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霞 羅玉龍 楊孝良
(1.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 重慶 400067;2.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經貿系 重慶萬州 404155)
我國未來十年基尼系數的預測及政策建議
——基于灰色預測模型的分析
胡江霞1,2羅玉龍2楊孝良1
(1.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 重慶 400067;2.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經貿系 重慶萬州 404155)
本文運用灰色理論建立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的灰色預測模型,同時運用該模型對未來10年的中國基尼系數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未來1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基本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最后,本文從狠抓發展這個環節,扶持現代農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實施若干強有力的惠民政策和加大教育支出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灰色預測模型;預測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它是現行較為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標。基尼系數在0.25以下為平等程度較高狀態,在0.3—0.4之間為正常差距狀態,超過0.4為警戒狀態,接近0.6則屬于高危狀態。[1]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系數由于可以定量的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采用。
灰色系統是既含已知信息又含未知信息的非確定的信息系統。灰色系統理論認為,系統是否會出現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主要取決于認識的層次、信息的層次以及決策的層次。對于城鄉居民收支樣本數據的采集以及基尼系數的計算,在中國統計系統中始終進行。由于原始數據的獲取難度較大,加上各個統計口徑的差異等等因素的制約,大大增加了基尼系數估算的難度。一直以來國家統計局都未正式公布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直到2014年1月國家統計局才公布了2003年至2012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這說明,關于基尼系數測算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灰色系統問題。灰色系統理論認為,對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確定信息的系統進行預測,就是對在一定方位內變化的、與時間有關的灰色過程的預測。盡管過程中所顯示的現象是隨機的、甚至是雜亂無章的,但是這些數據序列具有其潛在的規律。灰色預測就是利用這種規律建立灰色模型,對數據之間潛在的規律進行預測。本文運用灰色預測模型,對我國未來10年的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進行預測,以期為有關部門今后制定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王惠文、龍文、趙江濤[2](2003)利用洛倫茲曲線計算出基尼系數,并在成分數據預測建模方法的基礎之上,提出洛倫茲曲線的預測模型,利用北京市城八區的人口和GDP數據,對城八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趨勢進行了預測,結論表明北京城八區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陳昌兵[3](2007)利用非參數計量經濟模型中的分布密度函數估計方法,分析了1995—2006年城鄉居民基尼系數變化特征,并且對我國各地區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與城鄉居民收入平均基尼系數進行判別分析。徐劍、吳廣謀[4](2007)基于歷史數據,采用適用控制理論中的多層次遞階方法建立了模型,對江蘇省的基尼系數變化趨勢進行了預測。楊竹莘[5](2007)利用灰色預測模型,得出2005年基尼系數的預測值為0.471。201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可能臨近0.5,進而得出結論:中國的基尼系數仍然是逐年攀升的,進而分配差距的擴大也是逐漸擴大的。王祖祥、張奎、孟勇[6](2009)采用城鄉收入分配統計分布的構造方法,利用《中國統計年鑒》(1995—2005)的收入分配數據估算了我國的基尼系數,結論表明:我國目前城鄉兩大部門內部的基尼系數都不大,都沒有超過0.34,但是從2003年開始,我國加總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4。張煥、王錚[7](2010)通過對中國基尼系數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發現我國的城鎮化過程主導著我國基尼系數的變化,并且指出當前我國基尼系數的發展已經接近或達到U型曲線頂點的水平,我國最早在2005年,最晚到2010年,基尼系數開始下降。張君施[8](2010)首先以動態的方式,利用線性擬合方程,擬合并預測了我國居民的基尼系數,并詳細闡述了基尼系數變動的趨勢;其次,從歷史的、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基尼系數過高的原因;最后,作者指出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充分利用政策優勢,改善城鄉收入分配格局,縮小城鄉間的收入差距,使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處于合理的范圍,處在庫茲涅茨的倒U型的左半部分。史王民[1](2013)采用時間數列灰色預測模型,對我國的基尼系數進行了估算,預測出2007—2010年4年的基尼系數分別是0.5075、0.5265、0.5463、0.5668。
縱觀上述研究,在研究內容上,研究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從全國、區域或某一城市三個方面研究基尼系數,如楊竹莘(2007),徐劍、吳廣謀(2007);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主要用多種計量方法來研究基尼系數,如非參數計量模型、線性擬合方程、洛倫茲曲線的預測模型等等。盡管大多數研究者從多個角度闡述了基尼系數,但是由于獲取的數據口徑的差異,所預測的基尼系數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預測出的基尼系數在某種程度上難以科學地反應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客觀差距。本文利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較為權威的基尼系數,采取灰色理論,從動態角度建立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的灰色預測模型,通過本研究能夠更加科學的對我國基尼系數進行預測。
灰色預測模型是于1982年由鄧聚龍教授提出來的,該理論提出之后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該方法被很快地運用于各類學科。[9]灰色預測理論主要是通過鑒別系統中各個因素之間發展趨勢的相似程度,做灰色關聯度分析,并通過對原始數據的累加生成新的數列,最后運用新的數列建立相應的微分方程模型,從而預測研究對象未來的發展趨勢。[10]本研究主要采用GM(1,1)灰色預測模型,建立灰色預測模型的步驟如下:
1.構建GM(1,1)原始數據序列。
按照所要預測的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如下:
X(0)(K)={X(0)(1),X(0)(2),X(0)(3)……X(0)(n)}
(1)
式中K=1,2,3…n,X(0)(1),X(0)(2),X(0)(3)…X(0)(n)為原始數據系列中的各個數字。
2.構建GM(1,1)累加生成序列以及微分方程。
第一步,灰色生成。具體計算方法:對原始數據累加生成下式:
第二步,建立GM(1,1)的微分方程。式子如下:
(3)
3.運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參數向量a和u,計算方法如下:
(4)
4.建立時間響應函數,其微分方程如下:
(5)
5.建立GM(1,1)預測模型。通過求導還原可以得出預測模型如下:
(6)
6.模型的精度檢驗。
殘差檢驗:


