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俊芬(金華市 第四中學 浙江金華 321000)
“互聯網+教育”創新模式初探
滕俊芬
(金華市 第四中學 浙江金華 321000)
克強總理把“互聯網+ ”計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意味著“互聯網+ ”開始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教育被普遍認為是未來互聯網行業最受關注的領域。“互聯網+教育”成為教育變革的一個新的契機。本文對“互聯網+教育內容”、“互聯網+教育體驗”、“互聯網+教育管理”及“互聯網+教育評價”四種創新模式進行了初探。
聯網+教育 智慧教育 模式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進入各個傳統行業,促成各個傳統行業不斷改造、升級和創新。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影響了傳統的教育行業,對傳統教育的信息化變革提供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傳統教育一般由學校、教室和老師組成,而基于信息技術的“互聯網+教育”可由一張網、一個電腦或手機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組成,學生可隨意選取學校和老師,這與傳統教育模式大不相同。“互聯網+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質特性的基礎上,用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重塑傳統教學模式的過程。
互聯網+ 教育會生成無疑是智慧教育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互聯網+’計劃。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要一如既往地踐行“互聯網+教育”計劃,推動中國中小學智慧教育進程,把智慧之樹和幸福之樹植根于孩子們心中。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難題,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互聯網+教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在一起,使得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互聯網+教育”可以說是在大幅提高知識獲取效率的同時,也重塑了一個開放創新的教育生態系統,并為終身教育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重塑一個開放創新的教育生態環境,“互聯網+教育”模式迄今還沒有產生,可以預見,隨著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互聯網將變得更加“無所不連”,“互聯網+教育”將不再局限于“在線教育”,而是會給教育的全過程、各環節帶來更多更深刻的改變,直至重塑一個開放創新的教育生態環境。
1.“互聯網+教育內容”
互聯網+教育內容”這是“互聯網+教育”的資源基礎與核心競爭力所在。大型開放式在線網絡課程平臺——MOOC,就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其優勢在于學習者數量無上限、學習時間無要求、學習地點無限制,再加上其免費性、開放性、互動性及頒發學歷證書等特點,致使其覆蓋全球范圍內每個角落,吸引了數以百萬的學習者。是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的一個有利標志,世界頂尖的學校、教學名師、精品課程全部聚集在MOOC中。輕點鼠標,三步實現免費學習: 登錄一個MOOC網站、注冊、選擇你喜歡的課程。與傳統的在線課程不同,MOOC課程的授課時長一般為十分鐘,甚至更少,并在課程中穿插一些小問題,只有答對問題才能繼續聽課。MOOC為在線教育創建了新規則,變革了原有的教學結構和模式,創新了教學方式,沖擊了高等教育的百年歷史,倒逼其實現轉型。從MOOC的深度發展可以預想,未來的“互聯網+教育內容”將重在探索以課程設計為核心,集成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構建教育資源的網絡超市。
2.“互聯網+教育體驗”
通互聯網+”時代,用戶體驗為王。對教育來說,就是要以學習者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習者的體驗為核心。在精準把握學習者需求上,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對學習者的傾向、興趣、能力、目標等進行智能分析;在滿足學習者體驗方面,可以通過優化“互聯網+教育”產品的生產、設計和供應環節,使學習過程更為簡單、便捷、有趣,幫助學習者深度參與其中。“互聯網+教育體驗”的一個極致做法是通過教育類網絡游戲實現快樂的“體驗式學習”。國內已有網游公司已經著手開發教育類網絡游戲,嘗試把游戲的娛樂性和自主學習結合起來,為學習者創設生動的游戲化學習情境。玩家在游戲情景中可以體驗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接觸到的世界,而且游戲的獎勵和競爭機制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持續增強自主學習的“粘性”。
3.“互聯網+教育管理”:
聯網技術可以有效從而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損耗,促進學校管理和服務的自動化、快捷化、個性化和智能化。作為教育信息化重要內容的“智慧校園”就是“互聯網+教育管理”的產物。“所謂智慧校園,是以借助新一代的物理網、云計算、泛在感知等信息技術,打造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信息化的新興校園。”由于智能設備的普遍應用,各種監測信息可隨時獲取,這使智慧校園成為可能。未來,教學管理和教學狀態監測、科研項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轉化、校務管理和學校決策支持、校園虛擬社區和人際交往平臺、校園信息化生活服務和后勤管理等,都將為智慧校園和“互聯網+教育管理”提供廣闊空間。
4.“互聯網+教育評價”
聯網應用于教育評價特別是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教育評價將帶來兩方面的變化:一是評價依據的豐富。“互聯網+”很大程度上能夠克服傳統教育評價難以收集評價依據和評價信息單一化、片段化的問題,不但可以全過程、全方位采集教育數據,而且可以收集考試成績之外的情感因素、心理傾向、實踐能力等非結構化數據,從而支持綜合性、系統化的評價,使教育評價的內涵和功能得到拓展。另一方面變化是評價應用的便捷。通過互聯網平臺,教師可以依據學習表現評價學生,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成效打分;學校和教育部門借助數據可以遠程分析評價教學活動和學習績效,家長也可以通過數據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和學校的教育質量。在“互聯網+教育評價” 環境中,伴隨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不斷滲透,尤其是“MOOC”“微課”“翻轉課堂”“云課堂”等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加速了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同時,面對“互聯網+教育”帶來的種種機遇和挑戰,我們教師應充分做好準備,迎接“互聯網+教育”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教育”這一新型教育模式下,優秀的教師、課程和知識庫等教育資源將能夠跨越時空限制,為學習者服務,在這種模式下,實現學習內容改善,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改進,給枯燥的學習過程增添趣味,通過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使城鄉學生受教育機會盡可能平等。讓我們擁抱互聯網時代,堅持教育本質,“互聯網+教育”新時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