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成 朱恩濤 趙 敏 莊淑月
(1.東風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集團) 湖北武漢 430056;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4;3.河海大學商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0;4.中國銀行成都分行 四川成都 610041)
西部農村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問題研究
——基于四川省涼山州的實證分析
蔡元成1朱恩濤2趙 敏3莊淑月4
(1.東風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集團) 湖北武漢 430056;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4;3.河海大學商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0;4.中國銀行成都分行 四川成都 610041)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四川省涼山州為例,在論證農業產業化與農民增收的聯動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因子分析方法和回歸分析方法對涼山州2003—2013年農業產業化發展與金融支持關系進行了縱向和橫向的全面分析,得出涼山州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與金融支持力度存在很強的聯動關系,但2013年橫向的縣域之間這種關系不明顯的結論。最后,本文針對性地提出改革開放、規范民間金融、發展資本市場等適合西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支持對策建議。
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西部農村;農村金融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農村經濟獲得了新的活力,農民收入顯著增加,農村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然而,現存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特征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它極大地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其與工業發展、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矛盾凸顯,在此背景下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漸被提上日程。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它不僅需要給予政策保障,更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普遍存在著融資困難與融資瓶頸等難題,農村產業化進程因資金問題屢屢受阻。在我國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西部農村,金融抑制等制約因素更是讓農業產業化經營止步不前。2012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證能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兑庖姟芬笠远喾N形式來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然而任何一項政策都需要因地制宜,所以有必要在對西部農村農業產業化經營與金融支持狀況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政策建議,這樣才能準確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達到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終目的。
(一)國外政策回顧
自John.Davis & Rog.Goldberg(1957)提出“Agribusiness”(農業綜合經營)理念后,農業產業化(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問題便進入了研究視野(董家澤,2001)。國外關于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研究偏重于政策層面,主要集中在農業政策性金融、農村合作金融和商業性農業金融三個方面[1]。
在農業政策性金融方面,各國的政策存在較大差異。美國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體系包括互助合作性質的農業信貸機構體系和政府農業信貸機構兩部分。這些機構按照政府政策實施相應行為,有效地促進了美國農業的產業化。法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體系由具有政策性金融銀行性質的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互助合作性質的地區金庫及地方金庫三級機構構成,其中法國農業信貸銀行享受國家財政優惠政策,對農業實施貸款等項目。日本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是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其通過立法對農業經營者提供多種服務,以滿足農業經營中各微觀主體的資金需求。韓國履行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的是農(水)協體系。它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層層建立的,其將政府90%以上在農業生產、加工、銷售領域發放的低息政策性貸款轉借給農業經營者,從而促進了產業化發展。
在農村合作金融方面,起初各國建立各自獨立的各種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如德國、英國、法國等紛紛在19世紀建立了Volksbank、CWS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隨著20世紀各國對農村合作金融進行立法,農村合作金融體系才逐漸完善。體系一般分三個層次,即基層合作組織、地區性合作組織和中央合作組織。早期的農業合作金融機構對農業支持非常有限,僅限于短期農業貸款。隨著經濟發展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出現,其業務范圍逐漸擴展,并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商業性農業金融方面,早期設立的機構是商業性金融機構劃分出來的農業支持部門,而不是專門的商業性農業金融機構。農業產業化早期依靠商業性金融支持很少。因為商業性金融機構秉承了“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經營原則,所以對農業微觀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比較嚴格,其通常在自身具備很強的抗風險能力條件之外,還要求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專門的商業性農村金融機構產生,如英國20世紀40年代成立的農業信貸聯合會和農業抵押公司,但其影響力遠不及商業銀行的農業支持部門。
(二)國內文獻回顧
國內對于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問題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大約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涉及的領域包括區域層面、企業層面、存在問題、模式、路徑、體系及對策研究等方面。
對于地區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研究,分別涉及國家、省、縣域、欠發達地區、西部農村及典型庫區。在國家層面,張蕊(2003)[2]認為資金不足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障礙之一,提出只有通過完善農業金融體系的三元金融結構(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非正規的農村民間金融),建立證券化融資、信用擔保體系以及購并服務才能加強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張樂柱(2001)[3]從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政府、銀行和大中型企業五個農業投入主體角度分析我國農業投入現狀,詳細剖析了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對策與建議:重構金融支撐體系、選準切入點、加快金融創新步伐、以優惠政策促進支農信貸等。何劍偉和羅劍朝(2006)[4]分析了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化遇到的融資困難等諸多問題,提出必須加大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即發展龍頭企業、建設農村市場體系、實施全面風險管理、加強金融和服務創新、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職能等。胡永忠和劉紅貴(1999)[5]對商業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在省級層面,朱建華和洪必剛(2010)[6]、張先勇(2010)[7]分別對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進行了研究,對湖南省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制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金融支持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課題組(2003)[8]對河南省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進行了課題調研,認為存在外部環境欠佳、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農金部門可用資金不足、信貸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提出除解決好上述問題外,還應采取按照合作制原則規范農村信用社、進一步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有效措施。