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資人不給權,黨組織根本喊不動企業員工。”
“出資人不給錢,黨組織連日常運轉都成問題。”
“出資人不支持,黨組織莫想找到活動場地。”
…………
“在非公組織,出資人就是‘王——人家不支持黨建工作,你能啷個辦?”非公組織黨組織書記常這樣訴苦。
面對老板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非公組織黨組織書記該如何化解?
困惑一:出資人認為,黨組織會和業主爭“權”
自從當上企業黨支部書記,李某就開始鬧心。
他在一家民營企業工作了20年,會創新、能吃苦、業績好,是公司中層干部里的“實干派”。
2011年,地方黨委開始大力提高非公組織黨組織覆蓋率——為“應景”,李某公司也成立了黨支部,有黨員19名。
李某接到了新任命:就任公司黨支部書記。
上任之初,李某信心滿滿。
他草擬了一份《黨組織工作及職責明細表》,上呈董事長批準——
“對表現積極的黨員,黨支部可以向董事會申請加薪升職。”
“對黨組織運營費用,黨支部可以自擬預算申請老總批準。”
“對公司人才、創新、員工福利等具體工作,黨組織具有提議權。”
…………
“設計科學、細節完善。”對《明細表》,李某很是滿意。
卻不想,董事長否定了《明細表》。
李某不解,跑去詢問。
“照你的計劃,人事權、財務權、決策權都被黨支部‘奪了——那還要我干嘛?”董事長冷笑。
李某愣了。
支招
以互惠前景消“奪權”之慮
出資人害怕被“奪權”,導致對黨組織工作不支持。
如此“瓶頸”,如何突破?
在非洲,大象、犀牛和河馬體形大、脾氣烈、力量猛,傲居“非洲六大猛獸”三席。
這些讓其他動物退避三舍的猛獸,對弱小的犀牛鳥卻非常“仁慈”——任憑犀牛鳥在自己背上棲息。
為什么?
經濟學有一個概念叫“利益重合”,犀牛鳥就很好地運用了這個概念——
首先,犀牛鳥接近一頭犀牛、大象或河馬時,它們不會吵鬧,而是安靜地停到對方背上——這就降低了自己帶給對方的威脅感,初步消除了猛獸的顧忌。
然后,它們會用長長的鳥喙深入巨獸褶皺皮膚的深處,吃掉寄生其內的蟲子,既讓自己找到了食物,又解了猛獸們的皮膚瘙癢之苦——這就顯示了雙方的“利益重合點”,讓長期合作成為可能。
犀牛鳥的策略值得非公組織黨組織書記學習——通過向出資人闡明黨組織的職責和作用,凸顯黨務工作和非公組織的“利益重合點”,打消出資人“被奪權”的顧忌。
具體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向出資人闡明——黨組織的核心任務不是“奪權”,而是幫助非公組織發展和服務其成員。
全市非公組織黨建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非公組織黨組織的工作核心就是做實“四個服務”——服務職工、服務黨員、服務企業、服務社會。
這樣的工作核心目標,和非公組織發展路徑及長遠利益相一致——如此明示后,出資人即會明白:非公組織黨組織不是來“奪權”的。
第二步,善訂黨組織工作計劃,向出資人展示“我能幫助你做什么”。
卡耐基曾告誡人們:“與人交談,不要先討論雙方不一致的問題,而要先闡明并且反復凸顯你們一致的事情。讓對方一開始就說‘是‘對的,而不要讓對方一開始就說‘不。”
因此,非公組織黨組織工作計劃不應過分突出“我要什么”,而應重點凸顯“我能為出資人和企業做什么”——比如,黨組織可以配合出資人凝聚員工人心,可以向上級黨組織傳達企業心聲,可以完善企業內部治理體系……
通過這樣的展示,相信大部分出資人會相信:黨組織不僅不會“奪權”,還能幫自己不少忙。
困惑二:出資人認為,“黨組織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2011年,張某當上了公司黨支部書記。
上任后,他發現自己的新崗位“除了一塊牌子外,一無所有”——
黨支部沒有辦公場地。他只能在車間角落里擺個“攤位”辦公。
黨支部沒有經費。他只能滿臉堆笑,到總經理辦公室“要錢”。領導心情好,就象征性給一點;領導心情不好,便給一對白眼。
黨支部沒有活動場地。每逢黨組織活動,他就只能組織黨員到業務部門“借”場地。
…………
其間,張某也向領導層爭取過“待遇”。
每當他去爭取,出資人就會皺起眉頭——
“我們是企業,每一元錢都必須產生價值!”
