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院長、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培訓中心主任 楊謙
近年來,互聯網迅猛發展勢不可擋。從1994年中國接入互聯網第一條通道開始,20年來,中國的互聯網發展迅猛,震驚世界。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國家,擁有最多的網民、擁有最值錢的互聯網公司、擁有最龐大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市場。互聯網已經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互聯網+”不是“傳統產業+互聯網”,而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有機結合,是一種乘數效應,即由于互聯網的有效介入,可以使傳統產業產生跨越式的發展或者效應的倍加。“互聯網+”的效應在供應方是點石成金,將碎片化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在需求方是無中生有,創造了原本不存在的消費場景。當然,“傳統產業+互聯網”也是對現有供應鏈效率的提高,也是電子商務發展的方向。
第一,互聯網影響不斷加大。
首先,互聯網正在影響消費者。根據CNNIC的數據,到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個,互聯網普及率為47.9%(這可看做是中國人口的互聯網化程度)。其中,網絡購物用戶3.61億個,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國居民中的滲透率也達到了26.67%。
其次,互聯網也在影響零售業。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達到2.8萬億元,占同期總額的10.6%。這也基本代表零售業互聯網化的比重。
最后,互聯網正在改變批發分銷環節。傳統的B2B網站由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轉型,推動在線批發以及傳統企業大量開展網絡分銷業務。
此外,互聯網還在影響生產制造環節,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個性化需求倒逼生產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與制造業的在線緊密連接。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更放大了這一切的影響,改變了社交方式、交易方式。
第二,電商正在深刻影響農村。2013年,在淘寶和天貓平臺上,從縣域發出的包裹達14億件,接收的包裹18億件。東部地區縣市大部分是順差縣,而西部地區大部分是逆差縣。
第三,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農村電商跨越式發展。互聯網在城市的發展是從PC機開始,而農村互聯網開始是從手機開始,智能手機的低成本使農村互聯網的發展一步進入到移動互聯時代。截至2013年12月,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77億個,比上年增加2101萬人,增長率為13.5%。2013年底,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為28.6%,是近年來占比最高的一次。自2012年以來,農村網民的增速超越了城鎮網民。2013年農村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84.6%,高出城鎮5個百分點。
第四,電子商務必將改變農村金融生態。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之痛,有需求,但缺供給。農村家庭正規信貸可得性比例不到30%,金融理財產品持有比例不足2%。主要的問題在于信息不對稱和收支不匹配。互聯網帶來的長尾效應給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機會,而電子商務的發展和農村金融變革必然是一種融合的趨勢。
第五,金融創新也是發展電子商務特別需要關注的。資本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最重要的元素,金融環境的差異會影響到企業的創新、生產和經營。不懂金融,就無法發展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特別依靠金融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其實本質上是商務與金融結合的創新,而中國的金融環境的變化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管制;二是結構。目前,管制逐步放開,結構逐步趨于多元化。

以產業鏈的思維來做資源整合的工作,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引入和介入電子商務,應該是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的精髓。
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具有很多有利的優勢:農村市場消費空間大、傳統產業提升空間、組織性質發揮空間大、影響市場潛力空間大。那么,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究竟有什么資源優勢呢?
第一,合作社資源。截止到2014年12月底,全國已經登記注冊的專業合作社有128萬多個,這是未來中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主流。專門為合作社服務的信息化體系目前并不健全,尚無一個權威的機構能夠把合作社的數據庫真正建立起來,信息的碎片化、隨意化以及粗放化,有時候反而會加劇信息的不對稱。供銷合作社雖然帶領創辦的合作社比例僅占10%,但是不能忽略在這個領域的影響力。
第二,信譽資源。作為一個已存在很長時間的公有系統,供銷合作社依然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信譽資源是資源整合的基礎,但是不能濫用,要抓住資源整合的關鍵環節去發揮作用。
第三,政策資源。黨中央國務院對供銷合作社改革非常重視,習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供銷合作社改革都做了重要批示,要求供銷合作社通過改革建設成為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服務平臺。
第四,經營資源。供銷合作社的網點多,分布廣,且聯系的合作社資源十分廣泛。目前擁有2萬多個基層社、2000個縣級社,領辦、創辦的農民合作社超過10萬家,主管的農民經紀人協會可以聯系到數十萬個涉農企業以及農產品采購商,同時,通過數千家社有企業延伸到鄉村的網點超過60萬個。這些資源通過縱向的行政連接、橫向的經濟連接,如同一個已經編織好鋪在地上的網袋,只要有骨干線路的牽引,就可以成為一個立體的網絡,影響到我國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過去我們常講的合作社不合作、聯合社不聯合的問題,恰恰是資本不好解決,而電子商務整合對于我們的情況是有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