唐志武(2011)[9]對吉林省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進行了研究,系統地分析了吉林省農村產業化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認為存在嚴重的農村金融抑制、農村金融服務缺失、資金匱乏等金融瓶頸,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建議。在縣域層面,眾多學者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10]-[11],但都不夠深入。洪傳堯(2009)[12]、張根玉等(2008)[13]分別對欠發達地區海南省、淮北市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進行了研究,有關部門對甘肅定西農行支持馬鈴薯產業進行了調研[14],這些研究總結了已有模式的經驗,如定西模式、淮北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繼而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肖妍和王偉(2014)[15]調研了渝東南地區城鎮化過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并認為其原因是城鎮化政績引發短期行為、缺乏有效的激勵和誘導機制、適應性金融機構設立不足、擔保和抵押體系不健全以及金融機構戰略取向有偏見,提出誘導多元金融要素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集聚、引導金融機構和產業化基金服務于社會城鎮化建設、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和銀企關系等建議。劉大蓉和唐陽芬(2004)[16]提出了西部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建議,但過于籠統,不具有針對性。曾宇平(2008)[17]對三峽庫區的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三峽庫區在實施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面臨資金供給受阻、一般企業和一般農戶等產業化組織貸款滿足率不高、信用擔保缺失、縣域保險發展不足等難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促進資金供給主體多樣化發展,合理定位農業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信貸投向,構建多元化的農業保險和貸款擔保及其風險防范體系等建議。
在企業層面,學者們集中研究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段應碧(2007)[18]認為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關鍵,應立足企業自身特點創新金融服務,并構建專門服務龍頭企業的金融機構。葉華靚(2008)[19]在分析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融資現狀與制約因素基礎上,系統地構建了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金融支持體系,并提出幾點配套措施。宮海鵬和胡勝德(2010)[20]對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重中之重,農業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其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并通過分析農發行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歷程、制約因素以及支持原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國內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存在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資困境、融資瓶頸與金融約束,以及金融支持弱化成因等方面。周毅和葉會(2010)[21]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的融資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從確立法律保障系統、創新金融管理體制、完善支農金融體系、健全信用擔保體系、構建農業保險體系以及加強金融安全監管六個方面來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支持體系。生秀東(2009)[22]認為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內生性風險導致金融支持出現困境,并提出了化解困境的六條對策,如:建立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三元金融結構體系、有效的信用評價體系和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等。金峰(2005)[23]認為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規模效益要求、金融政策不平等以及對龍頭企業貸款支持不到位導致農業產業化出現融資困難,并提出了幾點創新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構想。劉志蘭(2008)[24]從負債角度分析了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的融資瓶頸,在詳細分析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高云峰(2003)[25]在描述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金融約束現象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和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改革等幾點政策建議。黃薇、于明霞(2007)[26]分析了我國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認為其弱化成因主要是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不完善、農村金融資產質量低下、農村金融服務狹窄、管理方法和手段較落后、農業保險和農業風險投資等金融體制創新短缺和民間金融不規范等。
在我國農村產業化金融支持發展方向方面,學者們集中于發展的路徑、模式及支撐體系研究。孫運鋒(2011)[27]研究了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金融支持路徑,認為構建地方金融服務體系是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根本,主要包括:建立引導縣域資金回流的政策機制;拓寬政策性金融服務范圍,提高運行效率;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小額信貸機制。侯雙梅(2010)[28]介紹了一種典型的金融支持農業化發展的模式——梅州油茶模式,其經驗包括:以龍頭企業為重點、創新抵押和信貸品種、金融機構分工合作創新服務平臺等。馬鑫杰等(2013)[29]從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如何參與支持農業產業化入手,提出了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幾種方式,分別是增設網點、實施積極的營銷貸款方式、大力發展其他業務等。李敏(2007)[30]分別從金融層面和農業產業化層面指出現有農村金融信貸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需要,進而提出了構建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體系的建議:建立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機構、優化投資環境、完善農業產業化金融服務和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
國外對于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的研究偏重于政策層面,我國可以從中汲取經驗,但絕不能生搬硬套,否則適得其反。國內對于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的研究,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結合上不夠深入。很多學者只做規范研究,提出的問題及對策建議過于籠統,不具有針對性。也有部分學者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只限于數據羅列層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的建議也與分析結果不相對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已十年有余,存在城鄉收入差距、東西部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因此,筆者在充分閱覽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對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這對于穩定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業金融服務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具有重大意義。
(一)涼山州農業產業化與農民收入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
為了進一步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本文利用涼山州2003—2013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并運用Eviews軟件進行檢驗。
1.模型設定。文章借助于生產函數的傳統分析框架,將農業產業化指標當作“投入”用于生產過程。基于該模型,農民收入與農業產業化的函數關系式如下:
y=f(x1,x2,...,xn)
其中,y代表農民收入,x1—xn代表農業產業化指標,其一階微分形式如下式,提高階數依此類推。
dy=β1dx1+β2dx2+…+βndxn
2.指標選取和數據說明。因數據可得性原因,這里只能找到2003—2013年的數據。采用人均純收入指標可以反映農民收入與產業效率,而農業產業化指標不可能全面覆蓋,因此,這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指標: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x1)、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x6)、單位面積產值(x8)[31],數據如下:

表1 人均純收入與農業產業化指標的原始數據
3.實證檢驗。(1)單位根檢驗。利用Eviews6.0軟件,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其平穩性。PP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四個變量y,x1,x6,x8的檢驗值均大于10%顯著性水平,所以不能拒絕原假設(H0:平穩序列,H1:非平穩序列),故這四個變量均為非平穩序列。為了得到平穩序列,我們采取差分法,如表3所示,變量y,x1,x6和x8的一階差分都達到了平穩。

表2 對序列y,x1,x6和x8的平穩性檢驗結果

表3 對序列y,x1,x6和x8的一階差分的平穩性檢驗結果
(2)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序列y,x1,x6和x8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根據表4的結果,在格蘭杰因果關系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人均機械總動力不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格蘭杰原因這一假設被接受,相反,農民收入增長不是人均機械總動力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被拒絕,因此農民收入增長是人均機械總動力增長的格蘭杰原因。這說明農村農業勞動力充足,增加人均機械總動力并不能顯著提高農民收入。而現實的原因是:農民收入提高后增加了對農業機械的投入,這樣有助于節省勞動力,從而將多余的勞動力投入到其他行業,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
第二,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不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農民收入增長不是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格蘭杰原因都被接受。
第三,單位面積產值不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被接受,相反,農民收入增長是單位面積產值的格蘭杰原因被拒絕。這點可以解釋為:農民收入提高后,對農業科技投入更多,從而提高了單位面積產值。
(3)協整分析。協整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序列y,x1,x6和x8的協整分析結果
按照協整分析的定義,此時我們需要檢查模型的估計殘差序列,確定其是否為平穩序列。如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則模型有效。在Eviews軟件中,模型的殘差序列保存在resid中,如圖1所示。

