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燕 蘇斐
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
◎陸曉燕 蘇斐
我國職業教育目前正由傳統學校教育逐步開始創新,探索關于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相切合,以最大限度保護學生、學校、企業三者之間的利益。文章分析了現階段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不足,進而從教育本身進行改革、構建互惠共利的動力機制、責任與義務的約束機制、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的長效合作機制、落實外部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設想,以提高體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等體育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了我國教育的十大改革試點工程,其中就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試點,“是以推進政府統籌、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為重點,探索部門、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機制。”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建設的重點是辦學體制機制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立什么樣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是體育高職院校在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中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校企合作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目前各體育高職院校雖然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產學研合作委員會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少數學校牽頭成立了體育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了董事會、理事會,也制定了章程,簽訂了相應的協議,但校企合作總體上還處于松散的、無組織的混沌狀態,未形成有內部治理結構的社會組織形式,未制定完備的管理制度。沒有充分發揮企業、集團及中介組織的主導作用。更談不上真正把學校、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通過利益關系聯系起來,形成產學聯盟、股份實體、共享型實訓基地、校企共同體、專業學院和產學園區等利益捆綁的合作辦學實體。
參與合作主體與合作內容的局限性。校企合作的主體局限于各種體育企業、各級各類學校與培訓機構等。參與主體不廣泛,在與地方政府、局直屬單位、體育行業各類協會、體育產業部門和社區的合作有待拓展。
另外,大部分合作僅僅停留在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和合作就業等方面。既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實現人才的對口培養,則學校方面在教學內容上應當凸顯與實踐環節相關的特點,這里的“實踐”并非是指可用于實踐的技能、方法和意識形態,關鍵還在于能夠與合作企業實際工作環境相關的各類工作能力。目前學校在人才培養的眾多環節中有合作之名卻無合作之實。
校企合作的滯后性。體育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涉及到體育教學、運動訓練指導、各項目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保健、運動康復、體育管理、營銷、策劃等諸多專業方向,但是無疑是基于“體育”學科相關內容而設計的,在選擇合作企業方面,具有較強的被動性。而目前效果良好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校方與企業之間達成臨時委托性的人才培養共識,與非訂單企業之間的合作,更是臨時性、階段性特征明顯。因此,一方面學校與企業之間未能就市場、人才、教育等相應的信息進行良好的共享,導致人才培養的共識方面不到位;另一方面,合作雙方沒有就人才培養本身進行長期規劃,缺乏相對一致的管理部門。
教育本位工作的改革
體育高職院校要深入研究我們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專業設置要對接體育產業,準確進行專業定位,應將職業崗位的工作流程、規范和內容等作為標尺,在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
在教學改革方面應體現項目教學,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研究性學習;要以崗位為項目單位,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流程式教學,真正實現 “做中學”和“學中做”。
長效合作機制的構建
互惠共利的動力機制。政府對于校企合作單位應予政策支持,打開合作雙方在初始階段的壁壘;企業與學校、學生之間應當良好地進行溝通,均衡相互之間的利益,確保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如與企業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共建專業、成立股份實體、建立共享型實訓基地、、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等,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和企業、學校與學生三方共贏。
責任與義務共擔的約束機制。校企合作的潛在利益決定了雙方均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需要建立學校和企業雙方相互約束的機制。例如:學校與企業在合作和管理方面達成共識,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聯合管理綱要,在確保學生正當權益的前提下,采取雙方約束的辦法,對實習學生和訂單班學生進行管理,學生不僅是學校在企業中的個體代表,同時也是企業的一員,必須遵守企業規定,不得違背企業利益指向。
外部保障工作的落實
校企合作效果,初期決定于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溝通,之后取決于彼此的信任,但是兩者在利益上的平衡點很難把握,因此需要第三方——政府部門的介入,加強政府對校企合作工作的領導和統籌。
政策方面,政府應就合作雙方主體的資格、權利和責任義務、內外環境、運行方式、反饋調控、合作目標,制定明確可執行的法律法規,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章可循。
由行政官員出任學校發展委員會主任,整合各類社會資源開發項目,加大引導力度,鼓勵體育企業、行業參與辦學,找到雙方在體育人才培養及市場定位方面的共通點,通過規定優惠政策、人才就業政策等使雙方擁有更多的合作可能。
近來,我國各項體育事業都在不斷發展,尤其是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如何抓住這一發展趨勢,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提高學校的綜合競爭力,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型高等體育職業教育體系,是當下體育高職院校亟待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湖南體育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2013年湖南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體育高職院校“產、學、研、訓、賽”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13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課題《高等體育職業教育“產、學、研、訓、賽”五環相扣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ZJA2013025);2013年湖南省體育局體育科學學會社會科學課題《高等體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