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鳳(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營城子鎮中心小學校 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 130700)
“做數學”能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楊秀鳳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營城子鎮中心小學校 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 130700)
“做數學”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讓學生融入自主活動,體驗學習收獲;在操作中體驗,凸顯“做數學”的本質;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做數學 課堂教學 體驗收獲 突顯本質 動手操作
“做數學”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這個觀點認為,應該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獲得“做出來”的數學,而不是給以“現成的’’數學。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對現實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認為學生實踐,探索與思考數學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過程,從而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學習心理學表明,“學”這一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因此,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用自己的耳朵聽一聽,用自己的腦子想一想,即用自己的身體親歷,用自己的心靈感悟,去體驗和參與學習,感受和理解學習過程,從而學會學習,增強自信。
1.在實踐中體驗
如:在教學一年級“人物體”時,由于立體圖形的認識比較抽象,因此可以讓學生從家中帶一些生活中立體圖形( 如:茶葉盒、膏盒、藥盒、魔方等),讓學生首先的感到這些物體和數學有關系,從而產生學習情趣。然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認一認,系列活動中,逐步體驗到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特征。
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感悟而獲得的新知識是最清晰,最深刻和最難忘的。
2.在探索中創新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重要途徑。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傳統法方法就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擺一擺,拼一拼,用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公式來推動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其實可以這樣執教這一教學內容,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桌面上的學具來研究三角形面積怎樣計算,可以利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也可以一個三角形,還可以利用其它工具。為了研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一個三角形都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找出了它們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借助學過圖形面積公式,自己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由于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和 交流的空間,有的小組采用“割補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即過三角形兩條邊中點的連線把三角形剪開,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把三角形旋轉180度與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為平行四邊形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三角形的高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x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有的小組把一個等腰三角形沿高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然后拼成一個長方形。因為,長方形的長=三角形的高,長方形的寬=三角形的高,長方形的寬=三角形的底÷2,長方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樣的過程中,既閃爍著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又強化了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應站在學生發展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像借助學過的圖形面積,采用“割補法”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動手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己主動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只有放手讓學生“做”,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讓學生采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學習數學,是“做數學”的關鍵。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可能會產生種種擔心;擔心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預定的教學任務完成不了;擔心學生思維混亂,難以控制局面;擔心困難學生跟不上等等。然而應該知道,像以往那樣只是表面上熱鬧,不注意活動有效性和有序性,或教師過多的引導,這種教學只會束縛學生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而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必須有深刻的觀察,想象,推理,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的人,由此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才能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轉變。因此,注意學生手腦結合,在操作中體驗,才能凸顯“做數學”的本質。操作是一種手腦眼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的活動,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度,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發展。
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思維積極、主動探究、自由活動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一課時,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是采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先讓學生往圓柱形的量杯子倒液體,并使學生在分組實驗之前明確實驗目的:杯子里水的體積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后,讓學生觀察,討論,交流。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圓柱的體積和圓柱的高有關,高在不斷的增大,它的體積也在增大,從而使學生初步感知圓柱的體積和它的高有關。在此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中學生發現,他們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底面積與高的乘積。最后學生自己得到了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字母表示為v=sh。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而且也明白了為什么是底面積與高相乘,更重要的是這個知識是他們自己通過操作研究得來的。學生在操作中,“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工具。”同時,學生又實現了自我創新,體驗到了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總之,數學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創設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理解。“做”中解決。讓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天地和展示自我的殿堂,使之充滿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