圖1 協整分析模型殘差序列
對該殘差序列作平穩性檢驗,其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殘差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該模型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利用表5中的系數,可以得到變量之間的協整方程為:
y=2.059925x1-0.291208x6+0.447226x8-1.052680
該方程表明2003—2013年期間序列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從該方程還可以有如下結論:(1)人均機械總動力與農民平均收入之間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這也印證了格蘭杰檢驗中農民收入的提高反向促進涼山州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的較快發展這一點。(2)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與農民純收入之間關系不明顯。這說明增加涼山州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并沒有對農民增收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3)單位面積產值與農民純收入之間存在正向效應。這說明農民收入提高后發展農業科技,倡導科學種植,引導農民種植經濟效益好、農業單產高、市場前景大的農作物等措施,對提高單位面積產值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也符合中央一號文件倡導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的意圖。其實,單位面積產值提高后對農民收入增長也會起到好的效果。
(4)實證結果分析。實證結果清晰地顯示:涼山州農民收入的提高,促進了農村人均機械總動力的增長和單位面積產值的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提高對農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明顯的正向效應也就證明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提高確實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應該在涼山州內被逐步推廣。同時,實證結果顯示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增長對農民收入提高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還出現了增量的負相關關系。這說明要想促進農業收入穩定增長,一方面,要加大機械總動力投入,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注重單位面積產值的提高,這就需要發展農業科技,倡導科學種植。同時,應密切關注市場,種植經濟效益好的農作物,并使銷售渠道暢通無阻。
(二)涼山州農業產業化發展金融支持的實證分析——影響涼山州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主因素分析(因子分析法)
1.基于縱向數據的比較分析。(1)指標的選取?;诳傻眯裕@里選取反映農業現代化的指標: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機耕面積比重;反映農業生產效率的指標:單位面積產值、人均大農業產值和人均農業面積;反映生產經營規模化的指標:固定資產投向農業比重和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反映產業經營結構的指標: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比重。
原始指標作相應轉化后得到反映農業產業化的指標,如表7所示。

表7 農業產業化指標數據
其中,x1—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單位:千瓦/人,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林牧漁從業人員數),x2—機耕面積比重(%,機耕面積/農業總播種面積),x3—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比重(%),x4—人均大農業產值(元/人,農林牧漁總產值/農林牧漁從業人員數),x5—固定資產投向農業比重(%,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6—農村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元/人,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農林牧漁從業人員數),x7—人均農業面積(公頃/人,農業總播種面積/農林牧漁從業人員數),x8—單位面積產值(元/公頃,農林牧漁總產值/機耕面積)。
(2)因子分析的數據檢驗。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KMO和Bartlet檢驗結果
檢驗結果顯示,Bartlet球度檢驗統計量為156.093,檢驗的p值非常接近0,表明這幾個變量之間有較強的相關關系。而KMO統計量為0.601,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3)因子分析。表9為相關系數矩陣表,表10為公因子方差表,表11為各主成分所解釋的原始變量方差表。本文根據上述各表確定了兩個主成分,因子變量的各特征根分別為:5.055和1.868。其中,第一主成分解釋了原始變量63.182%的信息,而這兩個主成分共同解釋了原始變量86.534%的信息(超過了85%)。

表9 相關系數矩陣表

表10 公因子方差表(原表轉置)
從表9和表10可知,大部分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而公因子方差表則表明大部分變量的共同度高,因此對原始變量的解釋能力較強。

表11 解釋的總方差
表11表明,提取的兩個公因子共同解釋了原始變量方差的86.534%,超過了一般的85%的要求,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較好。
下面的碎石圖(圖2)則提供了一個更為直觀的圖形工具來幫助選擇主成分。圖中可見8個主軸長度(特征根)的變化趨勢。第1、2個軸長度相對于后面各主軸長度差異較大,而后面6個主軸長度變化相對平緩,因此這里選取兩個主成分。