2014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2003年至2012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分別為: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是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
本部分主要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3—2012年10年間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建立了基尼系數的灰色預測模型。其研究框架如下:
(一) 構建原始數列
建立灰色預測模型的第一步,就是構建原始數列,具體數據參見表1。

表1 2003—201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
(二) 構建累加的生成數列
將表1中的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作為原始數據序列,累加構建新的數列:
原始數據系列:X(0)(t)={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
累加生成的數列:X(1)(t)={0.479,0.952,1.437,1.924,2.408,2.899,3.389,3.870,4.347,4.821}
(三) 計算灰數a,內生控制灰數u
第一步,利用累計生成數列和原始數列分別構建矩陣B以及數據向量Yn:
第二步,計算BTB,(BTB)-1,BTYn:


第三步,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參數向量a和u,計算方法如下:
將上面計算的(BTB)-1,BTYn的值代入公式4:
因此,a=0.000892,u=0.4848。
(四) 構建灰色預測模型
將a,u的值代入公式6,可以得出:

-543.019e-0.000892k+ 543.498
從而得出灰色預測模型為:
(五)模型的驗證
首先按照上述建立的預測模型,求出X′0(K)數列,再與原始數列X0(K)計算絕對殘差E(K)=X′0(K)-X0(K),以及相對殘差β=[E(K)/X0(K)]·100%,計算數值參見表2。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具體計算過程詳見史王明[1](2013)、劉靜暖[11](2013),對于本模型的殘差檢驗在此省略。通過計算可知絕對殘差為0.0003,相對殘差為1.0425%,這表示該模型的預測精度好。

