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兵(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滄江中學附屬小學 廣東佛山 528500)
優化人文環境,構筑和諧學校
黃杰兵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滄江中學附屬小學 廣東佛山 528500)
隨著由傳統教育機制向素質教育機制的轉變,規章制度的約束已經不能成為學校管理模式的中心,因為我們看到了人在整個管理系統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學校管理尚須以人為本,用人文精神去管理,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這樣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為收到預期的效果。
和諧 人文 精品學校
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盧曉中教授的主題報告《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的精神特征》中揭示了現代學校制度的基本內容,強調現代學校制度應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力求和諧。他又指出現代學校制度的精神特質在于促進所有成員的發展,在與構建學習型組織。盧教授的報告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提及學校的管理,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以往更多注重的是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去約束教職工。但隨著由傳統教育機制向素質教育機制的轉變,規章制度的約束已經不能成為學校管理模式的中心,因為我們看到了人在整個管理系統中的中心地位。所以,學校管理尚須以人為本,用人文精神去管理,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這樣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為收到預期的效果。[1]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誰來創建寬松、和諧的氛圍?在學校進入新一輪的發展階段時,“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觀念已跟不上要求。鄧小平說:“把一個國家的前途寄托在一個國家領導人的威望是危險的。”同樣,我們是否可以說:“把一個學校的發展寄托在一任校長的身上是十分可怕的。”江蘇蘇州中學推進凝聚力工程的舉措值得我們學習。他們認為辦好一所學校,關鍵要人心齊,形成一種凝聚力,以產生一種向心力。由此可見,構建和諧簡約的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個教師在一所學校工作少則一年,多則幾十年,他們在學校的工作與生活是否幸福,直接決定著生命的質量,學校的教學教育質量。如果學校能為教師創設良好的生存環境,讓每一位教師對學校產生深深的感情依戀和精神歸屬感,教師工作起來就會如魚得水,事半功倍。學校通過搭建一個各抒己見的話語平臺,開發一條教師與校長、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進行信息與情感交流的暢通之路。學校領導通過給教師寫寄語的方法,向教師敞開心扉,談教師學習、師德構建、學生發展、文化建設等,以此打開了與教師之間交流的閘門。教師們從學校領導那里感受到了一覽無余的真與誠后,對學校領導開始信任、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同時,教師們也給學校領導寫寄語,其中有表揚,也有批評,有建議,也有感懷。
學校管理對于提高辦學水平至關重要。一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好的管理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還可以促進教師的發展。在當前的學校管理中,越來越多的學校提出了“以人為本”的人文性管理,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合作,以及相互理解與尊重,充分發揮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教育源于人,教育為了人,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宏揚人的主體性。一切管理都以學生教師為中心,發展為中心。辦學中進一步尊重學生主體,改革培養模式,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辦學加強建設知識淵博、人格健全的教師隊伍,進一步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前提
在當今的教育競爭中,學校要保持領先的地位,教師的發展是前提。教師的發展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為了促進教師的發展,要研究并且滿足教師的需要,重視教師,尊重教師,激發教師的工作動機,為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雖然我們無法一下子改變教師的現有學歷結構,但我們也知道,培育教師比改變學歷結構更有效的道理。為了提升教師群體教育科研水平,我們在全校努力營造濃郁的教科研氣氛,期望全體教師盡快走進教科研領地。
(1)調動內部動力,培養青年教師成才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志向只有靠志向去培養。培養有理想的學生需要有理想的教師。”我們通過講座、閱讀、交流等形式讓老師了解教育的發展及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的要求,面臨的新挑戰,形成危機意識,破除不思進取的心理,激發教師立志成材,明確發展的方向。
(2)優化環境,創設推崇名師、爭做名師的氛圍
如果說對教師進行理性教育是播種,那么創設有利于名師成長的氛圍就是土壤。為了培養具有科學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學藝術、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名師。我們在政策上、機制上重視骨干教師的培養,才能讓“優秀的人看過來,留下來”,以利于名師的成長。
(3)加強校本培訓,培養階梯式的特色教師群。
以教師為主題,以學校為主陣地,通過有計劃有系統的校本培訓活動,促進教師成長和學校的發展。要求每位教師開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經驗、相互切搓心得的研究團隊。在同伴的互動中共同分離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從一線教師的角度而言,他們需要理論的指導,需要加強理論的學習,需要了解最新的發展,而校本培訓就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2.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校品牌的標志
基礎教育是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它的根本使命就是面向未來,培養能擔負21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歷史使命的一代新人。教育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立足于學生的今天與明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發展動力,使人文內涵與科學精神成為學生今天學習、明天創業的永恒動力。使學生真正具有適應性、創造性、發展性,這就必須確立創造為本的教學觀,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科為中心、知識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分數為中心的教學觀,優化學科課程,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突出基本知識與能力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對新思想、新知識、新事物的感受與吸納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教育事業也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有人說:“觀念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成效。”學校的管理模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也需要不斷的變革與創新,這樣才能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把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1] 陶繼新.《治校之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5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