圖2 碎石圖
表12是旋轉前后的成分矩陣比較。為了加強公因子的解釋能力,采用Varimix法對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梢郧宄乜闯觯旱谝粋€因子與x1、x3、x4、x7、x8的載荷系數較大,而這幾個變量主要反映農業生產效率、結構等現代化技術指標,因此,該因子可以理解為“技術因素”,技術是需要資金支持的資本密集型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農村金融支持的力度;而第二個因子反映了農業生產規模,可以理解為“規模因素”。8個變量和2個因子的關系式如下:
x1=0.981f1+0.175f2;x2=0.980f1+0.083f2;x3=0.979f1+0.182f2;x4=0.920f1+0.356f2;
x5=-0.751f1+0.279f2;x6=-0.142f1+0.916f2;x7=-0.189f1-0.797f2;x8=0.608f1+0.677f2

表12 成分矩陣和旋轉成分矩陣
(4)農業產業化水平綜合得分及其與金融指標的線性回歸分析。表13是SPSS18.0按回歸法估計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由此可以將公因子表示為各變量的線性組合,因子得分函數為:
F1=0.178x1+0.039x2-0.204x3+0.211x4-0.128x5+0.072x6+0.220x7+0.210x8
F2=0.082x1-0.378x2+0.217x3-0.015x4+0.472x5+0.275x6-0.260x7-0.011x8

表13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表14 因子綜合得分矩陣
根據表14的數據,對這11年間因子綜合得分和貸款總額進行回歸分析,利用SPSS軟件,得表15。

表15 綜合得分和貸款總額回歸分析結果

ANOVAb
a. Predictors(Constant), 貸款總額;b. Dependent Variable:綜合得分。

Coefficientsa
a. Dependent Variable:綜合得分。
R2=0.951,F=173.142,Sig.F=0
結果顯示:自變量和常數的t統計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顯著性F無限接近0,表明金融投資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線性相關關系,并且呈正相關關系。可決系數高達0.951,說明金融投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極高的解釋度??梢姡鹑谥С至Χ扰c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二者呈正的線性相關性;資金支持通過影響技術因素改變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5)結論和總結。實證分析顯示:第一,涼山州的農業產業化指標、金融支持額度和綜合得分都呈逐年提高趨勢,說明農業產業化水平和金融支持水平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其次,F1與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單位面積產值,F2與固定資產投向農業比重等密切相關,因此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需從這幾個方面抓起;第三,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力度呈強正相關關系,因此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2.基于橫向數據的比較分析(自治州17個縣市)。(1)指標選取。這里選取2013年的數據。由于數據可得性,這里選取有代表性的8個指標: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千瓦/人)、人均農業產值(元/人)、農村固定資產投向農業比重(%)、農村人均建設項目投資額(元)、人均耕地面積(公頃/人)、單位面積產值(元/公頃)、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比重(%)、谷物產量占比(%)。
表16中各變量t1、t2、…、t8與上述8個指標一一對應。

表16 涼山州各縣域指標數據

續表16
(2)因子分析的數據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7所示。

表17 KMO和Bartlet檢驗結果
從表17檢驗結果可以看出,雖效果有限,但尚可進行因子分析。
(3)因子分析。相關系數矩陣表(表18)顯示部分變量間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有些變量之間關系不明顯。公因子方差表(表19)表明所有變量間的共同度高,因此提出的公因子對原始變量的解釋能力很強。解釋的總方差表(表20)確定了4個主成分,因子變量的各特征根分別為:4.261、1.124、0.933和0.879,這4個主成分共同解釋了原始變量89.957%的信息(超過了85%)。

表18 相關系數矩陣表

表19 公因子方差表(原表轉置)

表20 解釋的總方差
下面的碎石圖(圖3)則提供了一個更為直觀的圖形工具來幫助選擇主成分。圖中可見8個主軸長度(特征根)的變化趨勢。前4個軸長度相對于后面各主軸長度差異較大,因此這里選取4個主成分。