表2 灰色預測模型的預測精度檢驗
(六) 未來10年的基尼系數的預測分析
根據建立的灰色預測模型,預測我國未來10年基尼系數的走向,詳情參見表3。

表3 2013—2022年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的灰色預測
(一) 研究結論
1.本文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建立了灰色預測模型。灰色預測模型經過精度檢驗后,發現該模型的預測精度好,這說明本研究建立的灰色預測模型能夠較好地預測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
2.本文運用灰色預測模型對我國近十年來的全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基尼系數進行測算。從表3顯示的未來10年我國基尼系數的走向來看,我國未來10年的基尼系數呈現是逐年遞減的狀態0.4803>0.4799>0.4794>0.4790>0.4786>0.4782>0.4777>0.4773>0.4769>0.4765,這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鄉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將逐步趨向合理化,居民之間收入水平的差距會越來越小。但是,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未來10年的基尼系數盡管是逐年下降的,但是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如2022年的基尼系數相比2013年而言,僅僅下降了0.0038,,而且未來10年的基尼系數均高于0.4,超過了國際警戒水平。這說明我國未來10年基尼系數穩中有降,但是從總體而言,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還是較大的。
3.如何將多種計量方法相結合,通過對比分析,更加科學地預測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這是后續研究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在未來10年之內仍然高于國際警戒水平0.4,但是從總體而言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筆者認為要想保障這種良性的趨勢,政府必須實行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改善居民收入水平,從而縮小城鄉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
1. 狠抓發展這個環節。切實提高國民的收入水平,必須狠抓發展這個環節。只有經濟發展了,蛋糕做大了,才能為實現公平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打下牢固的物質基礎。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社會,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目前我們應該要特別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 促進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換。只有加速這一進程, 才能為縮小城鄉收入差別、地區收入差別創造必要的條件。只有把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提到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才能為維持社會穩定提供重要前提。
2. 扶持現代農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了絕大多數。因此,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要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必須扶持現代農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從世界范圍來看,建立現代農業是大勢所趨,我國農業只有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轉型,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途徑有:(1)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同時加快農業科技的研發和推廣,發展高效特色生態農業;(2)加大對農民生產技能以及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培養一批懂耕作、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3)切實增加農民收入,逐步提高農作物價格,建立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推動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4)加快農村土地的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5)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提升農產品價值,拓寬農民就業渠道,提高農民政治地位和強化對農民的公共服務等。[12]
3. 實施若干強有力的惠民政策。政府要實施若干強有力的惠民政策,增加國民的收入,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重點實施以下惠民政策:(1)個人所得稅政策。政府要大力實施個人所得稅政策,大力調節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之間的差別。這是縮小高收入階層同一般人之間收入差距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為了發揮這一政策的作用, 首先要提高收入的透明度, 其次還要讓人們樂于接受。(2)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政策要向農村重點傾斜。這是解決因失業、疾病以及年老等原因所造成的貧富分配不均的最重要政策措施。(3)實行寬松的勞動力流動政策。在國家對城鄉勞動力流動采取比較寬松的政策的情況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流動就不可避免。城鄉發展的差距越大,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愿望就越強烈,這樣大量富余的農村的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不僅可以實現農民增收,而且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途徑。(4)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政府要積極調整就業政策,包括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如對企業使用農民工的內政審批和行政收費,規定不得以解決城鎮勞動力為由清退和排斥農民工。要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的公共服務體系,讓農民工在就業服務、子女教育、居住以及疾病預防等公共服務方面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5)實施積極的金融政策。在金融發展方面應積極發揮金融在農村經濟增長中所起到的作用與力量,促進更多的金融資本為農村社會發展與建設提供資金支持。[13]
4. 加大教育支出。根據福利經濟學的觀點,直接轉移支付對于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無法發揮乘數效應的作用。與直接補償低收入者相比,更加合理的方式就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樣才可以提高其收入水平,從而縮小貧富差距。因此,政府應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勞動者的整體受教育程度,切實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樣才能滿足未來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小我國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
[1] 史王明.基于基尼系數的時間灰色預測模型[J].統計與決策,2013(3):17-20.
[2] 王惠文,龍文,趙江濤.基尼系數的預測建模方法及在北京市經濟發展分析中的應用[J].系統工程,2003(21):11-18.
[3] 陳昌兵.各地區居民收入基尼系數計算及其非參數計量模型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3):21-25.
[4] 徐劍,吳廣謀.基于歷史數據的江蘇省基尼系數變化趨勢預報——采用多層遞階方法對江蘇區域經濟差異的模型分析[J].價值工程,2007(10):68-73.
[5] 楊竹莘.中國收入分配差距預測的GM(1,1)模型[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7(37):33-39.
[6] 王祖祥,張奎,孟勇.中國基尼系數的估算研究[J].經濟評論,2009(3):54-58.
[7] 張煥,王錚.中國基尼系數預測及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4):12-17.
[8] 張君施.基尼系數理論在我國的適用性[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8-52.
[9] 胡江霞,羅玉龍,鄭宏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3(10):20-24.
[10] 鄧聚龍.灰色預測與決策[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11] 劉靜暖,黃林,劉宇.基于灰色模型的碳減排壓力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3(3):150-155.
[12] 于代松.推進城鄉一體化,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對成都地區農民增收的調查與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30-33.
[13] 劉呂吉,鄭理.開放經濟視角下的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84-89.
[責任編輯 譚金蓉]
2014-10-20
本文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4CJL031)的資助。
胡江霞(1980—),女,重慶工商大學博士研究生,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經貿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學。
F126
A
2095-1124(2015)01-0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