的長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發展模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但在長期的發展中可能產生更大的風險,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按照權力制衡原則建立起完善的信貸組織結構。在進行信貸組織結構的設置時應當遵循專業化、垂直化、獨立化的三項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信貸部門的橫向發展。此外,在信貸部門的建設過程中,還要遵循相互制衡的原則,使得商業銀行各部門之間能夠形成一定的牽制作用,在工作過程中相互監督。其次,信貸部門的建立應當遵循程序定位的原則,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工作過程中所有部門處理好自己部門的事物,不對其他部門的工作進行干預。最后是遵循系統協調的原則。各部門在工作過程中要向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在完成自己部門工作的基礎上,實現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增加信息的共享與交互,對信貸風險進行全面的管理。
以成本收益最優為準則,建立全新的信貸運作流程。風險的預期具有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來源包括負面的效應和正面的效應兩個方面。投資者之所以愿意承受較大的投資風險就是因為風險的正面效應能夠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一般來說,投資的風險越大,收益性就越高。商業銀行在進行貸款業務的辦理時,不僅要考慮到收益的問題,還要采取各種措施將風險系數降低,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風險收益最優。
為達到風險收益最優化的目標,商業銀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制訂能夠實現風險收益最優化的業務戰略和營銷目標。信貸業務要實現低風險高收益的目標對銀行的業務策略有極高的要求。銀行必須遵循風險收益最優化的策略,制訂合理的業務戰略和營銷目標。第二,制訂全行統一的以現金流分析為核心的信貸分析政策和工具。新型的信貸業務需要以現金流作為分析的依據,對現有的信貸分析進行系統化的升級。商業銀行需要建立統一化的信貸分析策略,引進先進的分析工具,為信貸業務的風險控制建立起良好的技術支持。
以系統、人員等為支撐,建立完善的信貸支持體系。我國的商業銀行應當盡快建立起管理會計系統,確保各項風險管理技術能夠得到有效的實施。客戶價值的判斷、貸款定價、利潤分析等過程都會影響到信貸業務的開展效果,我國的商業銀行應當從會計職能建設的角度,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此外,商業銀行還要加快系統化信貸培訓機制的建立。信貸培訓是提高信貸業務開展質量的有效途徑。我國的商業銀行應當首先做好信貸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對各個崗位的信貸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并且定期進行培訓內容的更新,使業務人員的業務能力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銀行內部建立起高素質的信貸人員隊伍,從根本上確保信貸業務開展的質量。最后,商業銀行應當提高數據的質量,加強信息技術在信貸流程中的使用。客戶信息在信貸業務的開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則需要一定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撐。我國的銀行必須關注數據質量,將數據的管理作為日常工作中的重點環節,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機制對數據質量低下的問題著手進行解決。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