圖3 碎石圖
表21是旋轉前后的成分矩陣比較。為了加強公因子的解釋能力,采用Varimix法對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個因子與t1、t2、t4、t6、t7的載荷系數較大,而這幾個變量主要反映農業科技等現代化技術指標,因此,第一個因子可以理解為“技術因素”;第二個因子反映了固定資產投入比重,可以理解為“資本因素”;第三個因子反映了人均耕地面積,可以理解為“土地因素”;第四個因子反映了谷物產量占比,可理解為“效率因素”。8個變量和4個因子的關系式如下:
t1=0.808g1+0.139g2+0.404g3-0.186g4;t2=0.770g1+0.550g2+0.203g3-0.139g4;
t3=0.084g1+0.926g2+0.103g3+0.022g4;t4=0.681g1+0.580g2+0.326g3-0.017g4;
t5=0.113g1+0.126g2+0.970g3+0.017g4;t6=0.800g1+0.493g2-0.127g3-0.200g4;
t7=0.830g1-0.081g2+0.001g3+0.066g4;t8=-0.084g1-0.004g2+0.004g3+0.986g4

表21 成分矩陣和旋轉成分矩陣
因此,從表22可以看出,因子得分函數為:
G1=0.294t1+0.171t2-0.288t3+0.112t4-0.134t5+0.250t6+0.485t7+0.108t8
G2=-0.221t1+0.179t2+0.759t3+0.218t4-0.078t5+0.169t6-0.357t7+0.030t8
G3=0.235t1-0.011t2-0.059t3+0.108t4+0.865t5-0.312t6-0.121t7-0.024t8
G4=-0.077t1-0.025t2+0.035t3+0.078t4-0.006t5-0.068t6+0.194t7+0.970t8

