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亮(成都市現代制造職業技術學校 四川成都 610000)
立足“工作過程系統化”進行中職車工工藝與技能課程構建
顧 亮
(成都市現代制造職業技術學校 四川成都 610000)
本文分析了中職車工工藝與技能課程模式改革的需求,提出了車工工藝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詳細介紹了按照工作過程導向,重新整合車工工藝與技能課程內容教學模式。
工作過程導向 車工工藝與技能 課程構建
據國家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對近幾年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問卷調查,有57.2%的畢業生認為機械加工操作與工藝實施能力在就業崗位中很重要。28.2%的畢業生認為設備調試與維護重要。車工工藝與技能課程屬機械加工操作與工藝的專門模塊,是主干專業課程,同時也是一門難于掌握和講授的實用型科目,如何提高教學實效,使培養的學生具備從事該職業的能力,以確保畢業生按市場崗位需求零距離就業,急需建立與之相配套的課程模式。
目前機械加工專業車工工藝與技能課程傳統的授課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先由專業理論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然后再由實習教師在實訓基地進行以技能操作為主的實習課教學,另一種則是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前者大多是受設備、場地、師資的限制不得已而為之,這種教學模式導致理論課與實習課嚴重脫節,不符合現代職業教學理念必將被淘汰。后者雖然有效的解決了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發生脫節或錯位的問題,也提高了教學效果。但一般學校購置的設備有限,每個學生獨立動手操作機會很少,多以觀摩為主,教學重點也只是放在機床的簡單操作上,而對產品的加工、加工工藝路線選擇等專業技能訓練不夠,并且多以考證為目標,教學內容單一化、范式化,對學生存在誤導,也無法真正有效的培養學生實用的職業能力,導致學生在校掌握的車工技能不能及時跟上企業需求。
1.以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是德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傳統職業教育與現實工作相脫離的弊端而提出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模式是以對具體的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將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切分為若干個工作步驟和單項工作任務,強調完成一件工作的各環節之間的順序和密切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從業時應具備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學會工作、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2.以工作過程導向的車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課程體系的構建
(1)確定教學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以“過程性知識”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陳述性知識”為輔。因為教學是基于工作過程的,所以在建設學科,實施教學的時候就必須弄清工作內容,工作過程涉及哪些方面,工作完成情況評價等,根據職業教育教學“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方針,結合實際調研,我們將車工工藝與技能課程分成8大項目(見下表),每個項目又分為若干個工作任務,每個項目都安排有參照企業產品的綜合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盡量接近企業的產品生產要求,即加工工藝、手段、工時、質量檢測均產品化,老師指導學生學會選擇最優加工方案、了解各產品工時的計算方法,牢固樹立質量意識,產品必須做成合格品才過關。這樣學生在完成課題的同時,也完成了某種產品的加工,既有利于激勵學生學習,又能逐漸培養學生產品生產意識。
(2)制定教學策略
一般車削加工的生產工作過程是:確定工作任務→制定加工方案→車削加工→質量檢測。由此,以工作過程開展教學的基本步驟確定為:
第一步:出示圖樣
教師選定項目后,以圖樣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分析,提出項目實施具體要求,并提供示范操作。
第二步:分組并制定加工方案
在自由組合的原則下,教師根據學生各方面素質,可以對各組成員進行適量調整,盡量保證各組的實力均衡,每組5~6人為宜。組織小組討論,選擇材料、刀、量具、制定加工方案、要求每人獨立編寫加工工藝并進行分析,小組選出最佳方案。
第三步:教師檢查各組項目實施方案,給以指導性建議,學生填寫工藝卡
第四步:車削加工
將學生分配到車床(2人一臺為宜),學生領取選用的材料、刀、量具后,依照工藝卡片進行車削加工,教師巡視并隨時指導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
第五步:完成項目總結報告。
每組按要求完成課題。除此之外,總結各組的理論與實踐應用體驗,針對車削加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過程進行整理,完成項目總結報告。
第六步:檢查評估
“單項小任務”的評價方式為:每組進行產品展示,介紹本組的項目總結報告,由其他小組提問。然后教師提供評分標準,組織學生給各組打分,獲得小組成績。再由學生進行組內個人互評和自評,教師根據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的綜合表現及項目成績給出綜合、公正評價,得出個人成績。
綜合訓練“產品任務”的評價方式為:每組進行產品展示,介紹本組的項目總結報告,依據圖樣將“產品”分為次品、基本合格品、優質品、精品等不同等級。
第七步:歸檔或結果應用
將各組產品和總結報告存檔,對于優秀作品可應用到企業、學校的生產教學實踐中。
