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峰
(黑龍江省綏化市第一醫院,黑龍江 綏化 152000)
在臨床中,胃癌屬于胃部常見惡性腫瘤,依次為胃腸道間質瘤以及胃淋巴瘤[1-2]。胃部惡性腫瘤是受到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患者發病初期,胃部惡性腫瘤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X線鋇餐透視與胃鏡是檢查胃部惡性腫瘤較為有效的方法,能及時發現患者初期病變,并采取相應治療。目前,手術是治療胃部惡性病變主要方法,但在手術切除范圍方面仍有著一定的爭議。本文擬從分析臨床手術治療胃部惡性腫瘤效果入手,具體探討如何選擇和運用科學而有效的醫療技術,治療胃部惡性腫瘤。
我們選取從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胃部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與觀察組(30)。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觀察組采取擴大根治術,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3年復發率與生存率。觀察組術后1、3年生存率分別為93.33%、76.67%,對照組分別為73.33%、50.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1、3年復發率分別為2.67%、13.33%,對照組分別為26.67%、36.6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踐證明,對胃部惡性腫瘤采取擴大根治術,能減少術后復發,提升患者生存率,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從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胃部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與觀察組(30)。所選患者均經病理組織活檢、胃鏡檢查、實驗室檢查、癥狀表現、體格檢查以及病史詢問后,確診為胃部惡性腫瘤。對照組中,12例女,18例男,年齡為42歲~68歲,平均為(57.43±9.24)歲;胃腸道間質瘤1例,淋巴瘤2例,胃癌17例。組織學分型:1例鱗狀細胞癌,10例低分化腺癌,2例管狀腺癌,17例乳頭狀腺癌。觀察組中,11例女,19例男,年齡為42歲~66歲,平均為(57.67±9.24)歲;胃腸道間質瘤2例,淋巴瘤3例,胃癌15例。組織學分型:2例鱗狀細胞癌,8例低分化腺癌,4例管狀腺癌,16例乳頭狀腺癌。對比兩組患者組織學分型、年齡以及性別等一般資料,P>0.05,無統計學意義,但有一定可比性。
患者在入院以后,均采取胃鏡、X線鋇餐透視、腫瘤標記物以及血常規等有關檢查,一旦患者出現胃部惡性腫瘤,按照患者病情與身體狀況,采取針對性放療、化療、抗菌以及常規輸液等對癥支持治療。術前,患者需要做好有關準備工作,檢查患者腎、肺以及心功能,并糾正低蛋白以及電解質紊亂癥狀,術前做好評估工作,避免術中發生意外事件。對照組采取常規手術,手術中將惡性腫瘤、浸潤組織切除;觀察組采取擴大根治術,手術中將腫瘤組織、浸潤組織、腫瘤周圍5cm邊緣組織切除,并且采取腫瘤周圍淋巴清掃術。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3年復發率,術后1、3年生存率,并做統計分析。
數據統計分析應用SPSS15.0軟件,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采用例(%)表示,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采用±s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術后1年28例生存,術后3年23例生存,術后1、3年生存率分別為93.33%、76.67%;對照組中,術后1年22例生存,術后3年15例生存,術后1、3年生存率分別為73.33%、50.00%,觀察組術后1、3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后1、3年生存率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3年生存率對比[n(%)]Tab.1 The survival rate of 1 and 3 years after surgery in the two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3年復發率對比[n(%)]Tab.1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 of 2 and 3 years after
觀察組中,術后1年2例復發,術后3年4例復發,術后1、3年復發率分別為6.67%、13.33%;對照組中,術后1年8例復發,術后3年11例復發,術后1、3年復發率分別為26.67%、36.67%,觀察組術后1、3年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后1、3年復發率對比見表2。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近些年來胃部惡性腫瘤發病率逐年提高,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并受到臨床醫生、患者的高度重視[3]。隨著胃部惡性腫瘤治療方法、初期診斷、發病機制以及發病原因等內容研究的不斷深入,胃部惡性腫瘤常見病因包含基因遺傳因素、癌前病變、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飲食不合理等因素;胃部惡性腫瘤發病機制同胃部抑癌基因以及胃部癌基因之間平衡破壞有著緊密聯系。通常胃部惡性腫瘤患者初期無明顯特異性癥狀,但患者會伴有腹瀉、消化不良、飽脹以及胃痛等癥狀,病情發展至晚期會加重腹痛癥狀,患者難以正常進食,甚至有些患者會發生吞咽困難、胸骨疼痛、便血、嘔血以及乏力等并發癥。隨著內鏡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在胃部惡性腫瘤臨床診療中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內鏡可獲取患者病理組織標本,進而采取病理檢查。胃部病理組織活檢,是診斷胃部惡性腫瘤重要標準,同時可對胃部腫瘤組織采取分期診斷,在臨床治療、疾病預后中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手術為臨床常用根治性切除治療方法,同時也是治療進展期胃癌最為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患者病情允許情況下,首先采取根治性手術,能明顯提升患者生存率,減少病情復發。我們主要采取擴大根治術,一并切除腫瘤組織、浸潤組織以及腫瘤周圍5cm邊緣組織,然后采取淋巴結清掃術,可將病灶徹底清除,避免術后腫瘤復發。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1、3年生存率分別為93.33%、76.67%,對照組分別為73.33%、50.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1、3年復發率分別為6.67%、13.33%,對照組分別為26.67%、36.6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研究結果證明,對胃部惡性腫瘤采取擴大根治術,能減少術后復發,提升患者生存率,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但由于胃癌患者消化道功能性以及完整性受到破壞,會減少對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增加患者消耗量;在加上胃部惡性腫瘤患者易發生代謝功能異常,會導致惡病質,術前患者易出現免疫力低下、貧血、低蛋白血癥以及營養不良等并發癥。所以,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需綜合分析患者并發癥以及身體狀況,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手術前后需采取代謝支持以及營養支持,保證患者正常機體代謝,加強機體免疫力,減少術后死亡發生。
[1] 李春峰,薛英威.胃部惡性腫瘤臨床實踐中的醫療藝術[J].醫學與哲學,2013,4(05):109-112.
[2] 譚立新,王勁,肖衡.手術治療近端胃部惡性腫瘤23例之體會[J].中外醫療,2011,14(15):123-124.
[3] 王君權.胃部惡性腫瘤患者外科手術治療的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2,23(26):89-103.
[4] 龐志明,梁慧蘭,鄧瓊娟,等.癌癥康復期患者心理障礙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4):211-212.
[5]吳和平.癌癥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康復護理[J].中原醫刊,2004,(04):116-117.
[6] 王菊香,施衛星.癌癥患者對病情告知反應的調查[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0,(03):146-147.
[7] 宮亮,周向東,楊和平,等.加強臨床實踐階段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J].醫學與哲學,2012,(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