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薛小樂

企業家看兩會
編者的話: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企業家在全國兩會期間的議案、提案受到廣泛關注。本期,《環球時報》邀請四位企業家政協委員,圍繞其提案進行了采訪報道。
全國兩會期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熱議的話題。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中國企業家已經并正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比如被稱為“中國治沙第一人”“當代治沙愚公”的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他的治沙理念和實踐如何?兩會期間,《環球時報》記者對全國政協委員王文彪進行了專訪。
環球時報:這次政協會議您帶來的提案是什么?能否闡述一下具體想法?
王文彪:我的提案是“將治沙納入一帶一路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也注意到,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經過我國中西部地區,其中有1/3是沙漠,新疆沙化率達到64.34%,寧夏為55.8%,內蒙古52.2%、甘肅45.12%、青海26.7%。另外,沿線的中東、中亞地區也是沙漠化嚴重的地區,例如,哈薩克斯坦約66%的土地在逐步退化,近1.8萬億公頃土地沙漠化,其面積在中亞國家中高居首位。土地荒漠化是影響和制約這些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可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結合,把沙漠治理納入其中。我國目前沙漠化土地有26億畝,根據權威機構分析,其中有6億畝是可以修復的。如果將沙漠治理納入國家戰略規劃,或將創造2萬億元綠色GDP和上百萬個工作崗位,使2億多沙區群眾脫貧致富。我們希望更多企業參與其中,一道做大做強這個行業,為民眾謀福祉。
為此,我建議將生態文明支撐下的沙漠治理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驅動可持續發展,既兼顧國內經濟轉型發展,又兼顧國際影響力。
環球時報:27年的治沙實踐給沙漠帶來了什么改變,如何實現的?
王文彪:治理沙漠是一項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艱辛過程,其中不乏諸多產業發展困境、技術創新乏力等困難。但20多年來,我們堅持、堅守、堅毅,成功修復和改善內蒙庫布其地區生態環境,使降雨量增長6倍,由不足70毫米增長到400毫米;沙塵天氣次數減少95%,由每年80多場減至2-3場;生物種類增長10倍多,由十幾種增至100多種。
在20多年的治沙過程中,我們得到的幫助要比遇到的困難多很多。一是來自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不可能走到今天,那片沙漠也不可能這么美麗。二是來自家鄉群眾的支持,我們一道修復生態、綠化沙漠,一起打造沙漠生態經濟產業,實現了政府、企業、當地群眾的和諧統一。三是來自綠色投資伙伴的支持。我們先后引進神華等大中型國營企業,泛海、匯源、萬達等大中型民營企業,這些兄弟企業和我們一道努力,實現了沙漠生態經濟反哺沙漠生態修復的良性循環。四是得到來自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國際氣候組織等眾多國際組織、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幫助,通過“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生態文明國際契約科學家聯盟”等形式,集合全球的知識與力量,共同致力于這項事業。
環球時報:您在治沙過程中,如何獲得當地老百姓的支持,并讓他們受益?
王文彪:我們首創的PPP模式,很好地解決了產業鏈中各參與者的身份和利益分配問題。每一個參與者既是投資者也是利益分享者。這樣,億利資源和當地百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以和我們一道參與庫布其沙漠治理的農牧民為例,他們由過去的散居游牧、靠天吃飯轉變為現在的“五重新身份”。他們有的把自己閑置的“荒沙廢地”轉租給企業
或以沙漠入股企業成為了股東;有的加入企業種樹、種草、種藥材;有的發展沙漠蒙古族特色的“農家樂”“牧家樂”旅游餐飲服務;有的種瓜種菜、養牛養羊;有的進入企業當上了產業工人,通過多種渠道創業就業,增收致富。富起來的農牧民對這片土地更有信心了,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沙漠生態建設成果和幸福生活。這樣我們就實現了共贏。他們的年均收入,從20年前的不足2000元/年,增長到現今的3萬元/年。
環球時報:中國目前的治沙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
王文彪:治沙是一個公益事業,但如何與市場化和產業化機制相結合,是治沙工作成功的前提。應該在土地、稅收、資金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比如,關于沙漠土地承包的相關政策。我國現行沙漠土地政策一種是國有土地,另一種是像農村土地一樣最長不超過30年承包期,這連沙漠治理的一個周期也完成不了,更談不上治理沙漠的持久動力和長效保障了。因此,我建議,穩定沙漠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延長沙漠土地承包年限至70年到100年,明晰沙漠治理和生態建設的責任主體和產權主體,鼓勵社會力量按市場機制發展生態產業。讓更多有識之士投入到綠化沙漠和生態產業中,讓沙漠綠起來,讓那些綠起來的沙漠不再返黃。
環球時報:有外國學者說,王文彪的經驗雖好,但必須有大量資金持續投入和持續的產業化跟進,這在很多地方難以做到。您對此怎么看?如何將“庫布其治沙模式”的經驗普及,讓“一個愚公”變成“一群愚公”?
王文彪:進行治沙或治霾,都帶有鮮明的公益性,但只要有條件,這可以成為一個無限極的市場領域,關鍵是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來開展此項事業。只有將市場經濟規律與公益事業結合起來,才能使生態環保事業做得更好、更長久、更可持續。所以,我非常愿意與大家分享我們的運營模式。我們將這個模式總結為“億利生態圈”模式,就是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修復,構筑“綠土地”+“綠能源”的核心價值,綁定綠色金融和互聯網。所謂“綠土地”,就是利用生物技術和生態技術修復退化土地、空氣和水。所謂“綠能源”,就是利用沙漠的光熱和空間優勢生產光伏清潔能源。然后通過互聯網平臺和金融手段,讓“綠土地”和“綠能源”實現價值提升。這是一個變廢為寶、價值重估的過程。
環球時報:目前中國輿論出現一種論調,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矛盾的,您對此怎么看?
王文彪:當下民眾最期盼的有兩點:一是日子好一些、賺錢多一點,這就要發展經濟;二是期望身體健康一些,每天能呼吸到清新空氣,看到藍天,這就需要治理霧霾,改善環境。因此,治理霧霾與發展經濟必須相得益彰,這正是中國政府轉型發展的核心要義。
從宏觀層面看,國家正在關鍵轉型期,需要有質量的GDP,需要綠色GDP。國家出臺的淘汰落后產能、限制污染物排放、增加生態文明考核指標、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研究推廣清潔能源等政策,都有利于治理霧霾。可以說,中國經濟轉型成功之時就是霧霾問題治理成功之日。
從微觀層面看,治理霧霾不僅不會拖累GDP,而且還能創造有質量的GDP。我舉三個親身體會的實例,一是我27年治理的庫布其沙漠。20多年前的庫布其是個死亡之海,毫無生機,更是負資產。經過修復和開發,目前已形成融生態、農業、旅游、健康、能源為一體的“生態經濟圈”,實現了由“負GDP”到“正GDP”的轉變,27年創造GDP達300多億元。二是我們研發的“微煤霧化”治霾技術。我們正在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地推廣應用的微煤霧化技術,可將傳統燃煤鍋爐燃燒效率提高到98%,熱效率提高到90%以上,排放指標都相當或優于天然氣潔凈燃燒指標。同時還能降低生產企業用氣、用熱的成本,實現從“灰色GDP”到“綠色GDP”的轉變。第三,我們還在推廣生態光伏產業,就是利用沙漠上充足的光熱資源和空間優勢生產清潔能源,實際上是在創造零污染、零排放的“透明GDP。”因此我堅信,治理霧霾與經濟發展“必須是”、也“能夠是”和諧統一體。▲
環球時報201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