表22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表23 因子綜合得分矩陣及排名
要了解涼山州各縣域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關系如何,我們有必要簡單對農業產業化水平(用綜合得分表示,如表23所示)和金融支持(此處用人均農業貸款表示,數據略)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到R2=0.132,各項數據顯示其不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這可能與各個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結構等自身問題有關。
3.總結與結論。由以上縱橫向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涼山州縱向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與金融支持力度存在很強的聯動關系,但2013年涼山州的各個縣域這種關系不明顯。因此,大力推動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是必要的,但不能過于單一,必須多元化支持。
與東部地區、城市相比,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金融化程度較低,進入的金融機構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務目前還比較少且單一。在國家大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背景下,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做好西部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工作。
(一)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建立多元化金融體系
1.改革。這里的改革是指:因地制宜做好本地已有金融機構的改革。目前,西部農村本地的金融機構是農信社。除農行外較少有商業性銀行進駐西部農村,因此它們成為農村金融的生力軍。但是這種局面也導致它們夜郎自大,滋生了管理混亂、經營效率低下、人員懶散等問題。結合西部農村的具體情況,農信社應從以下幾點進行改革:(1)促進農信社向合作銀行轉型。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和二元金融體系的存在,農信社具有介于合作社和商業銀行之間的性質,政府過多的干涉使其很難對農業產業化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政府應該給予其寬松的環境,使其轉型為適合西部農村發展的合作銀行,以更好地為農業產業化服務。(2)建立激勵機制,完善管理體制。當農信社轉型為合作銀行后,可以設置專有賬戶,將農民的閑散資金集結起來組成自有合作基金,讓農民參與管理運營,承擔風險與享受盈利。
2.開放。這里的開放是指,在國家鼓勵金融機構支持農村建設的政策背景下,開發更多商業性銀行的支農手段與模式:(1)改革農業銀行支農模式。農業銀行是商業性銀行金融支農的主要金融機構,它在農村的低效率運營導致效益低下和風險較高,并出現支農資金非農化趨勢。為消除這種不良現象,發展小額信貸業務比較有效。目前,在部分地區出現的農行參與建立的村鎮銀行模式成為新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有效支農模式。同時,應該嚴格管理支農資金信貸,及時跟蹤,防止支農資金非農化趨勢。(2)政府給予優惠政策扶持。在農行支農板塊業務上,各級政府應給予優惠政策傾斜,這樣可以有效地擴大支農資金的投放。
3.積極利用農發行支農資金。農發行是我國支農的政策性銀行。農業產業化在利用合作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政策性貸款,以獲得長足的發展。
(二)規范民間金融發展
目前,我國的民間金融形式主要有農村合作基金會、私人借貸、地下錢莊等。多數人認為民間金融是貶義詞,將其簡單地等同于傳統的高利貸,這是我國當前民間金融發展不規范給人造成的一種誤解。俗話說: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民間金融正是因為手續簡單,因此在短期借款中發揮了巨大的優勢,滿足了農戶對資金的臨時需求,克服了正規金融機構貸款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是,由于不規范,民間金融在金融支農中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相反還帶來了許多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做好民間金融規范管理工作:(1)行政手段。首先,央行應采取措施,有效防范地方政府與民間金融的暗箱操作;其次,嚴厲打擊取締各種非法民間金融組織,保護合法的民間金融形式并推廣經驗,將其納入到正規的管理體制中。(2)經濟手段。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以利率為手段,促使民間金融向正規金融轉型。
(三)發展資本市場,建立農業投資基金
資本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級形式,而證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主要表現形式,農村產業化發展可以通過證券市場來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把握更好的投融資機會以及更廣的投融資渠道,并且可以通過證券市場來化解和分散風險。對未上市的農業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農業投資基金,實現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
[1] 李季剛.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新疆財經,2007(4):55-58.
[2] 張蕊.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金融支持[J].理論與改革,2003(4):50-52.
[3] 張樂柱.農業產業化與農村金融支持問題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20-24.
[4] 何劍偉,羅劍朝.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思考[J].商業研究,2006,352(20):171-174.
[5] 胡永忠,劉紅貴.商業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調查與分析[J].浙江金融,1999(6):26-28.
[6] 朱建華,洪必剛.湖南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4):209-212.
[7] 張先勇.湖南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現狀與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9):148-150.
[8]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課題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課題調研[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10(2):26-29.
[9] 唐志武.吉林省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83-85.
[10] 江德才.縣域金融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力度的思考——云南省華坪縣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的調查[J].時代金融,2008,364(4):99-100.
[11] 姜森,李宗江,韓鳳斌.縣域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策略[J].濟南金融,2005(11):65.
[12] 洪傳堯.欠發達地區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235(12):49-50.
[13] 張根玉,鄭成清,李鵬.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與金融支持問題研究——以淮北市為例[J].金融縱橫,2008(9):44-47.
[1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商業銀行服務‘三農’對策研究”調研組.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的模式探索——甘肅定西農行支持馬鈴薯產業的調查[J].農村金融研究,2009(11):73-76.
[15] 肖妍,王偉.金融支持西部落后地區城鎮化與對策研究——以渝東南地區為例[J].西南金融,2014(4):60-63.
[16] 劉大蓉,唐陽芬.西部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建議[J].西南金融,2004(7):24.
[17] 曾宇平.三峽庫區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J].企業經濟,2008,332(4):155-158.
[18] 段應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J].中國流通經濟,2007(9):4-6.
[19] 葉華靚.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金融支持體系的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33-38.
[20] 宮海鵬,胡勝德.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問題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1-34.
[21] 周毅,葉會.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融資困境與金融支持體系建設探索[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3):438-442.
[22] 生秀東.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內生性風險與金融支持的困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365(12):66-69.
[23] 金峰.農業產業化中金融支持困境與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2005(5):36-38.
[24] 劉志蘭.河南省農業產業化融資瓶頸與金融支持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4):138-140.
[25] 高云峰.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金融約束與金融支持[J].農業經濟問題,2003(8):66-69、78.
[26] 黃薇,于明霞.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弱化成因分析[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07,88(2):8-10.
[27] 孫運鋒.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支持路徑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1(6):98-100.
[28] 侯雙梅.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梅州油茶模式[J].南方金融,2010(10):53-54.
[29] 馬鑫杰,楊永生,楊卉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信用社如何提高其競爭力——基于農村信用社與其他銀行博弈的角度[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2(1):109-112.
[30] 李敏.建立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體系的思考[J].中州學刊,2007,162(6):61-63.
[31] 諸濛.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經營與金融支持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0:22-23.
[責任編輯 楊 瑜]
2014-11-19
本文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操作工具視角的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協調”(13BJY165)的資助。
蔡元成(1984—),男,管理學博士,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技術經濟及產業經濟。
F830.3
A
2095-1124(2015)02-00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