在教學模式的設計上,我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
①基礎訓練階段:理實一體化教學。
我們把大項目下的每個小任務設計成理、實一體化教學,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認知,即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技能的工序、操作要求、規范、方法,掌握某一工作任務的基本原理。需要強調的是,這一階段“認知”的對象是專業技能而不是學科體系化的專業理論知識。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校內技能訓練過程中車間與教室一體,師傅與教師一體,學生與學徒一體,圍繞技能訓練項目開展理論教學,實現“做中學”。
②掌握技能階段:集中實訓
通過基礎技能訓練,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單個小任務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礎上,需要大量練習,使適當的刺激與反應形成聯系而固定下來,將上一階段分散掌握的操作步驟、操作方法聯為整體,在訓練中逐漸提高動作的熟練程度和準確性。在基礎訓練階段,學習的主要任務是“知道該怎么做”,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做好”,訓練有了質量要求。以項目《車削簡單軸類零件》完成“任務1 軸類零件基礎知識”、“任務2 車外圓、端面和臺階”和任務3“鉆中心孔、車槽和切斷”后,安排了任務4綜合訓練“產品加工”,訓練時間1周左右(視車床數與學生人數比例定),這一周內學生的學習場所在車間。訓練期間教師按照企業規章制度組織學生實習,每天早上著工裝集合點名,班組長檢查儀表、總結前一天“工作情況”,教師布置當天“工作任務”,學生進入車間后做好工具、量具準備工作,訓練開始。訓練過程中,教師進一步承擔“師傅”的角色,觀察學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導,幫助學生總結操作經驗。集中實訓結束后,教師對學生實習表現、技能掌握程度、完成任務的質量(如加工的工件是否達到光滑度、精度的要求等)進行綜合評價。
集中實訓實際上就是“模擬生產”,教師是生產的組織者,學生是生產任務的承擔者。生產前他們被明確告知生產任務及質量要求(得到加工圖紙),生產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不斷明確、細化工作目標(包括質量要求),指導學生在生產中掌握操作技能并逐漸熟練。產品生產出來后,教師與學生采用互動形式對產品質量進行檢測,學生進一步掌握操作要求和質量標準,發現自己存在問題并積極改進。實習結束后,教師對學生技能訓練效果給出評價。
③熟練運用技能階段:頂崗實習。
在集中實訓掌握基本技能基礎上,學生還需要通過有目的的強化訓練提高技能熟練程度,使他們操作的速度更快,加工的工件質量更高,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這一階段的訓練目標比上一階段更高,學生應該“會用技能”,即能夠根據生產任務的需要獨立判斷怎樣將自己掌握的單項技能組合運用,并且在大量的運用后技能逐漸熟練,形成條件反射,去除初級訓練階段的一些輔助性操作環節,實現技能的“自動化”。
這一階段的訓練要從學校擴展到企業,訓練需要真實的工作情景。首先,綜合運用技能需要更多的設備和生產經驗豐富的指導者。學校受資金、場地的限制,不可能做到經常經常補充、更新設備,擴建廠房。學校教師的工作崗位在學校,盡管可以采用到企業參加學習生產的方式豐富他們的經驗,但與企業技術工人相比較還是有差別的。其次,只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才會有真實的生產任務,學生才能積累實際工作經驗,熟悉各工序之間的聯系,各項技能才會有機結合起來。
3.構建評價體系
通過理實一體化學習、集中實訓、頂崗實習三個階段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我們的考核評價貫穿在整個技能訓練過程中。評價內容包括學習態度、職業習慣、操作質量三大方面。評價主體包括班主任、授課教師、實習車間管理人員、工廠師傅、實習帶隊教師等。評價對象是學生,但他們的身份是變化的,在教室他們是學生,在校實習車間和工廠他們是工人。評價標準也就比學生的評價標準更高,既用在校生標準要求也用企業工人標準要求。(表1)
車工工藝與技能課程實踐性較強,工作過程化特點明顯。當課程內容以工作過程和工作項目為中心進行重構重組時,一方面,學生是置身在一個工作場景中進行學習,學習目的清晰、明確,即完成某一工作任務,學習從學生對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開始,在工作過程中獲取知識,習得技能。知識不再是枯燥的東西,同時在各工作環節的任務完成階段,學生能逐步觀察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功,即便工作任務以失敗告終也能直觀地分析失誤原因,明確后期學習目標。因而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始終在提醒學生,這些內容是與工作任務緊密相關的。這樣,學生就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務上,而不是知識,他們會意識到,掌握知識僅僅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這是非常符合工作過程要求的一種習慣,因而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從而提高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
[1]姜大源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題觀. 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 科學出版社 2007
[2]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研究與開發報告
[3]壅麗英.機電工學結合項目教學法的探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8)

表1 機電專業學生技能訓練效果評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