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梁畢明
中信地產長春有限公司 李默夫
1993年8月,吉林省首家上市企業東北華聯邁入上海證券交易所,截至2014年底,吉林省A股上市公司已經增加到40家,總股本大約為150億元,累計募集資金250億元,股票市價總值約為1671.58億元,總資產2114.02億元,占吉林省2014年GDP的17%。吉林省上市公司經過二十年不斷摸索和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運作日趨規范,經營成效增強。光華控股等3家公司原大股東轉讓了控制權,領先科技等2家公司完成了重大資產重組,石峴紙業完成了破產重整。這些公司通過市場化配置資源,持續經營能力得到恢復,營利能力得到明顯提升,領先科技還借力重組成功摘掉了“ST”帽子。但吉林省上市公司橫向與全國上市公司比,無論是上市企業數量、上市企業規模還是企業盈利能力都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吉林省上市公司總體處于弱勢狀況。其具體表現為:上市公司數量較少、企業規模小、實力不強、盈利能力較弱、兩極分化嚴重等。
據吉林省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底,吉林A股上市公司40家,占全國的3%,比遼寧少23家。2014年,全國境內上市公司平均每戶的總資產為35億元,平均每戶主營業務收入16億元,而吉林省上市公司平均每戶企業的總資產為22億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平均每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從上市公司2014年年報看,全國上市公司盈利的企業有1069戶,占總數的87%,平均每戶盈利8800萬元,虧損企業170戶,占總數的14%。而吉林省上市公司盈利的企業有28戶,占總數的80%,平均每戶盈利8000萬元,虧損企業8戶,占總數的22%。
其次,全國ST公司(指境內上市公司因為連續二年虧損而被進行特別處理)共有120家,而吉林省就占了6家;全國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143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6%,而吉林省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均為負值,分別為-0.016元和-0.8%。
根據吉林省上市公司的財務年報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能抓住目前良好的發展機遇,使企業按照預期的發展軌道和方向努力,提升主營業務收入,擴大市場銷量,典型的例子如一汽四環、長春經開等,每股收益都能保持在0.45元以上,在全國1236家上市公司業績分列27位和85位;再有就是吉林森工、亞泰集團、長春燃氣等的年每股收益也都在0.2元左右,保持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當然,吉林省上市公司里也存在著一些經營不善或高層決策失誤導致的企業經營失敗的問題,如SY五環、ST吉華化已連續虧損三年而被暫停上市,還有在全國業績排名里有靠后的、倒數名次的公司,充分暴露出可能存在的問題。
吉林省上市公司發展比較落后,目前仍然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上市公司面臨很多問題,現列舉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吉林省上市公司中傳統產業居多,行業不均衡。其中,醫藥行業公司有8家,占吉林省全部上市公司的20%;汽車行業有4家,占吉林省全部上市公司的10%;信息技術類有5家,占吉林省全部上市公司的12.5%;電子業上市公司有1家,占吉林省全部上市公司的2.5%。
吉林省醫藥行業在全省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底,吉林省醫藥行業近二百三十多家,但是這些制藥企業中,只有吉林敖東、吉林制藥、長春高新、通化金馬、通化東寶等八家上市公司,在規模上和數量上都與其他省份上市公司有一定差距。吉林省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長春、吉林兩地,其他地級市通化、白城、四平、白山、遼源、松原分布稀少。總結吉林省上市公司行業分布所面臨的問題原因,有以下幾點:(1)上市公司行業布局不均衡,缺少競爭力,吉林省上市公司主要以國有控股企業為主,國有股比重較高,并且絕大多數集中在一些傳統型行業;(2)科學技術難以應用到產業中,創新能力不足;(3)傳統型行業資源有限,限制行業發展;(4)上市公司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不足;(5)吉林省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后結構調整混亂。
吉林省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存在缺陷,其多為國有控股企業。因為吉林省上市公司大多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成,事實上,國有控股有很多弊端,使吉林省證券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難以發揮市場合理配置資源、制度決策、控制風險、利潤最大化等優勢。國有股占比大,那么日常經營活動中控股股東干預公司現象會頻繁出現,使股東財富最大化、公司利潤最大化與每股收益最大化難以達到一致,必定會造成經營者和股東的財務目標日益背離,使吉林省上市公司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不利于上市企業的長遠發展。
從宏觀上看,吉林省上市公司保持穩定局面,但是上市公司經營業績過于穩定,亟需提高。吉林省上市公司主體水平低于全國平均統計水平,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跡象,所以吉林省上市公司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從微觀上看,吉林省有業績突出的上市公司,例如吉林敖東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打造了核心競爭力。截止到2013年末,公司總股本89,443.84萬股,經審計的總資產為1,210,637.73萬元,凈資產為1,057,536.18萬元,資產負債率為12.65%。2013年度實現銷售收入195,686.12萬元,利潤總額119,083.57萬元,凈利潤106,220.21萬元。2013年第三季度吉林敖東基本每股收益0.4174元,較上年度末增加30.84%,綜合經濟效益排全省第一。再有,吉林省也有業績不好、連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如吉林化纖。吉林化纖發布公告披露公司2011年年度報告,2011年虧損2.94億元,較2010年虧損擴大,2010年虧損7898萬元。