“把錢花在黨組織上,如何獲得回報?”
“黨組織有個牌子就行了,不要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
頻頻被澆“冷水”,張某感到自己“干不下去了”。
支招
巧用“核算”化“成本”
因為害怕增加運營成本,一些出資人不想給黨組織實際支持。
要化解這個難題,“張某們”應學會“成本核算”。
何謂“成本核算”?即通過解析成本和獲益,向出資人曉以利弊,爭取支持。
蜀漢丞相諸葛亮就是一位“成本核算”高手。
赤壁之戰前,曹操大軍直逼江東。
作為劉備特使,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孫權聯劉抗曹。
會晤孫權之時,諸葛亮進行了精彩的“成本核算”——
首先,他分析了“降”的“成本”——劉備憑區區三萬弱旅,仍以匡扶國家為己任,勇抗“曹賊”,為天下百姓敬仰;孫權承父兄基業,轄區富足、將士猛銳,如果不戰而降,不僅斷送了家族基業,更會背上罵名——“不劃算”。
隨后,他分析了“戰”的“成本”。
曹操雖有百萬大軍,但是不善水戰,且部隊來源不一,人心不齊,加上遠征疲憊,“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劉備和孫權上下一心,若是聯合起來,就可以發揮水戰和主場優勢,一舉破曹,保全江東基業——“很劃算”。
孫權隨即同意抗擊曹操。
面對出資人,“張某們”也應當善用“核算”之策,向出資人闡明“支持黨組織不僅成本不高,而且回報也很豐厚”。
如何闡明?
●非公組織黨組織經費有上級補助,并不需出資人“包辦”——地方黨委對非公黨建的經費支持將進一步加大。
●非公組織黨組織對場地標準的要求并不高——可以通過租借、暫用、合署等方式,統籌利用非公組織內部的閑置、空置場地。
●出資人對非公組織黨組織的支持并非“沉默支出”——黨委、政府已有制度安排:將把出資人支持黨建工作作為評比表彰、政治安排的重要依據。
相信通過以上“核算”,就會消除出資人對黨務成本的顧忌。
困惑三:出資人認為,黨組織就是個“花架子”
前些日子,程某的公司新聘了一批大學生,大部分安排進了營銷部。
作為公司黨支部書記,程某想從他們中培養一批黨員。
為爭取營銷部的支持,程某找到公司總經理,希望公司領導層“能給一些政策”。
“發展新黨員——沒必要!”聽程某說明來意,總經理大手一揮。
“為什么?”程某不解。
“公司黨支部成立五六年了,給公司作了什么貢獻?一個‘花架子,還要什么支持?”總經理直言。
程某臉一紅,低頭挪出了門。
支招
讓出資人看到“量化效益”
因為看不到量化效益,一些出資人對非公組織黨組織“置若罔聞”。
這個困擾全國非公組織黨組織的難題,如何解決?只有讓出資人看到效益。
鄧鵬也是一位非公組織的出資人——他經營的鼎正數碼公司,就位于江北區華新街街道西普大廈。
前些年,大廈里成立了黨委,號召樓內入駐企業成立黨組織。
聽到消息,鄧鵬一開始并不愿意。
“公司的目標是盈利——搞那些‘花架子干嘛?”他說。
針對鄧鵬的情緒,大廈黨委沒有放棄,而是靜候時機。
很快,鄧鵬的公司資金鏈吃緊,貸款卻遲遲未能辦下。
大廈黨委知道后,當即出面協調就業服務站,為鄧鵬申請到了貸款。
拿到了錢,鄧鵬十分感動,主動申請大廈黨委幫他在公司里成立黨組織。
鄧鵬從“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身,就得益于大廈黨委為他帶來了實際效益。
這,正是“程某們”破題的路徑——
●非公組織黨組織書記可以號召黨員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帶頭吃苦、領頭創新、勇擔重任,以創新技術成果等實際效益贏得出資人支持。
●非公組織黨組織書記可以借助和上級黨委及地方黨政部門的聯系,幫助企業協調解決急難,用“貼心”服務贏得出資人信任。
●非公組織黨組織書記可以針對企業內部治理問題,協助出資人協調員工利益矛盾,化解員工和企業的對立情緒,成為出資人的得力助手。
●非公組織黨組織書記可以積極策劃、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成為出資人打造企業文化的好幫手。