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軍
(山東省招遠市齊山鎮十字道初中)
“不邁開科技活動的步伐,就走不出素質教育的新路”,這是當前各級各類學校達成的共識。科技活動與實驗學科的有機結合,可有效地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與愛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其觀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在實處。
筆者在一所農村中學教授生物學,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多次組織了各種生物科技活動,結合農村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因陋就簡,制作了多種生物教學模型,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跫』顒优c呼吸運動關系示意模型”就是指導學生制作的較典型的一個。
1.膈肌活動與呼吸運動的關系歷來是《呼吸運動》一章中難掌握的一個問題,僅靠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遠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一個直觀生動形象的全新教學模型來演示呼吸運動時膈肌與肺泡活動的規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2.制作過程中,為了充分挖掘科技活動小組成員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我提出了兩點要求:盡可能地利用最常見的材料及工具,并具有創新思維。
根據預定指導思想,經過反復討論后,科技活動小組初步確定了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工序,如下:
1.材料:廣口瓶(500 mL)、硬塑料管、橡皮膜、氣球2 個、橡皮塞、玻璃刀、密封膠。
2.制作工序:
(1)廣口瓶去底。
(2)制作“Y”型三通管。
(3)給橡皮塞打孔。
(4)照上圖組裝。

在具體的制作過程中,活動小組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他們憑借頑強的毅力,勇于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一步工序:即廣口瓶去底,原計劃用玻璃刀切割去底,但是由于廣口瓶徑較大,瓶壁較厚加之技術不熟練,連續幾次切割都不成功,有的學生便提出是否還有更簡便的方法,經過幾天的思考,活動小組收集了五種方案,經過認真論證,結合學過的物理知識,最后決定采用“水炸去底法”。即:
(1)在廣口瓶外壁系細棉線,細線距瓶底半厘米左右;
(2)廣口瓶細線及細線以下部分涂上煤油;
(3)左手拿住廣口瓶口,右手執點燃的火柴,點燃涂上的煤油;
(4)燃燒正旺時,快速浸入冰冷的水中,即可得到炸掉瓶底的廣口瓶。
第二步工序:“Y”形三通管的制備過程中,小組成員在多次直接黏合塑料管不成功的情況下設計了一個利用廢棄空清涼油盒進行加工制作的簡便方法,即:
(1)用量角器在盒外側壁上量出3 個位點,其中2 個位點內側角度為60 度左右,另一個位點與這兩個位點的角度為150 度左右。
(2)根據硬塑料管的粗細程度選取合適的打孔器,分別在3個點上打3 個孔。
(3)把3 支塑料管分別插進3 個孔中,用密封膠密封好,并把清涼油盒與盒蓋密封好。
經過小組成員的努力,模型終于制成(見右圖),但演示效果不明顯,我又發動大家找原因,經過反復分析,終于確定原因在于管與橡皮塞之間密封不好,導致瓶內氣壓變化不明顯,因而演示效果差。經過密封后,終于演示成功。

模型制作成功后,為了讓學生擴大知識面,充分地認識活動過程中一些現象的“廬山真面目”,我請物理老師給小組成員詳細地解釋了“水炸去底法”和瓶內氣壓變化對肺泡體積的影響這兩種現象所涉及的物理原理,并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表揚了積極參與活動并獻計獻策的學生,將表現突出的學生記入活動記錄。
總之,通過科技活動引導學生因陋就簡解決實際困難,培養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使其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毅力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