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卿
對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四不”的解讀
◎魏卿
鄧小平在1992年視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時,談及了關于我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所要堅持的要點,以及在改革過程中所要注意的問題。其中提到了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就要做到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堅持社會主義可以確保我國各項事業的順利進行;通過改革開放,可以消除國家體制層面的諸多弊端;依靠多領域的體制改革,可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的過程。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視察途中發表了重要談話。談話中提到:“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由此可見,鄧小平認為,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想實現,必須堅持這“四不”要點。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堅持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就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新中國在成立初期,各種思想以多樣化趨勢出現,其中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思想,甚至還有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殘余思想存在。面對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黨和政府采用多種途徑,通過經濟與政治的不同方法,對封建的與資本主義的思想進行改造與肅清,并對廣大青年與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從而使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思想統一到馬克思主義思想下來,逐步樹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斷強化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黨領導人民群眾展開了對非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的斗爭,以思想層面的凈化與改造鞏固了我國政治層面的穩定,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地位。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只有認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在多樣的環境中,用馬克思主義來引領社會思潮,充分合理地吸收國外文化中有利于社會主義發展的成分,從而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提供思想保障,確保我國各項事業的順利進行。
我國的社會發展現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在社會主義初階段的中國,只有通過改革開放,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十一屆三種全會的召開,對黨在文革時期的錯誤工作路線作出了撥亂反正,“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制定出了新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任務,摒棄了以往的以階級斗爭為綱領的錯誤思想,決定實行改革政策。實行改革開放要對我國的僵化與封閉體制進行改革,從而使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可以得到改善。實行改革開放,在經濟方面,實行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可以使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為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在政治方面,通過加強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制建設,推動我國民主法制的全面進步。在外交方面,以經濟特區為平臺,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提升我國的對外競爭力。在文化方面,通過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從而提升國民的素質。在社會建設方面,使資源能偶更加合理的分配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的工作路線是要搞四個現代化,目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我國是農業大國,改革的起點要從農村開始。在黨中央的鼓勵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迅速推廣開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以往的封閉僵化的農村生產經濟模式,使我國的農村經濟開始了快速發展。農村經濟改革的成功帶動了城市經濟與對外開放的改革。城市中通過以國營企業為試點開始,逐步給國營企業以自主權,到五屆全國人大批準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我國全面改革的局勢拉開了帷幕。我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二大的召開,從改革開放的開始到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是在撥亂反正工作的鋪墊之下,“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開創。在1982年,鄧小平視察了首次開放的四個經濟特區后,堅定的認為建立經濟特區政策的正確性,在鄧小平的鼓勵與推動下,國家相繼開放了多個沿海開放港口,并在第二年又開放了四個沿海經濟區,對外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為我國內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窗口。
“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才能在改革和發展的基礎上,給人民以實惠。”我國的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問題,但通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水平會得到不斷的提升,社會資源會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再加之先富地區的經濟運作模式對其他地區的積極影響,會使得貧富差距不斷縮小,最終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通過經濟體制的改革,逐步消除了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促進了城鄉產業結構的調整,縮小了城鄉的經濟差距。通過教育體制的改革,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實現學有所教。通過實行公共醫療體系的改革,提高醫療衛生的水平與服務范圍,實現病有所醫。通過完善法制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尤其是通過對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解決人民群眾的就業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定能朝著更加和諧的目標邁進,我國的民生建設在各項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進程下,取得不斷的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