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紅
(大連市金融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所有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每個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他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體現出良好的職業修養。”
“每所學校每年都有出類拔萃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走向社會。”
“企業從一年級開始就參與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
“職業院校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享受的過程。”
上面的四句話源于2013 年教育部新春新聞發布會,是我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提出了他的“四大夢想”,要實現“四個夢想”,擺在班主任老師面前的主要任務就是應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教師慰問信、考察和講話中多次從教育公平、立德樹人、改革創新等方面闡述自己的教育觀點。《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處理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關系”,“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職業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到2020 年,使學生成為“適應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必須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所謂“人文”,是指一個人的人性、教養。所謂“素質”,是指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是在先天生理基礎上經后天培養而成的基本品質,包括知識、行為和觀念等。廣義上的人文素養包括與職業相關的人文知識和技能、人文能力與方法、人文精神和道德三個方面。人文素養的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立身于世的能力和水準,關系到一個社會、國家的根本利益。
我國中職生的人文素養狀況堪憂。學生大多因升學無望來到本校,共同點是學習興趣不高,基礎知識薄弱。以金融、會計專業為例,對會計的業務摘要、統計學的總結,財經應用文格式、金融柜員的規范用語等需要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等的問卷調查表明,78.83%的學生認為自己這方面能力較弱或很弱。而隨著學業難度的加大,專業成績優劣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優秀生占21.5%,不合格的占了25.3%。
調查表明,實習生、畢業生的人文素養亟待提升。企業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應加強職業素養的提升。因為一些學生實習、工作中圖享受,少責任;怕吃苦,少動手;缺內涵,少技能;懶思考,少變通的大有人在。調查中發現,令企業單位“極為滿意”率僅為15.3%,尚可滿意率為30.2%,經培訓后滿意率為41.6%,不滿意率為12.9%。尤其服務行業普遍認為,中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在實踐工作中獲取不是很難,但是人文素養的培養必須從學校抓起,需要長遠的培養才能完成。
班主任與學校的一般課任教師相比與學生接觸、聯系、交流的機會要多得多,因直接管理,又比課任教師的地位和威信高得多,使得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上有著得天獨有的有力條件。因此,明確政策法規中關于提高國民素質的要求,明確人文素養的內涵,作為合格的班主任要做好榜樣的力量,要有出色的教學能力,成為一名出色的課堂組織著和知識的傳播者;要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持有經得起審美的教學藝術,授予學生“魚”的同時,更要有能力授予學生“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與方法,為其終身發展服務。一名班主任,就是一面鏡子,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班主任必須發揮榜樣的力量。
中職學校教學大綱對金融事務、會計、旅游、烹飪、電算計、電子商務數控技術應用、機電技術應用等專業要求的共同點是“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性人才”。專業知識與技能廣義上包含在人文素養的范疇內,而中職學生幾乎是無門檻入學,就很難與教學大綱相吻合。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管理中必須注重以人為本,建立有利于學生素養形成的班級氛圍,明確班級規章制度,創建“班級精神”,從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學生人文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注重人文能力與方法的運用,注重人文精神與品質的形成,進而全方位的為學生服務。
一個班集體中,如果有一種力量可以引領學生具備了人文知識與技能,那其中一定有著班主任的身影;一個班集體中,如果有一種聲音可以影響學生能力的生成與方法的掌握,那其中一定有班主任的聲響;一個班集體中,如果充滿冉冉正氣、蓬勃的生機、高貴精神,那其中一定有班主任楷模的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一個優秀的班主任老師,必須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