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醒梅(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實驗小學校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 130700)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參與體驗教學模式的開展路徑
丁醒梅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實驗小學校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 130700)
引領學生從社會場景中進行自我體驗與探究,從而達到改善思想境界,生成有效的道德素質的目的。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進行情感體驗;提供思維空間,進行操練體驗;優化教學方法,增強體驗。為了解決該問題,老師必須整合體驗式教學模式,設置情境,引領學生做好探究、感知、體驗工作,將客觀的道德準則變成主觀意識,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行為動機與道德素養。
創設情境 操練體驗 優化教法 體驗教學
為了得到“激情真、曉理準、導行良”的教學效果,在品德與社會的“探究——體驗”式教學活動中,必須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和社會實踐有機的整合在一起,以展現學生特征,引領學生從社會場景中進行自我體驗與探究,從而達到改善思想境界,生成有效的道德素質的目的。為了解決該問題,老師必須整合體驗式教學模式,設置情境,引領學生做好探究、感知、體驗工作,將客觀的道德準則變成主觀意識,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行為動機與道德素養。
創設情境是要根據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教學內容,科學設計,要求新穎、可行、開放的情境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合作、體驗,培養 情感,實現道德品質內化,促進學生綜合性發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提升學生素養,是 實現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教學改革的必然追求。心理學研究指出:在特殊情境里,人會產生一定情感,在潛移默化之中,將信息變成個人意識。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老師要努力創設情境,通過讓學生參與,對問題進行探究,以體驗各種道德行為與認識。[1]
在教學期間,用較好的情緒引導與感染學生,讓學生自信滿滿的回答并探究問題。每堂課都面帶微笑,并用親切、柔和的語言進行教學,以減小學生的緊張情緒,縮短師生距離,讓學生積極的思考與討論,如此,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也讓教學效果有了保障。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事先搜集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利用這樣的故事將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出來,如果低年級小學生思想品德課能夠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可以通過音像進行情境渲染,通過影像、音樂提供多種試聽場景,從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
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不能離開自身價值,在《品德與社會》中,學生的品德修養與道德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內心擁有良好的品德素養,行為活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老師必須重視情感體驗,在激發共鳴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母親節之際,通過朗誦有關母親的詩歌,讓學生大膽交談與母親的生活,讓學生樹立起尊重父母、關愛父母的好習慣,只有真正明白父母艱辛,才能不斷提高自身品德修養。[3]
在現代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老師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其提供寬松、充足的思維空間,讓其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從體驗中獲取知識。首先,為學生提供聯想體驗空間,聯想體驗是學生對道德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以老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尋求思想內化與教材的整合點,當某個形象出現后,加工類似事物,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結構。對生活場景進行模擬,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所以老師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模擬場景的機會,以此提高學習興趣,獲得新感受。
如果將情感體驗定義成學生的內心感受,操練體驗就屬于外化行動,只有真正表現內心情感,體驗式教學才更有意義。如果缺乏真實表現和體驗,那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就失去了本真,教學任務也將難以實現。對此,在現代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老師必須帶領學生做好訓練,將品德素養滲透到行動中。如:在重陽節來臨前開展敬老愛老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養老院,和老人進行交流,并且為老人表演節目,讓學生知道老人也需要關愛,進而更加耐心、細心的關愛自己身邊的老人與親人,最后達到改善自身品德素養的目的。
從傳統的教學過程來看: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教學要求,更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優化教學途徑,才能讓學生擁有持久的學習興趣,最后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在問題式探究中,該方式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主,幫助學生挖掘潛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辨機會,以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學中,先由老師質疑,利用內心矛盾激發學習欲望。在組織探究期間,先由老師設計問題或者學生自己質疑,將問題作為導向,不斷分析與解決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教材與資料查詢,進行實地考驗與合作辨析,最后才能收到情感升華與知識內化的作用。在解決問題期間,同對道德知識的分析與探討,規范自身行為,提高學習的規律性與目的性。
另外,還可以通過活動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組織學生表演小品、游戲,讓學生參與到知識探究中,明確該做什么,那些應該做,那些不應該做。例如:在《走進商場》一文中,為了幫助學生加深體驗,向學生設計了《文明售貨員》的游戲,然后為學生進行示范,并且設計《不講文明的顧客》為其提供反面教育,在正反思考的情況下,讓小學生明白做文明公民的重要性。[4]
從現實社會反饋的信息來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有著很大的聯系,所以必須立足教學途徑,放眼教育,不斷優化教育方式,才能讓教學更加有效。如:可以讓學生從辯論中深化道德,從玩耍中明確情感,在實踐中規范行為。
綜上所述,將探究與體驗滲透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能為學生創建出一種全方位、開放的教學格局,最后實現教學目的與任務。因此,在現代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必須整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出發,提高教學質量。
[1]盧建華,韓百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路徑探微[J].《中國體衛藝教育》, 2010(06).
[2]覃成德.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路徑思考[J].《新課程·小學》, 2016(01).
[3]楊鴻雁. 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效性教學的思考[J].《生活教育》, 2016(05).
[4]晁海軍.淺談小學品德課教學情境的創設[J].《新課程學習》,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