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桂恒(金華市第四中學 浙江金華 321000)
信息技術教材拓展性開發的實踐探索
童桂恒
(金華市第四中學 浙江金華 321000)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缺少現成的教學經驗,拓展性開發成為這一新課程不斷發展的方向之一。教材的編寫雖然年年都有所改進,但總跳不出線性方式來組織教學內容的框框:功能講解,軟件的操作手冊,使用說明書等等,而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應用強調不夠,缺少指向學習者實際學習、生活中應用的成份。[1]
課程改革的實質就是課程(含教材)的不斷開發,實踐就是教材的拓展性開發由教師的備課和教學。在備課中,取教材可取之處,加以討論、修改和加工,把其轉化為適合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形式;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現場開發”,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探究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激活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教材的拓展性開發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實施課程過程中,依據新課程標準對既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增刪、調整和加工,合理選用和開發其他教學材料,從而使之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它以既有教材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可以從三個向度上展開:一是對教材靈活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運用;二是對其他教學資源的選擇、整合和優化;三是自主地開發其他新的教材資源。
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的精煉,語句的簡潔,就是為了讓教師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拓展性開發讓學生能把明確知識掌握牢固,又可把明確知識向默會知識轉變,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興趣。[2]
1.處理好“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關系,對教材進行拓展性開發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我們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源頭,是總綱,是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評價的依據,是國家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也是新課程實施的最低要求。而“教材”是專家、編者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是課程的首次開發,是教師授課的重要參考資料,是教學決策和教學設計的基礎,但不是教師開展課程教學的唯一依據;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材料,但卻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所以理解領會課程標準,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編寫思路,然后對教材進行內容上的優化重組,超越教材,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切題的、卓有成效的拓展性開發就成了我們進行信息技術新課改的首要問題。
信息技術新課程的理念著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學習自主性,這在課程標準有很好的體現。基于此點,我們對于教材內容的把握和分析也要從此起步。在浙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是“信息的獲取與整理”,教材是從“獲取的方法”、“因特網上信息的瀏覽與獲取”到“網上資源檢索和整理”來組織的。從課程標準來看,這部分知識主要體現在“獲取信息的需求分析、途徑、方法及信息的價值的判斷等相關素養的形成。”也是學生學習信息加工和信息資源整理的前提,是學生提升信息能力和信息素養的基礎。對此我們可以把握好“有效快速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判斷”這個重點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性開發,而不需拘泥于教材的順序安排。在重組中,首先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學習主題,如“動漫” 、“姚明與NBA”、“跑車”等,通過小組互助和協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獲取信息,這時很多學生很快會想到通過網絡來實現,但如何快速有效獲取所需的信息呢?此時,教師可以很自然的拋出“搜索引擎、主題目錄、獲取網上信息”知識內容,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得到相關信息,隨后“信息資料的保存”就自然而然的提出和解決,在此期間,教師只需把“信息的甄別和評價”穿插其中并作適當引導,那么課程目標達成也就順利成章。而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和能力后,完全可以“學以致用”,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避免定勢,拓展思維空間,通過教學設計來實現對教材的拓展性開發
1.貼近實際,增強學習興趣
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回歸生活,讓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是新課程的基本特征。隨著信息技術課改的深入,教材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成了教師和學生真正的“朋友”。對此,我們應該從生活和教學實際出發,來認識教材理解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拓展性開發,使教材的教學內容和順序能夠得到重組和優化,把枯燥乏味難易理解的理論知識融和到教材中,使它們與實際的形象的直觀的知識組合在一起,以利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來理解教材,激發興趣,掌握知識,從而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級下第三單元《制作多媒體作品》單元,教材介紹了作品制作的大致流程。多媒體制作軟件的介紹也是“點到即止”,沒有具體的操作學習,但學生們對該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考慮到學生們操作基礎較好我增設了“音頻處理”和“視頻處理”兩個課題,很受學生歡迎。此外,在講《編輯文字》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話說唐僧西天取經千年以后,唐僧成了一家雜志出版社的老板,孫悟空和豬八戒前來應聘工作,唐僧為考驗他們的編排能力和編輯素養,給他們出了一個任務:根據提供的材料,利用word編排一份雜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3]
2.分層教學,提高技術能力
把大任務進行細化,設計出層次豐富的小任務。第一層次是以模仿為主,用來鞏固知識,通過該層次任務的完成來為學生展示把對應知識應用到學習或生活的實例。第二層次比較開放、能夠讓學生去探究、去發散思維,從而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讓能力更上一層樓。這種設計方式有利于基礎薄弱、接受力欠佳的學生鞏固基礎,也讓基礎扎實、思維活躍 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例如:浙教版七年級上第三單元《 數據處理與應用》的《公式與函數》一課,我設計了兩層任務。第一層:明確要求學生利用本課要求掌握的sum、average、max、min、countif、count函數來解決“查找銀行竊賊”的情景問題。第二層:解決“檢控嫌疑人”的情景問題,其中需要用到未知用法的round函數,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函數使用規律與方法。
3.開闊視野,提升信息素養
關注倫理道德、人文精神的培養,把信息技術中表達的藝術、文化和道德責任滲透進學生心靈,從而實現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目的。例如:在 《動畫制作》的《綜合活動:Flash宣傳短片制作》中,教材著重操作技能的評價,我關注到初中學生思想比較單純,對新奇事物也有濃厚興趣,很容易被網絡上一些不良作品迷惑,需要從
旁加以指引。為此,特意準備了大量正面、貼近校園生活的實例在活動前引用,并在學習評價中增加了“道德價值”這項評價指標,以提高學生的信息道德素養,讓學生做到“學之有方,用之有道”。
總之,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是文字的、靜止的、平面的、結論性的,而課堂則應是有聲有色立體的,充滿活力的創造活動。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與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創新性的拓展性開發。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進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創造,不斷拓展教材內容,引入相關的課程資源,信息。再現教材里的場景、情境。只有這樣才能把信息技術這一新課程教活、教好。
[1]胡寧琳.Scratch教學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2):53-56.
[2]梁陽.校本課程《Scratch動畫》的開發與實施[J].中小學電教,2014(12):22-23.
[3]孫劍華.未來計算在“云端”-淺談云計算和移動學習[J].現代教育技術,2009, 19(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