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超
炫酷的航空業 大國的航天夢
◎雷超
航空航天業在科學技術的支撐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高新技術之下,航空航天業集機、電、光、液的精密機械加工技術為一體,成為了我國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綜合技術實力、經濟實力的體現,成為了經濟持續發展的助推力,
在相關航空航天業的關鍵技術突破下,實現了大國的跨越式的發展。

中國的航空航天業在歷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了單一的補償貿易,到現今的高層對話、技術引進、加工合作等,實現了我國航空航天工業的高性能、輕量化、整體化、大型化和精密化, 在與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方面,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航空航天合作的范圍和領域,為開拓航空航天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打開了一片新局面。
我國的航空航天業發展迅速,突出表現為自主研發的成果顯著,如:在十·一五期間不斷研發出新型殲擊機、轟炸機、特種飛機、空中加油機、無人駕駛飛機等,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和升級換代。民航飛機也獲得了長足的進展,諸如:“新舟”60、運八、運十二、直九、ARJ21-700系列批量飛機,形成了系列化發展的格局。在十·一五期間,航空航天業快速推進適航技術的研發,重點支持市場潛力大、技術含量高的機載設備,提升航空航天領域的關鍵制造技術,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一箭多星技術、衛星測控技術、高能低溫燃料火箭技術、地球靜止衛星發射技術、大推力運載火箭捆綁技術等,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
我國在十.一五期間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都有了長足的進展,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制導、導航控制等關鍵技術,并根據航空航天制造領域的新發展和新需求,實現了航空航天領域關鍵制造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建立了運載火箭測控系統和衛星測控網兩大航天測控體系,使航空航天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通過幾十年的積極探索,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獨立擁有空間技術的大國之一,為世界所矚目。
伴隨著世界航空業的持續的需求增長態勢,通用飛機的國際市場潛力巨大,在我國的十.二五期間,航空航天工業產品的性能大幅提升,在對航空航天設備強度高而成形精確的高標準之下,航空航天制造業已經向輕量化、整體化、精密化的方向發展,其關鍵制造技術主要為:
整體制造航空技術。世界航空航天產品設計以先進的整體結構設計和制造法為主,通過對發動機的整體“葉盤”加工技術,有效減少了飛機制造中的定位和連接,同時減少了榫頭氣流損失,在整體飛機零件裝備之下,不但簡化了裝配工序,而且降低了飛機的使用壽命成本。
先進成形技術。這是成形技術的潮流和趨勢,備受國際矚目。其主要表現在大型金屬結構件或薄壁結構件的復合成形方面,重點在于解決和突破整體壁板成形的技術難題,并在科研過程中發展出了時效成形技術和激光噴丸成形技術,我國正在航空航天領域進行研發和應用。
自動鋪帶(鋪絲)成型技術。目前,我國的航空航天領域多使用復合材料,主要采用自動鋪帶(鋪絲)技術,集“預浸帶”剪裁、定位、鋪疊、壓實于一體,協同各種切割、裝備、監控與模具等技術,進行自動化、集成化的數控成型技術應用。
數控加工與切削技術。在航空航天工業產品中,需要使用整體構件,這就需要先進的數控加工和切削技術,用高轉速、高進給、小切削負荷的高速數控切削加工技術,針對航空航天工業中的復雜薄壁結構進行加工。
多軸聯動與工藝復合化加工技術。在航空航天工業中正在以復合加工技術為潮流和趨勢,用復合的加工技術和機床應用,完成對航空航天產品的制造當中,諸如:導彈筒體、飛機彈射器的座殼體、機翼連接件等。
數字化柔性裝配技術。航空飛機的裝配分為組件裝配、部件裝配和飛機總裝配三個內容,在由人工、半自動、自動化的裝配發展歷程中,數字化的柔性裝配技術已成為航空航天制造業的新趨勢,它以低成本、可重組為特點,實現了數字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完美融合。
在未來的航空航天產業發展領域中,它已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在政府的扶持之下,正在快速地向前發展。
未來有望實現低空域的全面開放,在新興的十.二五規劃中,通用航空正在不斷完善其航空配套設施和服務,在開放試點的基礎上,對機場、空管和航天用油等進行配套完善,經過累積的市場鋪墊將會全面展開航空運營業務。
為了加快國際化合作的步伐,加強與國外航空工業界的聯系與合作,我國促成了與空客、波音之間的合作,與國外知名航空制造企業實現了聯合研發和合作生產,并在代表當今國際航空航天業先進科技主流的珠海航展上,推出了一批代表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高精尖”產品,奏響了“中國制造”的航空航天主旋律,使全球最年輕的珠海航展,躋身于世界五大航展之列,展示出我國航空航天業的迅猛發展以及自主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如:最近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就與神華集團、保利科技、秦國泰科大眾等國內外客戶,簽署了重大采購與合作協議,金額達1000億人民幣,涵括了衛星、運載火箭、導彈武器系統、無人機系統等,以及其他新能源和環境治理領域的航天服務產品,積極融入國際航空產業鏈,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我國在2020年前后還將建成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室,在研發和突破載人空間站關鍵技術的條件下,按照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推進載人航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伴隨著我國無人探月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航空航天計劃了“嫦娥工程”,其目標是通過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月面的巡視勘察和采樣返回,增進對地月系統的深化認識。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運行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