從吉林省上市公司的地區分布上來看,長春、吉林兩地上市公司共有32家,占全省上市公司的百分之八十,而松原、遼源、白城、四平、白山等地寥寥無幾。上市公司的多少與經濟發展程度同向發展,想要使吉林省整體經濟提升,上市公司起到了很大作用。從長遠發展看,吉林省上市公司對吉林省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起到了帶動作用。吉林省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長春、吉林兩地,現應大力加強松原、遼源、白城、四平、白山等地的企業上市,實施重點培育,使這些地區的企業招商引資,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從吉林省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上來看,吉林省傳統產業居多,缺少新興產業。吉林省是農業大省,是老工業基地,經濟效益低下的老工業居多,新興產業少。應通過證券市場的融資活動來促進新興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增強吉林省上市公司的競爭力主要有以下幾點措施:(1)強化優勢產業。汽車業和石油業是吉林省的兩大優勢產業,努力發展食品業、電子業、醫藥行業稱為新興優勢產業,形成良好的產業鏈,促進吉林省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2)在原有上市公司的基礎上,施行企業兼并重組戰略,組建實力強大的集團制企業;(3)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吉林省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實際產業當中,加快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融合,形成良性循環,加快吉林省經濟的迅速發展;(4)加大政府補貼,正確引導吉林省上市公司汲取外省先進上市公司的經驗,結合吉林省省情,加速發展,引導高技術企業通過創業板上市融資。
吉林省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存在缺陷,因此上市公司要采取能充分把經營管理者的切身利益和企業的未來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通過實施年薪制、期權激勵、管理層持股等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手段,利于促進職業經理人的短線行為,注重公司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后勁的培育,增強企業創新和開拓的意識。應該說,實踐經驗證明,股權激勵機制已經成為企業激勵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根據國泰君安證券王戰強曾經對1997年底滬深兩市706家上市公司的調查發現,1995年以前的上市公司中,零股高管人員的比例為46.55%,而其后上市的公司為23.29%。從凈資產收益率來比較,高層管理人員持股比例最高的20家公司要大大好于持股比例最低的20家公司,前者平均持股比例是0.6914%,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是16.93%;后者持股率近似于0,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是7.28%。可以肯定的是,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的持有行為已經成為有效和完善的現代法人治理機制組成部分,而且已經被西方國家經驗證明是切實有效的激勵手段,是能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有效方法之一。高管人員持股作為完善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己被西方國家的經驗證明是促進企業的管理者忠實履行職責、提高上市公司經濟效益的最有效方法。
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方面浙江省是走在前列的省份之一,如巨化股份就采用現金虛擬入股和虛擬股票的激勵辦法,確保經營管理層的決策和工作方向更符合巨化股份的長期發展目標,總經理及經營班子成員在任期內以期初每股凈資產價格向公司交納現金,虛擬持股1.8萬~2.5萬股,年度每超額完成利潤100萬元,獎勵虛擬持股2000股,三年經營期滿后六個月,按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變現,增加對經營決策層的中期激勵約束。應該說浙江省上市公司的一些作法是值得吉林省上市公司借鑒和參考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吉林省上市公司的現狀是,企業技術趨于專業化,組織趨于復雜化,對企業經理人的要求也越來越專業化。專業經理人作為重要的企業元素稀缺,成為吉林省上市公司面臨的較大難題,吉林省要建立經理人專業化市場,使股東退出經營管理層,讓專業化經理人管理企業,是吉林省上市公司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有效辦法。完善經理人聘任機制,將有效推動企業產權關系明確、治理結構健全和企業的長遠發展。
根據吉林省上市公司目前的效益以及生產經營狀況,提高吉林省上市公司的質量,首先要從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對于發展前景好,經濟效益良好的上市公司,應主要研究怎樣擴大上市公司的經營規模,走長遠發展之路。根據自身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創新并要抓住機遇,實施企業并購戰略,實現低成本擴張,可以迅速擴大經營規模,更具競爭實力。其次,要注意企業并購的后續問題,包括資產整合、管理整合、經營整合等。最后,處于中等的上市公司,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整合和優化,加強人才的汲取和科學技術的提升。
[1] 胡勤勤,沈藝峰.獨立外部董事能否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J].世界經濟,2011(7).
[2] 蔣翠珍,顧麗琴,張錦坷.高薪技術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