第一,理清供銷合作社資源影響力的利用價值。電子商務的發展正在從虛擬空間向現實空間發展,特別是農村電商,沒有實體的配合,很難完成完整的交易行為,更不可能持續性地完成電商交易。所以,今天我們看到阿里、京東的農村布局,都有如何利用實體資源的設計。這是供銷合作社的機遇,也是我們介入電商的可能途徑。互聯網顛覆傳統渠道的精髓在于在傳統產業鏈的基礎上重新找到一個入口切入,使得傳統產業鏈上的參與者重新定位,利益重新分配。對供銷合作社來說,我們不能用行政化的思維認為一個平臺解決問題,而必須以產業鏈的思維來做資源整合的工作,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引入和介入電子商務,應該是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的精髓。
第二,把握好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商最有利的領域。對于供銷合作社來講,有三個領域是特別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這三個領域既是供銷合作社資源影響力所及,又是未來電商發展的趨勢,也是目前尚未發展成熟的價值洼地。
一是農業電商,即立足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資源,開展農業全產業的電子商務服務。這種發展模式的機會在于:土地流轉帶來的規模經營、合作社逐步正規化帶來的流通需求、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對接機會以及流通成本過高帶來的經營壓力。土地流轉的結果是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是新的經營主體,規模的增加必然增加主體的采購量和產出量,在農業生產資料環節,這類主體的必然尋求與廠家的合作,直接從廠家進貨以降低成本,而規模產出必然使得農業生產主體尋求加工途徑以增值,或尋求較大買家。所以,流通領域可能出現淘汰小經紀人的情況,或者出現實體店逐步被淘汰的情況。因此,“新網工程”建立的實體網絡面臨考驗。
此外,農業電商關鍵是重組產業鏈。農業電商不是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方式的簡單變化,而是農業產業鏈的變革,即必須把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鏈條通過互聯網的真正重新打造供應鏈,使得農業從生產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
二是農產品電商。即以銷售本地域內的農產品為主的模式。這是目前供銷合作社做的比較多的領域,也是農村電商的重點。農產品電商包括平臺電商、垂直電商和O2O方式。目前真正的O2O方式還在探索之中,有一些微電商還在發展之中。
農產品電商的發展機會在于在我國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基本狀況不容樂觀:基本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處于變革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依然是農產品產銷對接的主要矛盾;鏈條長,已經形成的供應鏈關系極不穩定,抵御風險能力弱;細分市場格局沒有形成,好東西賣不了好價錢,品牌和市場的對應具有很大的空間;農產品加工產業不夠發達,依然嚴重影響農產品產銷對接。據統計,2014年我國涉農類電商企業達到3.1萬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有4000家,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最大的兩家電商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這些新興的農產品電商也在近年獲得了大量的PE/VC注資。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4000家,但是其中僅僅只有1%能夠盈利、7%有巨額虧損、88%略虧、4%持平。
三是門店服務商。現在,農產品電商主要有以下模式:網店模式、開館模式、垂直電商網站模式、區域平臺模式和全渠道模式。供銷合作社擁有60萬個農村服務網點,包括了日用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銷售等等,這些網點是供銷合作社的資源,也是電商的沃土。目前這些網點一部分在連鎖經營品牌之下,還有相當一部分仍然處于比較原始的管理層次上,幾乎還是夫妻老婆店的水平。他們進貨成本高、品種少、服務能力弱、服務人口少。對他們的服務,基本上也是傳統批發商業的模式。這些門店提升的空間非常大,發展電商潛力很大。
第三,要重視商業模式的創新。“互聯網+”不僅僅意味著傳統產業加上一個互聯網,因此不能用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來理解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對產業鏈的顛覆是基于信息技術帶來的無成本信息擴張和無限連接的可能,改變了供需之間的連接方式,會出現商業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就是為了最大化企業價值而構建的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服務的交易結構,商業模式是連接顧客價值與企業價值的橋梁;商業模式為企業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如供應商、顧客、其他合作伙伴、企業內的部門和員工等提供了一個將各方交易活動相互聯結的紐帶;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最終總是能夠體現為獲得資本和產品市場認同的獨特企業價值;商業模式解決的是企業戰略中的怎么做的問題。創新商業模式要樹立現代經營意識,其中包括:數據意識、平臺意識、供應鏈意識、商業模式意識、跨界意識以及資本意識。
第四,要建立適應電商創新發展的保障機制。例如,善用供銷合作社傳統的組織資源、利用行業協會的優勢、搭建好資源整合的股權平臺、重視專業合作社資源積累挖掘。
第五,要抓好規劃先行的工作。要做好電商,首先要做好規劃。這樣的規劃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所處的環境,市場的前景和運營的設想有清晰的思路。
供銷合作社的電商之路怎么走,依然處在探索階段,已經有落后于市場發展之虞。寄希望于總社建設一個大平臺把系統的電子商務全部帶動起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每個地方還是要根據資源的情況,在與總社平臺的對接基礎上,既要依靠平臺,又要找到地方資源的整合方式,實行區域聯合建設區域性平臺,專業公司合作建設垂直平臺,可能更加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